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2014-10-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16888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条橙2014-10-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发条橙2014-10-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发条橙2014-10-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发条橙2014-10-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发条橙2014-10-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条橙2014-10-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条橙2014-10-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信多数人第一次听说发条橙这个名字,都源自斯坦利库布里克根据安东尼伯吉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安东尼伯吉斯1917 年生于英国兰开夏郡一个世代信奉天主教的家庭。他早年就学于曼切斯特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六十年代,伯吉斯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他在语言方面造诣颇深,掌握数种东、西方语言。他的文学修养也不一般,作品中经常涉及古典和当代的文学名著;其文学风格丰富多变,包括模仿英雄风格的、流浪汉小说体裁的、历史传奇的以及讽刺性的多种。故事描述:一个英国的十几岁的小混混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为了缩短行期,答应把自己当作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叫做“厌恶疗法”的充当实验品。这项计划是政府为了在监狱里腾出位置

2、给政治犯而提出的。通过“厌恶疗法” ,狱警们认为亚历克斯的暴力倾向总算是被“治愈”了,于是亚历克斯被放了出来。但是出狱后的亚历克斯发现自己被旧朋友们所屏弃,连家人亲戚都不愿意接受他,而他本人也并没有放弃暴力。最后,垂死的亚历克斯成了以他为成功范例大力鼓吹的政府的一个大伤疤。他伙同一群同伴一起冲进了一个小说家的住所:他写的书(名为发条橙 )为政府使用荒唐的“厌恶疗法”辩护鼓吹。题解:clockwork 是时钟的发条,是让时钟走得准确的装置,所以如果走(跑)的像时钟发条般准确,即表示“机器运作的很好” ,或“事情进行的有条不紊” 。还有一个相近的词 clockwork orange(发条橙) ,老

3、伦敦人用它作比喻,总是用来形容奇怪的东西。 “He is as queer as a clockwork orange 他像发条橙一样怪” ,就是指他怪异得无以复加。小说最初在美国发行的时候,发行商坚持将小说描写亚历克斯长大后最终放弃了暴力,并结婚生子的最后一章删去了。而伯吉斯始终对这一章耿耿于怀,认为没有这一章,他的思想就没有办法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他一直不满意美国版的发条橙 ,不管小说或是电影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历来是争论的焦点,而争论多缘于对其中宣扬的性和暴力。当时,该片曾因为其中的性和暴力而被禁播,然而,性和暴力难道就是该片的全部么?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把性和暴力作为一个切入点,这样的做法

4、和那些批判该片禁映该片的卫道者也没什么区别了。发条橙是一种玩具,上了发条,就会自动的转动的一个橙子。该片以此为题其实透露了库布里克的某些想法。曾有人对我说, “人人都是上帝手中的一直不停转动的发条橙” ,我想,控制这只橙子的“上帝”还包括社会,从这部以发条橙为题的影片里,我也看到了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对社会本位的妥协。最初,不得不承认,阿里克斯是个绝对自由的人,他享受着自由,听自己喜好的音乐,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任由自己的意志行事,及至的享用着自由,然而,人是处在社会中的,啊里克斯行使自由的同时,却侵犯到了其他人的权利。按照洛克“政府契约论”的原理以及西方天赋人权的理论,每个人都自由、平等的享有

5、权利,这些权利是生来就赋予的。然而,及至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往往会侵犯到其他人权利的行使,为了协调这个矛盾,于是每个人把自己的权利让夺出一部分,形成一种公权利,由这种公共权利来惩治暴力,抵御外来侵略等等,而公共权利的形式造就了军队,法律,警察等国家机器的产生。阿理克斯自由的发泄自身暴力和性的需求的同时,却伤害了他人家庭和生存的权利。这样的行为触犯了社会游戏的规则- 法律,因此,他锒铛入狱。为了减短刑期,阿里克斯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 。通过这种疗法的治疗,他变成了一个不会反抗,没有性欲的“良民” ,放弃了自身的权利。无异议的,这样一个“良民”是最适合社会平稳、安定发展的需要的,如果一个社

