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3010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博览园、鲸馆讲解词(终极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刘公岛博览园讲解词入口各位来宾:欢迎参观刘公岛博览园!刘公岛博览园是一处大型的综合性旅游景观,占地 5 万平方米,园内采用高新科技与 传统工艺 相结合的展示手法,全方位、立体化地讲述了刘公岛沧桑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门楼博览园门楼前的石雕和水景寓意了“四海升平 ”的主题 。西北角是一只犀牛,古代“犀”与 “四” 谐音,中间的水寓意着海,东北角是民族乐器“笙”,中间托起了一个巨大的花瓶, “四海升平” 由此而来。山门门楼2山门左右两边是守门神秦琼、尉迟敬德,他 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两位大将,后来成 为世代相传的守门神。这两尊塑像是天津泥人张第六代传人的作品。刘公文化区属仿清式建筑格局,由正殿“海圣

2、殿”、东偏殿“琼岛沧 桑” 、西偏殿“千古流芳” 以及钟、鼓楼 组成。展厅内采用巨幅彩玉壁画、 东阳木雕等知名工 艺,讲述了刘公刘母的身世以及刘公岛名称的由来,弘扬了乐善好施的刘公精神。二龙戏珠宝鼎,它最早由明朝万 历年间的司礼掌印太监冯 保所供奉,后来移至雍和宫,我们这尊宝鼎是完全依照原品复制而成的。鼎高 4.26 米,重 4 吨 ,鼎的上方有 6 个火焰门,门两侧是二龙戏珠的图案,整尊宝鼎上共雕有 258 条形态各异的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东偏殿-“琼岛沧桑”据专家考证,早在战国时期刘公 岛上就有人类居住。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汉少帝刘辩之子刘民历尽艰辛、九死一生飘泊至此,并在刘公岛悠

3、久的历史篇章中写下了最亮 丽的一笔。明朝初年,倭寇时常侵扰我国 东部沿海, 1398 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全国沿海设卫,威海卫始立,刘公岛自此成为海防重地。清朝末年,面对世界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进一步加强了海防,1888 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刘公岛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共扼渤海咽喉, 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因此被选为北洋海军及其舰队的驻泊之所。成军之初,北洋海军拥有大小舰艇 25 艘,实力居亚洲第一位,世界排名第四位,成军后,由于海防经费不足,加上慈禧挪用海 军经费修建颐和园,致使北洋海军建设陷入停顿,训练水平有所下降,不久反被后起的日本海军超过。1894 年,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战争历时八个多月,北洋

4、海军于刘公岛前全军覆没。1895年 4 月 17 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签订 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束。甲午 战争失败以后,各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自 1898 1930 年,英国 强行租借威海 卫 32 年之久,后又以续租刘公岛 10年为归还威海卫的谈判砝码, 统治刘公岛长达 42 年。 1945 年,威海卫解放,刘公岛才真正回到人民的怀抱。1952 年,人民海军进驻刘公岛。1985 年,刘公岛由封闭的军事禁区正式对外开放。西偏殿“千古流芳”据史料记载,威海在汉代称石落村,因为有条石落河而得名,刘民夫妇来石落

5、村定居后,过着安乐而富足的生活。公元 238 年,有一艘南方商船在海上行驶,突然狂 风大作,巨浪滔天,船民顿时迷失了方向。一天夜里,他们看到远处有一火光 闪动,船民 顺着火光行驶 ,才发现是一位老人手持火把在为他们引航,到了岛上后,又有一位慈祥的老妇人做了许多吃的 为他们充饥,船民们感激地询问二老的姓名,老人微笑着回答说“ 姓刘 ”。之后就离开了。船民们认为是神搭救了他们,便尊称他们为海圣刘公刘母,此后民间流传 了许许多多关于刘氏夫妇搭救遇 险船民的故事。刘民夫妇去世之后,人们为了 纪念他们,就在 岛上中部阳坡 处修建了一座祠庙,并塑造了刘公刘母像,此后,南来北往的船只经过刘公岛,都要进庙祈祷

6、,祈求两位老人保佑他们海上平安。北洋海军在刘公岛上成军后,北洋大臣李 鸿章和刘公岛护军统领张 文宣曾捐款重修了刘公庙。清朝末年,英国租借刘公岛,并将岛内居民强迁岛外,为了与刘公刘母朝夕相处,人们将两位老人的灵位迁往岛外北沟村的三太爷庙,在 庙前,人 们立了一 块石碑,上书“神本依人神亦人”。历经一个世纪,刘公岛管委会从 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考虑,在岛上重修了“ 海圣殿”,告 诫后人莫忘扶危济困的“刘公精神” 。3海圣殿正中端坐的两位老人就是刘公、刘母。刘公岛也正是因为这两位老人而得名。两侧的壁画采用了上千种纯天然的彩色玉石精雕细刻而成,画面中的人物约有千人,耗费玉石 30 多吨。据传,刘公是东汉时

