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7786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滑县半坡店乡刘堤村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 刘 堤我村现名刘堤,因刘姓人家居于故黄河大堤而得名。刘姓先祖是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移民而来,迁于此地时,原有苏、郎等姓居民,村名曰“堤上村”.二十世纪末,黄塔古寺曾出土一小碑,碑文中“堤上村”人有十名,其七人与我宗谱上人名相同,其他三姓谱无载。或说民国十九年重修滑县志标注本中册第五十页言:“广敬区张家堤原名堤上村 ”,似乎“堤上村”不是我村原名,可是我村当时属于广学区,黄塔寺紧邻我村,也属广学区,而张家堤当时属于广敬区,即今高平乡西北隅,二者相距四十里,显然张家堤非碑文上之“堤上村” 。又今滑县枣村乡北隅亦有“堤上村” ,然而二者相距七十里左右,更非出土碑文上之“堤上村”了。二十世纪五十

2、年代,听老辈人所讲,我村原来还有苏、郎等姓,由于各种灾害,其他姓氏渐没。如今,仅村东遗有“苏坟” 、 “郎窝” (戏言)而已。志、碑、口传三者印证,至此可以结论:刘姓先祖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移民于“堤上村” ,与原居民苏、郎等姓和睦相处,由于各种灾害,其他姓氏渐没,仅存刘姓人家,于是以后村名冠以姓,人们称“堤上村”为“刘堤上村” 。.“堤上”二字因说的快而成了“diang”, “diang”有其音无其字,正是“堤上”二字的合音,亦似反切,现在还有一些人称刘堤为刘“diang” ,这也说明了刘堤村原名“堤上村” 。二 隶 属 沿 革我村现属滑县半坡店乡所辖。明洪武元年(1368 年)滑州改属北平

3、布政使司大名府,三年废白马县入滑州,七年降滑州为滑县,我村即属滑县永宁乡班村里。清雍正三年(1725 年) ,改属河南卫辉府滑县永宁乡班村里。宣统三年(1909 年)滑县改六乡为十六区,属滑县广学区,即南三区。民国十九年(1930 年),滑县办理自治新区,改十六区为十区,属九区(区公所在老河寨)陈刘乡(该乡辖陈玉庄、刘堤两村)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 ,滑县改自治为自卫,全县改为五个区,区下设联保,区属待考。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二月十四日,滑县县长许兴凯携公款南逃,十五日公推贾心斋为自治委员会主任委员,三月二十九日,日军进攻滑县,三十日滑县城陷,四月,本村刘泽普(字雨亭)任滑县

4、县长,不久退出县城,在本乡秦屯村设立县政府。民国二十九年六月抗日民主政府在滑县、长垣县两县交界处设立卫南县,我村属卫南县六区(区公所在牛屯)新中国成立后,区划调整,八月设立平原省,滑县、卫南县两县合并,我村属滑县十区(区公所在焦虎)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平原省撤销,滑县划入濮阳专区。 1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五日,我村划入新乡专署延津县,属八区(区公所在焦虎) 。 一九五五年,撤区建乡,延津县划为二镇四十八乡,属程庄乡(待考) 。一九五六年,延津县划为一镇二十五乡,属半坡店乡。一九五八年,延津县减为十一个乡,仍属半坡店乡,是年半坡店乡改为半坡店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十一月,改属安阳地区半坡店人民公社。

5、一九八三年九月,撤地建市,属濮阳市滑县半坡店人民公社,十二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一九八六年二月,改属安阳市滑县半坡店乡至今。明之前,我村所居之地属何州县乡史无明载,只能以距之远近等考之。远古,应属燕地,史称南燕,燕治之处故址有:一在今延津县王楼乡大城村(延津县志 、民国重修滑县志 ) ,距我村西南约三十华里,一在牛屯镇城坡寨村(一九八四年版滑县地图) ,距我村南约十四华里,距我村都不远。隋开皇十六年分酸枣、东燕置灵昌县,后改为灵河县,其遗址在本乡零河村(民国重修滑县志 ) ,距我村北不足十华里,我村居三地之间,足以证明我村古属燕地。唐之后,郡、州、军多次改换名称,但基本上属滑州灵河县。宋为京西北路