6、会里所有的公民都是这样的“良民” ,社会的统治者也最希望整个社会都是这样的“良民” ,来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接受这种疗法,其实也是阿里克斯放弃自身权利,向社会的妥协。而且规则并不是这么简单,对社会的统治进行侵害,自然会遭到社会的报复。每个人必须为自己所做的错事负责,14 年的刑期缩短至两年也不能够抵消阿里克斯原先的罪恶,犯罪惩罚规律的同时还潜在着另一种规律的运行-复仇。人类历史的悠悠长卷上,复仇曾普遍并且长期存在。以复仇为主题的故事仍一如既往地感动着今日的受众从西方古希腊的安提格涅 、 赫库帕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乃至近代名篇基督山伯爵都涉及了复仇这一题材。而在东方的中国,历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复

7、仇故事似乎都发生在先秦时代,著名的如伍员鞭尸、卧薪尝胆、荆柯刺秦王以及本文用以示例的赵氏孤儿大报仇 ,数十年来中国两部享有盛名的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 ,在淡化其“革命色彩”之后,仍然讲述的是复仇的故事。此种报复性反应,是生物学的正常现象,是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竞争的基本需要和本能。虽然就有些人看来,这种反应是“蜗角之争” ,但它却是长期经过自然选择的生物存活下来的竞争基因,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承袭了这种基因。尽管由于种种理性原因,这种本能受到某种程度的弱化,或者被有意淡化和压制,但它还是存在于生而为人的生物本性中,难以消失。出狱后的阿里克斯便遭受着疯狂的报复。戏剧性的巧合,他一一遇见

8、了原先他所伤害过的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都对他进行了报复。因为阿里克斯这样没有攻击性的良民,也使得渊源相报终止在他从阁楼跳下那一刻。而且阿里克斯自戕的行为并没有为这个故事划上句号,如果故事至此终结,那全片的主旨该定论为:你侵害的社会,必定要招到社会的报复,你做错了事,就该为自己的错负责。全片的基调也该变为爱国主义,爱社会的教育影片。库布里克当然没有这么容易善罢甘休,于是发条橙便有了个戏谑的结尾。为了挽回选民的信任,反驳亚历山大等在野党人的批评,内政部长亲自到医院看望阿历克斯,代表政府表示歉意,并为他今后的生活做了妥善的安排。经过治疗,最后阿历克斯恢复本性,享尽淫乐。看似代表社会的统治者向阿里克斯

9、进行妥协,让其通过治疗恢复原来所有的个性,看似社会本位对个人本位的低头。其实,阿里克斯所扮演的,仍然是政治上的一个利用品。说到这里,不难看出,阿里克斯除了入狱前挥霍自由,享尽权利那段时间以外,他都是被社会所操控着,为了宣扬某种可以缩减监狱开销,经济改造的疗法,他参加治疗,为了统治者维持统治,他又一次的接受治疗,经管他的年轻,个性鲜明,但他所扮演的也不过是一只社会所操控的发条橙子。其实,被社会所操控的发条橙又何只阿里克斯这一个典型呢。发条橙与潜伏危机左岸右边发条橙不仅是一本奇异的书,也是一部怪异的电影。书的作者是:安东尼伯吉斯。英国现代作家。电影的导演则是斯坦力库布里克。美国著名导演。巧合的是,

10、这两位大师都是独断独行的人。伯吉斯崇尚的是“自由意志”而库布里克在好莱坞则被称作最不合作的人。在他们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联系,这便是发条橙 。无论是书或电影都被一种论调评价着争议。一、 两只发条橙以前,中国曾这样评论西方电影:毒草。而对如今而言,无论中国或是外国,都把发条橙 看作是“毒草“。原著发条橙 中的主人翁是以“我”在文中出现的。 “我原是一个生活在后现代英国的叛逆青年,在我 15 岁时无恶不作,我与三个好友到处闹事、打架、甚至强奸和杀人。后来我被朋友出卖,被关到了监狱中,为了提前出狱,我接受了一项政府提出的特殊治疗,在出狱后,我无法作恶,因为每当我想到血腥与女色时便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恶心感,

