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50461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的比较姓名:孙明伦 班级:08 级中医学 4班 学号:08501203 辅导教师:张慧敏摘要:根据补中益气和人参归脾的药物组成,功效主治方解,病案等探讨补中益气和人参归脾治疗疾病时的侧重点。关键字:补中益气 气虚 血虚 侧重 辩证 应用补中益气丸和人参归脾丸都是比较早出现的中成药,虽同属于补气药都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但是应用的侧重点有一定的区别下面我要论述的是补中益气和人参归脾鉴别用药。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著东垣十书脾胃论中,它具有益气升阳,调补脾胃的独特功能。本方适用于中气不足,清阳下陷,食欲不振,气血两虚等引起的各类疾病。组成与用法 黄芪 1.5 克,病甚劳役,热甚者

2、 3 克 甘草炙 1.5 克人参去芦 1 克;有嗽者去之 当归身酒焙或晒干 0.6 克 橘皮 o.6 克 升麻 0.6-1 克 柴胡0.61 克 白术 1 克 水煎去滓,远食一次热服。功效与主治 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主治饮食劳倦所伤,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或饮食无味,体倦乏力,动辄气喘,舌淡苔白,脉虚软无力,以及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等证。说明 补中益气汤所主病证,皆饮食劳倦所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而连通上下,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健旺,才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源源不断地化生气血。脾胃损伤,中气虚弱,则升降失常,化源不充。 内经云:“阳气者,

3、卫外而为固也” 。脾胃气虚,清阳不能外循皮肤分肉之间,温分肉、肥腠理而卫外,故不任风寒;卫阳不固,则营阴不守而外泄,故自汗。中气虚而不升,清阳不得上养清窍,故头痛;谷气下流,郁遏下焦阳气,阴火上腾而乘土位,故烦热。土为金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少气懒言,动辄气喘。脾主四肢, “脾病则倦怠嗜卧,四肢不收” ,故体倦乏力,不耐劳累。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失运,津液不得输布上承,故饮食无味,渴喜热饮。清阳下陷,脾失升摄,故子宫脱垂、脱肛或久泻久痢。本证头痛、恶寒、身热,皆以时发时止为特点,与伤寒头痛、恶寒、发热貌似而实异。其头痛,每天晨起即感昏晕,或空胀,或闷痛,活动后自止,劳乏后加重,不似

4、外感头痛之常作不休;其恶寒,就温或得衣被即可自解,与伤寒恶寒虽近火而不减者不同;其身热,劳乏则剧,得热躁烦,遇冷反寒,与伤寒发热恶寒并见者有别。病因不同,治法迥异,临证须当明辨。所以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脾胃论) 。本方从补气升阳立法,首以甘温之黄芪为君,益气升阳,固表实卫而止汗;继以人参、白术、炙草为臣,益气健脾,合黄芪而补中焦脾胃元气。佐以陈皮行气化滞,理脾和胃,使补而不壅;当归养血和营,偕君臣补气生血。更于甘温补益之中,伍以升麻、柴胡升清举陷,兼散肌热

5、。诸药相配,使脾胃健,中气旺,则发热、恶寒、头痛、纳呆、体倦等证自除;清阳升,气陷举,则子宫脱垂、脱肛、久泻、久痢诸证可愈。本方是补气升阳的代表方剂,对中气虚陷诸证确有良效,临证以少气乏力,饮食无味,舌淡苔白脉虚为使用依据。现代广泛用以治疗多种虚弱性疾患,如营养不良、贫血、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腹泻、慢性痢疾等。特别对于无力性疾患,如内脏下垂、膀肮膨出,子宫脱垂、脱肛、重症肌无力等,酌加枳壳(或枳实 )、益母草,并增大黄芪、升麻用量,疗效甚佳。本方也是“ 甘温除热” 的重要方剂。凡脾胃气虚,身热多汗或素体气虚,久热不愈,以及气虚外感,身热不退者,均可酌情使用。下面有几个病案:1 阴虚外感;患

6、者,女,18 岁,学生,2000 年 10 月初诊。主诉:经常感冒,恶寒发热,头痛身冷,四肢酸重,气短无力,动则汗出,伴有咳嗽痰稀白,食欲不振。证见:面色淡白,舌质淡红,苔薄白无津,左脉浮弦,右脉弦虚无力。治法: 益气升阳,调理脾胃,温阳固表。方药: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白芍、五味子。黄芪 50g,白术 20g,升麻 10g,柴胡 15g,人参 15g,当归 15g,炙甘草 10g,桂枝 15g,白芍 15g,五味子 5g,大枣 5 枚,生姜 15g。用法:3 剂水煎服,每日1 剂分 2 次口服。复诊:服药后气短好转,动则汗不出,饮食增加,左脉弦滑,右脉沉滑,上方减桂枝、白芍,加熟地 25g,山药