7、期汉少帝刘辩遗落在民间的皇子刘民,因宫廷政变,遭受迫害而落 难,后来几经辗转逃亡到我们脚下的这座海岛上。刘民夫妇在岛 上广施善行,搭救了许多海上遇 险的船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手擎火把为过往船民指引航程的形象,已凝成一座永恒的雕塑,永远矗立在刘公岛上。为纪念刘氏二老,明朝末年人 们将此岛称为刘公岛,一直沿用到现在。汉末皇室浩劫图东汉末年,宦官弄 权,忠臣蒙冤,汉王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公元 189年,汉灵帝驾崩,皇子刘辩继位,史称汉少帝,这位就是少帝刘辩,旁边是他的爱妃唐妃,他 们也就是刘公的父亲和母亲。但是少帝即位 仅仅半年的时间,就被奸臣董卓废黜,这位身材肥胖者就是董卓。为了斩草除根,

8、董卓命亲信用鸩酒毒杀少帝,同时命令身边的武士绞杀唐妃,当时的唐妃已经是身怀六甲,幸运的是受命 绞杀唐妃的这名武士,因曾经受到唐妃的恩惠,为了报恩,就在行刑的时候,偷偷的做了手脚,用麻药将唐妃弄昏假装被 绞死,同时他将这一消息告知了他在宫外的朋友弃官在家的正直官人郑泰。所以就在唐妃被埋的当天晚上,郑泰就及时将唐妃救走,并把她护送到隐居在小 龙山的孔子十九世孙孔荫家中。就这样唐妃才幸免遇难,从此带着少帝的遗腹子踏上了漂泊之旅。刘公齐鲁漂泊图得救后的唐妃为了免遭官府的排查,便离开了小龙山, 继续漂泊。当途经杨家村的时候,唐妃生下她的儿子,按照少帝遗愿,取名刘民,时值公元 190 年,之后母子二人就在

9、杨家村住了下来,一住就是 10 余年。公元 204 年,曹操战胜袁绍等诸侯,称雄一方,当他得知唐妃尚在人间,并生下少帝的骨肉,为绝后患,便派兵前往捉拿,唐妃得到这一消息后,便带着刘民匆匆离开杨家村,继续 向东逃难。一路上母子二人 历 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在公元 207 年来到了天尽头的日主祠(即荣成市成山头一带),并在此定居下来。有一天刘民在上山打猎的途中救了一个名叫嵘燕的少女,这 也就是后来的刘母。在母 亲病故以后,刘民便与嵘燕相依为命,后来,他们又辗转来到了我们脚下的 这座海岛上定居,在 垦荒种地的同 时,他们广施善行,当海上风大浪急的时候,两位老人总 是手举火把为过往遇险的船民指路引航,日

10、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人不知搭救过多少船民。后人 为了纪念他们,明朝末年,将这座海岛叫做刘公岛,并将两位老人尊称为海圣刘公刘母。中华海坛4中华海坛是为纪念甲午战争 110 周年而建的,海坛正前方的石壁上是 56 条石雕飞龙,象征着中华 56 个民族一脉相连,团结 相亲。海坛上方巍巍耸立的就是定海神珍。它的神圣使命在于“ 镇海” ,同时也寄托着中华民族企盼海上和平的美好愿望。刘公岛是北洋海 军的成军地,是甲午战争的古战场,也是海 权丧失、国 门沦陷的见证地,而今在 这里兴建雄伟壮观的中华海坛意在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的万里海疆固若金汤,保 卫着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望海楼望

11、海楼始建于唐代,是地方官员为迎接武则天东巡所建。不幸的是,一代名楼在明朝永乐四年被倭寇放火焚毁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望海楼是刘公岛管委会为再现历史,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楼内汇集了我国二十多位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杰作,堪称艺术宝库。据记载,公元 698 年,武则天皇帝要“察巡东 隅海疆” ,为博得武则天的欢心,登州刺史斥巨资 在近海处大造行宫离苑,以备武则 天临幸,其中以刘公岛上的望海楼最具特色,当年的望海楼高 21 米,自建成以来一直是刘公岛上的最高建筑,所以古人为望海楼之高留下了“音韵传闻望海楼” 的佳句。望海楼一楼汇集了多件艺术珍品。这是一件东阳木雕作品武则天出巡。作品是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

