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42845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学习教学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探究学习教学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探究学习教学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探究学习教学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学习教学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 页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教学策略研究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自己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们。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造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一般流程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组织探究形成结

2、论进行反思实践运用” 。在整过学习活动中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和控制学习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和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探究能力。一、操作探究小学生的认知是建立在感情认识的基础上,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是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和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向学生提供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或事例,直观演示,组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形成表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千克” ,获得关于“千克重”的触觉表象,理解重量单位

3、“千克”这一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开展以下操作活动: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 千克) 、盐(500 克装,2 袋) 、味精(250 克装,4 袋) ,看一看是否重 1 千克。2、数一数:学生数 1 千克盐有几袋,1 千克味精有几袋,1 千克苹果有几个。3、拎一拎:学生用手拎自己称的 1 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拎其他同学称的 1 千克的物品,体验 1 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从教师课前准备的外形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品中,找出 1 千克重的物品。通过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 1 千克究竟有多重,得到了关于 1 千克的直接经验,从而对“千克”有初步的认识。 “千克的初步认识”第 2 页 共 4 页

4、二、实践发现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智力活动是与他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由于小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缺少感性经验,因此,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才能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概念和法则,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知识,提高能力。如:在教学“西南师在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 “加减混合运算”时,首先出示公交车乘客上下车情景图,让学生说一说乘客上下车时的情景。再让学生根据上下车的情况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接下来,组织学生摸拟上下车的情景进行表演,并变化人数,让其他学生根据活动情况写出相应的加减混合算式,发现计算方法。最后,全班交流弄清算理,掌握计算方

5、法。三、猜想论证科学史上的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缘于人们的大胆猜想。由于猜想,人们产生了创新动力,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提出独特见解,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把猜想变为现实。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能被 3 整除的数具有怎样的特征?再组织学生分小组设计论证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有的小组“先举出是 3 的倍数的数,再分析各数数位上的数字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有的小组“用小棒在个、十、百、千的数位图上摆数,看摆出的能被 3 整除的数与所用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充分探究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成果。有的小组

6、汇报:通过对一些是 3 的倍数的数进行观察、分析,发现“能被 3 整除的数各数位上数字的和也是 3 的倍数” ,由此得出能被 3 整除的数具有“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也能被 3 整除”的结论。有的小组汇报:他们发现用小棒“摆出的数” ,凡是能被 3 整除的,所用的小棒的根数就是 3 的倍数。小棒的根数是 3 的倍数,也就是各数位上数字的和是 3 的倍数最后经过经过交流、讨论,学生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能被 3 整除的数具有“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也能被 3 整除”的特点。四、讨论归纳学生知识的掌握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提供表象,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具体形象的感知过程内化为为学生脑中

7、的智力活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促使学生归纳新知识,形成新概念。课堂上经常组第 3 页 共 4 页织学生讨论探究,是善待学生,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发言激情的好方法。能改变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正襟危坐被动学习的场面,把课堂教学核心放置于学生“讨论探究”中,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如教学“分数应用题”例 4时,教师首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分析图。然后让学生根据线段图分小组讨论应该怎样解答。再在小组充分讨论后,组织学生汇报:有的说把前年有人均收入看作单位“1” ,去年的人均收入相当于前年的(1+ ) ,3600 元与(1+ )相对应。于是8181便可以列

8、出算式“3600(1+ ) ”进行计算;有的说从去年的人均收入为 3600 元,81比前年增加 看出,可以把前年的人均收入看作单位“1” ,并把前年的人均收入看作88 等份,那么与 3600 元相对的应该有这样的“8+1”份,先求 1 份的数,再求几份的数即 3600(8+1)8 ;有的说从线段图上可以看出,如果把前年的人均收入看作 8等份,那么去年的人均收入就比前年的多 1 份。去年的人均收入减去比前年增加的 1份,就是前年的人均收入。列式为 3600-3600(8+1) ;有的说我是从题目中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的,设前年的人均收入为 X 元,等量关系是:前年的人均收入+去年比前年增加的收

9、入=3600 元,列出方程“X+ X=3600”;有的说我也是列方程来解答的,81只不过我的等量关系不同,列出的方程也不同;有的说如果把去年的人均收入看作单位“1” ,那么前年的人均收入就相当于去年的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就能很快地9求出前年的人均收入。列式为:3600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8以上几种解法之间的区别,分析、沟通几种解法之间的关系,探究最佳解法。五、争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一数量关系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诱发学生争论,能使他们学习情绪高涨,营造人人想探究,个个能创造的良好局面。学生只有通过争论,才能激发灵感,激发创造,促使他们深入探究,最后达成

10、共识。六、反思深化学生在形成结论以后,再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想一想:自己是怎样取得探究成功的,有什么值得注意的问题,这次探究对自己有什么启发等等。这种反思,既是一种总结性的思考,又是一种发展性的思考。七、实践运用第 4 页 共 4 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学生学好数学最终也是为生活服务,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服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探究学习知识,还要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数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转化为应用能力。如学习了“应用题”后,让学生设计采购参观门票,采购物品的方案;学习

11、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中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绘制统计图表,估算塑料袋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情况;学习了“年、月、日”的知识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贺年卡,送给同学、教师、朋友;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家的油桃、蜜枣、无核枇杷、板鸭等农副产品设计包装等。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教师创造的宽松和谐的情境,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中,积极、主动探究解决一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仅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培养了科学的探究精神。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新知让学生探究、规律让学生发现、知识让学生构建。”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就会有所“创造” ,才能自由翱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