6、灵河郡灵河县,熙宁三年(1070 年) ,废灵河县隶治,省入白马县。此后,即属白马县。金本南京属,大定六年滑州割为河北西路大名府,属大明府滑州白马县。元属山东大名路滑州白马县永宁乡,明以后如前所述。三 刘 堤 居 之 堤 我村位于黄河故堤之上,因名刘堤。该堤东西走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高约一至三米,北边紧挨着又一道故堤,两堤顶部相距不足五百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时差不多整平,村南为平地,西邻半坡店村。村东三百米处,堤断为洼地,宽约三五百米,最洼处深约三四米。该洼地向南延伸至西孟虎寨,俗称东河洼。过洼地故堤绵延向东。该段洼地,应为古代黄河决口未堵而形成的,年代无考。该堤筑之年代,遍

7、查史志书籍,均未见确切记载,仅民国十九年重修滑县志采访稿云:“土人称为秦堤” 。然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 年)八月河决阳武后,河空,次年南徙,河始离滑境,该堤非金以后所筑了。民间流传的“秦始皇打堤,打到古柳树后地”的传说,只能从一面说明该堤为秦堤了。四 刘 氏 起 源刘姓始祖刘累,尧之后裔。尧本颛顼之子,黄帝后裔,甲申年(前 2377 年)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山)被封为唐侯。其母庆都,陈锋氏之伊祁氏,尧随母姓祁。 2路史 后记:“尧有九子,其封于留者为留氏,字亦作镏,今作刘,古通用。 ”后有刘絫生而有纹在手,相絫字,故名,今作累,以豢龙事夏孔甲,赐之曰御龙氏,以更 董之后。后因一雌龙死,潜醢(

8、hai 肉酱)以食夏后,夏后飨(Xiang)之,继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邑(今河南鲁山县) 。竹书纪年言:“孔甲元年,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 ”左传 “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 ”刘累学豢龙时,尚居豕韦(今滑县万古乡妹村)迁鲁之后,商汤灭夏,亦灭原彭姓豕韦,封刘累后裔为豕韦氏,后彭氏复豕韦国,至商中期高宗“武庚中兴” ,再逐彭氏豕韦,复封刘累后颂八世孙叔假为豕韦氏。周灭商后,一支被封于陶唐旧地(今山西翼城) ,后又迁往陝西杜城(今陝西长安县西南杜曲) ,其后代在晋任士师、司空,又封于隋(今山西介休西南)地,范(今河南范县

9、 )地。以地名为氏,有豕韦氏、唐氏、隋氏、范氏,以官称为氏,有士氏、司空氏。其中一支因事留秦者仍姓刘。 (上古,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周时,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汉时,姓氏已无区别。 )汉代,高祖刘邦第三子如意被封为代王,据山西,文帝第三子刘参原被封到太原,亦据山西。我村刘姓由山西洪洞移民而来,属山西刘姓,出于何支及移民前族谱世系待考证,高祖刘英与其弟刘耀(刘耀移居本县八里营乡八里营村)移居滑县后,现已二十四世,人有一千一百多口(不含外出者) 。附: 此附录仅为考证与我村居之地有关者(一) 燕 考辞海历史分册:“燕,姬 姓。开国君主伯倏,相传为黄帝后裔。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10、。后人为了区别北方的燕,称为南燕。 ”春秋左氏传:“隐公五年(前 717 年)四月,郑人攻卫、牧,卫人以燕师伐郑。”秦王政五年(前 242 年) ,秦将蒙骜伐魏,取酸枣、燕、虚等二十余城,初置东郡,始有南燕县。民国重修滑县志云:“在今滑县西南故胙城东北。 ”汉书地理志 ;:“东郡南燕县。 ”后汉书郡国志:“东郡燕县,本南燕国,有胙城,即古胙国。 ”晋书:“惠帝光熙元年(306 年) ,改名东燕县,属兖州部濮阳国。 ”“光熙五年(310 年) 。进东瀛公腾爵为燕王。 ”“隆安三年(399 年) ,慕容德自邺南徙滑台,国号南燕。”魏书地形志:“东郡今燕县。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 年)置东郡,治

11、东燕,亦即南燕。 水经注:“濮渠又东北经燕城南,故南燕 姓之国也。 ”隋书:“文帝开皇十八年,改东燕县为胙城,属滑州。 ”唐元和郡县志:“隋文帝因览奏状,见有东燕县名,因曰:今天下一统,何东燕之有?遂改名胙城,属滑州。 ”清一统志:“南燕在延津县北三十五里,周为胙国。 ”清地理韵编今释:“南燕在延津东三十五里。 ”民国重修滑县志:“秦汉之南燕县,即姬姓之南燕国。周之胙城,晋之东燕。其故址在延津县东北三十五里,俗呼城上(大城村) 。若慕容氏之南燕国,其故址在延津县北,即古之滑台,在滑州卫南县西南二十四里,或云三十四里。 二字盖三字缺笔。 ”(二) 故 灵 河 县 址 考 4 隋书:“开皇十六年,