12、陆光正先生设计并主持制作的。 这组东阳木雕 发挥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技术优势,表现了武则天东巡时的盛况。木雕 长 8 米,作者采用 圆雕、半 圆雕、叠雕等多种 创作手法,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御林军队伍的浩荡军威,君臣 宫女们的神采 飞扬。整体画面气 势磅礴,有着极强的立体感与现场感,整件作品由 30 位雕刻能手历时八个月制作完成。好,我 们继续参观。这里陈列的是一幅湘绣作品墨竹。作者柳建新,高级刺绣工艺大师。作品取材于郑板桥真迹墨竹图,采用传统湘绣针 法,在透明的玻璃 丝上运用蚕 丝线绣制而成,画面以墨色为主,通过线色的深浅变换,将板桥墨竹的落笔挺拔、爽朗自如的 风 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这

13、是一组六扇竹编屏风。作者何福礼是我国著名竹工艺 大师。 该屏风以六幅人物、山水画为蓝本,画面中既有人物、动 物、山水花鸟的生动,又有 诗词书法艺术的精湛,堪称竹 编工艺的一件“绝活”。5这是石雕作品“将军赴宴” ,表现的是海底虾兵蟹将共赴龙王盛宴的情景,作品妙趣横生,于平凡中见新奇。这里是一组立体贝雕作品牡丹。它是由我国著名的工 艺 美术大师苏万祥先生创作的。作品精选我国南海及东南亚海域生长期数十年的珍稀螺壳为原材料,采用多种工艺技法精雕而成。整体画面晶莹绚丽、蔚为壮观 ,完美地再 现了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高雅气质,突现贝雕工艺的巧夺天工,寓意繁华似锦 的美好前程。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英租

14、威海卫历史博物馆内采用场景复原、史迹照片与影视相结合的展示手法,讲述了威海卫和刘公岛被英国强行租占的历史。序厅各位来宾,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英租威海卫历史博物馆的序厅。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西方列强掀起一场宰割中国的争夺战,1898 年,英国 为维护在华利益,强行租借军事要地威海卫以抗衡沙俄与德法等国,并于 1898 年 7 月 1日同清政府签订了租威海卫专条。大型铜雕作品“ 祖国母亲与威海 卫” 表达了祖国母亲 呼唤威海卫回归的强烈感情。1925 年,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先生创作完成了七子之歌,把被列强租占的七处地方比作远离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他们是香港、澳门、台湾、威海 卫、广州湾、九龙和旅大

15、。这里就是七子之歌第四首-威海卫。我们看这里的时局全图,是由旅港革命党人 谢缵泰先生 创作的,形象地 标明了 19 世纪末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态势,时局 图中的几个动物分别代表的是不同的帝国主 义国家。大家看熊代表的是俄国,占据了长城以北; 肠代表的是德国,霸占了山东;犬代表的是英国,主要占据了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的一部分;蛤代表的是法国,占据了广西、广东、云南的一部分;太阳代表的是日本,割占台湾澎湖列岛,福建也是它的势力范围;鹰代表的是美国,因为来迟了没有夺到土地,在一旁虎视眈眈。(通道)两侧的巨幅照片就是作为英方租借地时期的威海卫及刘公岛。租借地是列强的一种特殊侵华形态,根据条约,租借地主权仍

16、属中国,但 实际上,列强却无视中国主权,把租借地当作各自的殖民地,使之成为独立于中国行政体系之外的国中之国。下面就让 我们走进本馆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在威海卫土地上的“国中之国”(租威海卫专条)这里陈列的是租威海卫专条的影印件和英属威海卫租借地区旗。.(升旗仪式)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威海卫一直是在日军的掌控之中,直到 1898年 5 月 7 日清政府对日战争赔款在伦敦全部付清,日军才开始陆续撤离。就在日军全部撤离的第二天,1898 年 5 月 24 日, 这一天正好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所以英军便迫不及待地在刘公岛黄岛炮台下举行了占领升旗仪式,这就是升旗仪式的场景复原。6威海卫行政公署是英国殖民部设立的威海卫事务的最高管理机构,行政公署的最高首 脑是行政长官,由英国国王直接任命。在英租威海卫的 32 年里,英国总共向威海卫派出了七任行政长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首任文职行政长官骆克哈特和末任行政 长官庄士敦。 这两位行政长官都十分精通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力主以华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