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38963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一、善治及本质特征(一)良好治理(善治)的标准1、合法性政治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 从法律角度来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合法性。合法性强调公民心中对秩序和权威的认可。 韦伯关于合法性的论述:传统型、卡里斯马型、法理型。2、法治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官员和公民必须依法办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治与法治法治最重要的是依法治理政府,法治首先要求政府和官员守法。 (二)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有5点:(1

2、)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2)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3)责任性。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4)法治。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良好治理的标准: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廉洁、公正。二、公共服务理论的内容登哈特夫妇在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市民社会的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

3、的七大原则:1、 服务而非掌舵这是被登哈特认为是七大原则中最突出的原则。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控制或驾驭,而是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2 -2、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公共利益是管理者和公民共同的利益和责任,是目标而不是副产品。新公共服务提出,建立社会远景目标的过程并不能只委托给民选的政治领袖或被任命的公共行政官员。政府的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把人们聚集到能无拘无束、真诚地进行对话的环境中,共商社会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3、战略地思考,民主地行动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符合公共需要的政策和计划,只有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的过程,才能够最有效地、最负责任地得到贯彻执行。为了

4、实现集体的远景目标,在具体的计划实施过程中,依然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使各方的力量集中到执行过程中去,从而迈向预期的理想目标。通过参与和推动公民教育计划、培养更多的公民领袖,政府就可以激发公民自豪感和责任感。4、服务于公民而不是顾客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工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5、责任并不是单一的新公共服务要求公务员不应当仅仅关注市场,他们也应该关注宪法和法令,关注社会价值、政治行为准则、职业标准和公民利益。新公共服务理论意识到了这些责任的现实性和复杂性6、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新公共服务理论家在探讨管理和组织时十分强调“通过人来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

5、,如果要求公务员善待公民,那么公务员本身就必须受到公共机构管理者的善待。7、超越企业家身份,重视公民权和公共事务新公共服务理论明确提出,公共行政官员并不是其机构和项目的业务所有者。政府为公民所有。三、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步骤1、确立公共政策目标;2、估计需要;3、确定要达到的具体目的;4、设计公共政策方案;5、评估公共政策方案;6、选定公共政策方案;7、设计执行。四、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1、公共政策问题的本质;2、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任何一项政策的有效执行,依赖于3方面- 3 -因素:(1)政策的正确性,这是有效执行政策的根本前提;(2)政策的明确性,明确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相对简单、容易,效果

6、也比较明显;(3)政策资源的充足性。3、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目标团体对政策的态度;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目标团体之间的沟通;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其他社会、政治环境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五、德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法治和德治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从规范方式上看,两者明显不同,即德治强调自律性的道德约束,通常具有柔性色彩,是以人的自觉性为基础,从人的内在意识上建立善恶是非准则,对人的行为起指导和制约作用;而法治则强调他律性的法律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和刚性色彩,从人的外在行为上明确其善恶是非的走向,从而约束和限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两者虽形态各异,但内容上相互渗

7、透,目的上殊途同归,即扬善抑恶,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发展,因而两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1、区别:第一,调节时间上有差异。法律是通过“抑恶”来“扬善”的,而道德是通过“扬善”来“抑恶”的。法律诉诸惩戒,往往只能除恶于已然,道德诉诸良心,可以防恶于未然;法律长于治标,道德长于治本。第二,调节手段有差异。法律主要采取强制的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只能解决“不敢”、“不准”的问题,却无法解决“不想”、“不要”的问题和信仰、价值观的问题;而道德的落脚点在于人的思想觉悟,它能使人树立正确的信仰、价值观、人生观,并以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第三,调节对象有差异。道德所调节的矛盾在客观上不像法律调节的

8、矛盾那样尖锐,主观上它是一种自我调节;而法律解决冲突,往往首先使双方的情感距离扩大,使相互对立情绪加重。2、联系:第一,产生的经济基础相同。一定历史时期的一定社会中的法治和德治产生于相同的经济基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第二,目的一致。两者具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创造和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第三,内容有交叉。法律以道德为基础,法律规范来源于道德规范,吸收了道德规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因而两者在部分内容上出现重叠。法治和德治的这种联系,说明了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具体而言,道德是人类正义精神的体现,具有先在性;法律则是人类社会生之于道德、依

9、据道德而建立的外在规则,是在道德不能推行的地方对道德规范的一种强制,是以道德的补偿和保障功能出现于人类社会的。因而,离开了道德,法就难以解释其立- 4 -法目的问题;离开了道德,法就丧失了判断社会善恶是非的根本依据。六、奥斯本、盖布勒:用企业家精神改革政府1、掌舵而不是划桨:放松规制、非国有化、民营化2、授权而不是服务:授权一线、多中心治理、公私合作3、从垄断到竞争:公共服务多元化、授权经营、业务外包、竞争招标4、从规章到使命:精简、竞争、效能5、从投入到结果:结果导向、绩效管理6、从官僚到顾客:顾客导向、顾客选择权、用户中心7、从浪费到收益:讲究收益8、事先预防而不是事后治疗9、从集权到分权

10、:参与、协作、扁平化10、市场导向: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七、公共权力的行使原则1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2依据法律的原则 3不超越权限的原则 4遵守程序的原则 5公正原则 6公开原则 7对结果负责的原则八、考核体系方案的制定九、韦伯官僚制组织的特点1、合理的分工。在组织中明确划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将这种分工固定下来。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组织中实行职务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整个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在组织中任何管理行为都不能随心所欲,都要按章行事。4、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在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下级易于接受明确的命令

11、,上级也易于对下级进行管理。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在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公私分明,对事不对人。6、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量才用人,任人惟贤,因事设职,专职专人,以及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十、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方法- 5 -1、平衡计分卡法通过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员工学习与成长等维度的一些量化指标来对企业实施全面管理 。把战略变成可实现、可度量的指标,并对指标进行排序,保证组织整体和局部的行动与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相一致。2、关键绩效指标法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是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近期目标的工具,是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3、360度绩效考核法 360度绩效考核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迅速为国际上许多组织、尤其企业所采用。360度绩效考核,是基于上司、下属、同事、顾客等多方面收集信息,提供反馈并评估绩效的方法。4、经济增加值经济增加值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基本含义是指,公司的剩余收入必须大到能够弥补投资风险,或者说是企业净经营利润减去所投入的资本的费用后的差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