11、当我回到家后,我的房间被父母的养子占去,而我在街上流浪时也倍受欺凌。我失去了选择生活的权利,最终我在最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从窗口跳下。当我醒来后,我竟痊愈了。变成了原来的我。可以选择思想与爱好的我。但当我看到当年与我作恶的朋友后,我发现自己是必须长大的。我需要一个家和一个孩子。于是我的生活翻开了新的篇章。 ”电影版的发条橙 与原著情节基本相同,但却删去了痊愈后“我”的改变。应当说,电影版的发条橙 更令人不寒而栗。它不仅是对政府专权的抗议,而更深层的去挖掘人的本性。这让我想到一个词语失效。是的,正是这“失效”的必然让“我”在电影末说出了那句“我痊愈了” 。让妄图用科技改变人类道德选择能力的专制

12、者们认清了自己的有限、有所不能!鲁迅曾嘲笑中国文化不敢面对悲剧的事实,这又何尝不是人性中对善和美好的渴求的表现呢!不过是太软弱了,你不去面对,它还是存在的,还是发生作用的。我的心隐隐作痛,我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人性中恶的问题。即使它遵循了“自由意志”的愿望,但它毕竟是恶的,而且它将滋生于我们不断前进的文明之中。我们无法改变却也难以逃避。我们只能在历史发展的规律中让自己适应社会的改变。让人类的道德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罢了。由此,不难看出, 发条橙 的主题是严肃的。但却用了超现实的表现手段。这是否在暗示,道德在社会中所潜伏的危机呢?二、 发条橙的意义首先,我们在理解本文的题目上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发条橙不同

13、于发条西瓜或发条苹果。在马来语中“橙”的意义与“人”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里的发条橙要表达的是像机器一样的人。当主人翁有作恶的人变成了被害的人时,他便是我们所说的发条橙。此时的他,没有道德自由选择的权利。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失去了灵魂。试想,如果我们失去了自己对待社会态度选择的权利,我们是否也会变得像一台机器呢,或者是一台统治者为了便于管理的智能机器?当然,或许作者的想法过于悲观,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怀有不安,但,由现在的发展方向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越发机械化。简单的概括也就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所要面对的一个空前巨大的问题。它的解决与否很有可能关系到今后

14、人类的命运。如果处理不当,我们都无法保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毁灭人性,最终在进化中的退化,成为一台台杀人与战争的机器,或者说,一只只吃人的动物。因此, 发条橙 不只是另类的代表,它更是以现实发展作为基础的。死亡、性、暴力、虚无荒诞、尽现其中。我认为它有一种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和面对某些问题的勇气。 “它源于 20 世纪以来那种文化解体的经验,尝试对这文化解体带来的不定性、虚无性及社会的控制性加以反省和理解” 。这种问题意识的凸显是人对自身和社会反思的表现。我们庆幸能够有人提醒,同时也希望我们真的能够觉悟。发条橙 中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似乎还在用那种高亢与激奋告诉我们主人翁对生活唯一的信心,而不自觉中,

15、电影和书也经历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细味。在科技、知识、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也正在步入发条橙 中那个“后现代”的超现实时代呢?如果是,那我们或许应该为自己的未来作些努力了吧。潜伏的危机无所不在,它甚至在等待某根导火线被人类自己点燃,我们正像高度文明奔去,但同时,我祈祷,人类不要被自己毁灭。发条橙:电影和小说阮一峰和大多数人一样,我是先看电影,然后再去读小说的。记得看完电影的时候,有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是又说不清震撼我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想起来,好象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19281999)的电影都不是一眼能看穿的,似乎有一种伪装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为了把这部电影搞明白,或者说“

16、看懂”它,我找来了原著,认认真真读完了,两者一对比,这才对库布里克的表现手法有所领悟。 小说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并不长,薄薄一册,十万字,两个晚上就读完了。原著一点也不晦涩,情节性很强,表现的主题“人必须有道德选择权”也不算新颖。唯一的难点是作者自造的 Nadsat语言,但在中译本中,语言难点自然就不存在了。我的感觉是,从文学角度看,这部小说不能算是第一流的作品。但电影就不同了,经库布里克之手呈现出来的视觉形象是那么令人难忘,以至它成了二十世纪中一部独一无二的经典之作。那么,库布里克成功在什么地方呢? 其实,电影对小说情节的改动并不大除了没拍最后一章,这个我在后面会详细谈基本上是忠实于原著的。 “忠实”的意思是,导演不曾“深化”或“浅化”小说的主题,更没有变造主题,电影是原原本本的把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