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317788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历史学科课例分析(选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历史地分析,抽象地继承中华文化的勃兴(二)o授课人:北京市三帆中学薛纪国教师: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出现了一个文化发展的高峰。孔子就是这场文化发展高峰的最突出的代表。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请同学们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两个方面来谈一下。预计回答:社会生产方面,铁器开始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有了明显发展。社会秩序方面,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天下大乱。教师:孔子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对社会的大变革和大动荡,他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创立了儒家学派。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孔子的主张有

2、哪些呢?(出示材料)“马厩失火, 问人,不问马。 ”论语这个故事反映出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预计回答:关心他人。教师:同学们讲得很正确!孔子就是以对人的关爱为出发点,提出了“仁”的学说,即“仁者,爱人”的思想。这是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板书: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提出“仁”的学说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思考:孔子认为要实现“仁” ,作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呢?预计回答: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教师:前面说过,任何一种思想主张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请同学们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学说呢?预计回答:春秋末期,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3、人民生活痛苦。教师: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体现了他对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的深切关怀。这种现实关怀的精神,后来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笔优秀的精神财富。同时,孔子认为, “仁”不仅是对统治者提出的限制,也是每个人的做人准则。(出示材料)材料一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 ”论语材料二 子曰:“为仁由己。 ”论语解释:忠: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做事、学习都要尽力而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仁由己:为仁要靠自己,不靠别人;要从自己做起。孔子认为个人怎样做才能实践仁德呢?预计回答:孔子认为个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修养仁德,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教师:孔子认为要实现仁

4、德,作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消除苛政;作为个人,要加强个人修养,从自我做起, “修身齐家” 。 ,美国学者克里尔曾经这样说:孔子是“人类的导师”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要是为了解决春秋末期人民生活痛苦的现实问题;但是,几千年过去了,孔子“仁”的学说为什么能够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呢?预计回答:孔子“仁”的学说反映了一种关怀人的生命的精神;提出了做人的准则;客观上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学说,孔子除了短暂的为官从政生涯外,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培育出了大批的有用人才。2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1)教育思想(出示材料)史记记载:孔子的学生“身

5、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教师:“六艺”具体包括哪些内容?预计回答:礼、乐、射、御、书、数。教师:孔子教育的内容有什么特点?预计回答:比较全面。教师: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在当时条件下是一种“通才”教育。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君子不器。 ”也就是说:君子不应该像器具一样,只具有单一的技能。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历史课堂剧,在观看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一历史剧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历史剧:旁白(学生 1):“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都不相同,孔子用什么方法来教育他的学生呢?有一天,公西 华陪着孔子闲坐,孔子的学生子路匆匆忙忙地走 进来。 ”子路(学生 2)说:“ 老师,我有一

6、个问题向您求教。当我听到一个很好的主意时,是不是马上就去做呢?”孔子(学生 3)说:“ 你有父 亲兄长在, 还要和他们商量,你怎么能够马上去做呢!”旁白(学生 1):子路走后,不久,孔子的学生冉有来拜 见孔子,提出了同一个问题。 ”冉有(学生 4)说:“ 老师!当我听到一个很好的主意时,是不是应该立即去实行吗?”孔子(学生 3)说:“ 应该听到后就去 实行。 ”旁白(学生 1):“这下站在一 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 ”公西华(学生 5):“老师!子路问是否闻而后行 ,先生 说 有父兄在,不可以马上就行。冉有问是否闻而后行,先生说应该闻 而即行。我弄不明白,同样的问题,您的回答 为

7、什么不一样呢?弟子想请教先生?”孔子(学生 3)说:“ 冉有为 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勇武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躁的性格。 ”预计回答:因材施教。教师:孔子之所以能够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提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思想与理论,是孔子积极从事教育教学实践的结果。(2)教育实践: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教师:春秋以前,学在官府。统治者设置的中央国学和地方乡学都设在官府中,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在官学中受教育的机会。春秋末期,社会出现大变革,新兴的地主阶级、工商业者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私人办学应运而生。孔子就是当时最杰出的创办私学者之一。(出示材料)孔子部分学生家境情况表孔子学生孟懿子南宫敬叔颜回 子路 原宪 冉

8、雍家境 贵族 贵族“居陋巷”“衣敝韫袍”“家贫,蓬户瓮牖”“贱人之子”教师:孔子招收的学生的家庭出身有什么特点呢?预计回答:孔子的学生中,有贵族,也有许多家境贫寒的人。教师:孔子在民间办学,教授的对象与“官学”不同,各个阶层的子弟,凡有教育需求的,都给以教育。这就是“有教无类”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对社会有什么积极影响?预计回答:使很多家境不好的人也能有机会读书学习;有益于知识的传播与培养人才。教师:孔子“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扩大了教育的对象,客观上推动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教师:由于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很多人读了论语后,获益

9、匪浅。(出示材料)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说:“我在初中一二年级时学过中国的论语,此后在很长时间里, 论语成了我随时要翻 阅的几本书之一,每次看,都能给我一些新的启发。我想,任何优秀的古典著作都具有论语那样的广博性与永久不衰的魅力。 ”教师:读完这段材料,你有何感想?预计回答:日本人都喜欢读论语 ,我们自己若不重视对论语学习,真是太说不过去了;孔子对人类文明有很大的贡献。教师:孔子的思想与学说,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继承、发展孔子思想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课前调查中,胡静华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孔子的一生怎么会这么