7、 25g。用法:5 剂水煎服,服后治愈。2 脱肛 患者,男,40 岁,农民,1994 年 10 月初诊。主诉: 近 1 年多,经常腹泻,大便清稀,伴有脘腹胀满,嗳气,腰酸痛,周身乏力,食欲欠佳,近 10余天,每次大便后脱肛,今来我院就诊,确诊为 脱肛,后转我科治疗。证见: 面色淡白,形体消瘦,精神萎糜不振,言语气弱,脉滑无力,左尺右关二脉虚弱无力,舌质淡,苔薄白。治法:补肾阳,健脾胃。方药 :补中益气汤减升麻、柴胡,加山药、熟地、附子、肉桂,水煎服。外用石榴皮 15g,枯矾 15g 煎水熏洗肛门,用以固肠收敛。用法:每次大便后熏洗脱出的肛门,以药棉托回塞入肛门内,伏卧 2h 方能活动,最好卧床

8、休息,该患者共服汤药 15 剂痊愈。3 老年人长期便秘 患者,男,73 岁,城镇居民,1998 年 11 月初诊。主诉:大便秘结不畅,67 天 1 次,脘腹痞满,腹胀喜按,食欲不振,时有呕逆,按胃肠实满,消化不良治疗无效。伴有气短乏力,已 1 年余。证见:面色萎黄无光泽,体质虚弱,言语无力,舌质淡无苔,脉虚弱无力。治法:补中气,健脾胃。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黄芪 35g,焦白术 25g,陈皮 10g,升麻 5g,柴胡15g,党参 25g,甘草 15g,当归 15g,半夏 10g,砂仁 10g,大枣 5 枚。服法:3剂水煎服,日 1 剂分 2 次口服。二诊:服药后痞满好转,食欲稍有增加,呕逆

9、止,大便每天 1 次,舌无苔,脉滑,上方加山药 20g,干姜 10g,以增加健脾温中之力。又服药 10 剂基本治愈。人参归脾丸治疗心悸失眠,崩漏下血,月经不调的丸剂中成药。方剂来源于济生方 ,原名归脾汤。方中以人参为主要药物,且改汤剂为丸剂,故名。 药物组成人参120克,甘草108克,黄芪、当归、龙眼肉、白术、茯苓、酸枣仁各84克,木香、远志各30克。 功能分析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补益心脾,养心安神;茯苓、酸枣仁、远志补心血,益心气,安心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养血补心,益智安神之效。 主治病证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心脾两虚,气血不足

10、所致心悸怔忡,健忘不眠,盗汗虚热,不思饮食,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缓;脾不统血,症见大便下血,崩不止,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归脾汤始载于宋代严用的济生方 ,用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之证。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对此方主治的症证有所增加,在原方主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之证。明代薛己校注妇人良方在归脾汤原来的组成中又增加了当归、远志两味,沿用至今。清代汪庵医方集解更扩充其治疗范围,用于惊悸、盗汗、食少、妇人经带、肠风崩漏等证。现为服用方便,将汤剂改为丸剂。可见,人参归脾丸是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而逐步完善起来的。 西医诊为神经衰弱、心脏病、贫血、月经不调、

11、功能性子宫出血、血小板减少,以及吐血、便血,证属心脾两虚者,均可以此药治疗。 剂量用法人参归脾丸为大蜜丸,每丸重9克。成人每次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病案举例:冯某,女,46 岁。于2009 年9 月初诊。自述入睡困难5 年余,伴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最近3月因工作压力加大,入睡困难,睡后梦多,易早醒,心烦易伴头晕、纳差、乏力,二便调。偶尔自服“舒乐安定”可入睡,但因近1 月服用安定已不见效,患者恐其副作用,故来诊要求服中药。诊见精神疲惫,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边齿痕、苔薄,脉细沉。证属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以益气养血、健脾养心为法。方选归脾汤加减: 炒白术15 g、茯

12、苓20 g、当归15 g、黄芪20 g、炒枣仁20 g、党参10 g、丹参15 g、木香8 g、大枣5 枚、龙眼肉10 g、夜交藤30 g、远志9 g、陈皮10 g、合欢皮20 g。服药10 剂后精神好转,纳差、乏力减轻,每晚能睡3 4 h,仍有头晕,腰酸,上方加天麻10 g、炒山药20 g、益智仁10 g,服10 剂,每晚可安睡6 h 左右,诸症皆除。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继以归脾丸巩固治疗10 d 后停药。随访3 月,病情未见复发。综合上面的分析及病案举例我们不难看出补中益气和人参归脾还是有区别的,补中益气主要侧重于补气,侧重于气陷所造成的脏器脱垂,主要应用于气虚所造成的疾病,人参归脾侧重于气血两虚的血虚,侧重于血虚造成的心悸失眠症状,主要应用于脾胃虚损造成的气血生化无源所致的疾病。我们在应用这两种中药时应该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和参辩证后给予不同的药物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参考文献:素问生气通天论脾胃论 李东垣济生方 严用和中国病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