12、分酸枣、东燕二县,置灵昌县,属东郡。 ”唐元和郡县志:“灵昌县,上。东北至州七十里。本南燕县,自汉至隋不改。开皇十六年分东燕、酸枣置灵昌县,取灵昌津为名,属滑州。黄河在县北一十里。赤眉故城在县东二十四里。延津,即灵昌津,在县东北二十二里。初,石勒伐刘曜,至河渚,不得渡,时流澌, 下流因风结冰,济讫泮,勒自以为得天助,故号灵昌津。又左传:郑太叔收二鄙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又曹公北救刘延,至延津,皆此津也。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4 年)因避讳改曰灵河县。宋熙宁三年(1070 年)省入白马县,六年,废为灵河镇。清同治丁卯年滑县志:“灵河县在县西南四十里灵河村。隋置灵昌县,唐改灵河县。宋省入白马县,

13、今名灵河集。 ”民国重修滑县志:“熙宁六年,废灵河县为灵河镇。即今之零河集。或讹为零河,盖灵与零同音之误。 ”(三) 碑 石 考(仅以此作古地名参考)1、唐天宝五年崇兴寺小石佛造像天宝五年岁次 戌四月辛未十八日戊戌,灵昌郡胙城县观台乡小徐村弟子徐仙客敬造石佛一铺,上为皇帝皇后,下为僧、亡过父母,合家大小,内外眷属,普愿平安,寿福延长。今得成就,设斋庆度,以偿前愿像主徐仙客 卫男嗣 董男二郎 二娘 三娘 男自然孙男自身孙男自勤 自励 妻徐男梁儿 。按:近人顾燮光河朔新碑目:“此碑在城南七十里牛屯集周庄崇兴寺。 ”唐书地理志:“武德二年,改南燕县曰胙城,属滑州。天宝初改滑州为灵昌郡。”此造像有“天

14、宝五年、灵昌郡胙城县”字样,正与史地相合。2、东郡宋氏世德碑宋氏,东郡白马县永宁乡中东林子里人,以农为业。里西北五里许宋胡寨北,先茔在焉。年代辽邈,丘垅颇多,不能辨昭穆,乃改卜里西原之永宁阡,别自为祖。延祐五年(1318 年)岁在戊午十月吉日建注:延祐 元代仁宗年号。元代白马县属山东大名路滑州辖,称东郡者,此为尊古之意。 (四) 水经注卷七、八节选濮水又东经匡城北,孔子自卫适陈遇难于匡也。又东北,左会别濮水受河于酸枣县。故杜预曰:濮水出酸枣县,首受河。 竹书纪年:“魏襄王十年(前 309 年)十月大霖雨疾风,河水溢酸枣孚阝,汉世塞之。故班固云文堙枣野,今无水。 濮渠又东北经酸枣县故城南,韩国矣

15、。 汉官仪:“旧河堤谒者居之城西,有韩王望气台, 城北韩之市也。聂政为濮阳严仲子刺韩相侠累,遂皮面而死,其姊哭于此。城内有后汉酸枣令刘孟阳碑。濮水北积成陂,陂方五里,号曰池同陂。又东经胙亭东。注:故胙国。富辰所谓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南。故南燕 姓之国也。有北燕,故以南氏燕,东为阳青湖,陂南北五里,东西三十里,亦曰燕城湖。径桃城南。即战国策所谓酸枣、虚桃者也。汉高帝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而东注于濮,俗谓之朝平沟,濮渠又东北与酸水故渎会。酸渎首受河于酸枣县,东径酸枣城北,延津南,谓之酸水。 竹书纪年:“ 梁惠成王十七年,齐田期伐我东鄙,战于桂阳,我师败逋,亦曰桂陵。 濮渠又东径蒲城北故卫之蒲邑。 濮渠又东径韦城南,即白马之韦乡也 。史迁记曰:夏伯豕韦之故国矣。城西出而不方,城中有六大,皆遂道下,俗谓江也。有驰道,自城属于长垣县。濮渠又东径长垣县故城北,卫地也。 濮渠又东分为二渠,北濮出焉。濮渠又东北。 ”(五) 有 关 黄 河 决 口、改 道 考1、 周定王五年(前 662 年)河决宿胥口东徙漯川。黄河首次决口。2、 汉文帝十二年(前 168 年)十二月,河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