10、辉煌?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让人终生受益的道理?”(出示一系列图片并讲解) 图片:孔子画像孔子参见老子图学琴师襄图杏坛讲学图孔子周游列国图孔子周游列国地图图示杏坛礼乐治任别归图孔子墓结合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思考,孔子从平凡走向伟大的因素有哪些?预计回答:孔子爱好学习,知行合一,不怕挫折,意志坚强,等等。教师:中庸中有一段名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是孔子一生的生动写照。他的一生体现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他能够从平凡走向伟大的重要因素。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像孔子那样去做人、去生活、去努力。布置作业:继续阅读论语 史记孔子世家 史记仲尼

11、孔子弟子列传 ,看看孔子及其弟子讲的哪些话对你的生活、学习与做人有启发与指导作用,并将感想随时记在历史笔记本上。【张汉林点评】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运用各种工具,解剖历史这具尸体,使我们看清它的五脏六腑?非也!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除了学会历史地分析外,恐怕还要知道如何抽象地继承。在本课例“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这一环节,历史的分析有二:其一,孔子提出“仁”的学说的时代背景。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孔子为什么要提出仁的学说呢?”其二,孔子“仁”的学说的主要内容。教师通过孔子“问人,不问马”的故事,反映出“仁者爱人”的实质;通过提出

12、问题:“孔子认为要实现“仁” ,作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呢?”反映“仁”的学说主要是为了限制统治者的苛政这一时代特色。综合二者,使学生认识到, “仁”的学说是在春秋末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的背景下,孔子提出的一种关爱人类生命的学说,它主要是为了限制统治者的苛政。认识至此,对“仁”的学说的历史评价已然隐含其中。这些都属于历史的分析: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认识。 、当然,孔子“仁”的学说同样也有历史局限, “仁者爱人,爱有差等” 。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 ,他主张的“爱”是有差别的“爱” 。这同样是“历史的真实” 。一个是主张等级有序,一个是关爱人类生命。一颗种子,却能结出两种不同的花

13、朵。从历史上看,历代统治者就是继承、夸大甚至扭曲孔子学说中等级有序的成分,从而为专制统治寻求理论基础。我们现代人怎么办?这就需要抽象地继承,我们继承的是“仁者爱人”而非“爱有差等”,继承的是关爱整个人类而非仅仅关爱“春秋末时期的人们” 。有鉴于此,教师作出如下概括与抽象的继承:其一,教师接过学生话语,顺势引申:“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体现了他对春秋末期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的深切关怀。这种现实关怀的精神,后来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笔优秀的精神财富。 ”其二,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通过对问题“几千年过去了,孔子仁的学说为什么能够超越时空,成为全人类的思想财富呢”的讨论

14、,学生认识到:孔子的学说反映了关怀人类生命的精神,契合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孔子提出了做人的准则,这是一个世世代代都值得探讨的话题。历史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历史事物的真相,抽象的继承使我们领悟历史事物的意义。如此这般,历史就永远不会死去。如何形成历史概念北方民族大融合授课人:北京市西城区民族团结中学王小琼一、学情分析课前调查问卷及结果统计问题回答情况 正确回答 错误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哪些交往方式战争、少数民族内迁、和亲、联姻、贸易往来、派使臣访问(如张骞通西域)。共 12 人玄奘前往天竺等。共 8 人请举出一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民族冲突的典型事件,并谈谈你对这一事件

15、的看法汉朝与匈奴的战争。看法:匈奴进犯,造成民族不团结,打败匈奴,有利于政治的稳定及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不应该用武力,应和谈解决,民族之间要友好相处,战争会加深民族之间的仇恨;双方了解不够而导致战争。共 14 人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五代十国时民族之间发生冲突。看法:以少胜多的战争;这样的事件没有意义。共 5 人。一人未作回答请举出一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我国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件,并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昭君出塞,为汉匈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促进了民族融合。秦统一全国,征服百越、南越,促进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共12 人西晋时的少数民族内迁、诸葛亮七擒孟获、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共 7

16、人。一人未作回答你对鲜卑族有哪些了解 是一个少数民族,游牧为生,建立了北魏,这个民族现在已经没有了。共 12 人3 人回答没有了解;2人回答“食品、服装”;3人回答这个民族成为北魏”你知道北魏孝文帝这位皇帝吗?如果知道,请举出一两件有关他的事迹13 人知道。事迹:统一黄河流域;迁都;改革;实行均田制;不信巫,端正社会风俗不知道。共 7 人通过预习本课,你对哪些问题还不太明白?你想对哪些问题作深入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改为汉姓?迁都洛阳的原因?两个民族为什么要融合?难道鲜卑族男女老少都要立即学习汉语吗?为什么孝文帝统治要汉化?民族融合的含义想深入了解的:迁都、改变姓氏、民族融合的含义、改革的主要内容、北魏人的小吃。共 17 人。3 人未作回答根据以前所学知识,你是怎样理解民族融合的各民族的人民友好相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两个或几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