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311954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 1 - 页 共 6 页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 3时间: 3 小时 满分:100 分一 (8 分)1水杨酸(邻羟基苯甲酸)有解热镇痛作用,但酚羟基对胃有刺激性,故用其酯一阿斯匹林(乙酰水杨酸)即代称为神奇的药物,请写出制阿斯匹林的反应式;2在工业上也用水杨酸和甲醇、浓 H2SO4 按体积比 2:5:1 混合共热,以制取冬青油扭伤时的外擦药;配制肥皂、牙膏、糖果的香精水杨酸甲酯。写出合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水杨酸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冬青油的油层中,致使产物不纯。为此必须加入 水溶液洗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洗涤后的水溶液中,为了回收水杨酸,可加入 ,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二 (

2、6 分)有 A、B、C 三种电解质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A、B 溶液中分别放入铜片都不发生反应,但 A、B 混合后再放入铜片,便有无色气体产生,得到蓝色溶液; 2A、C 溶液混合后加热,放出无色气体,易被 B 溶液吸收。若用浓 B 溶液吸收较多的上述无色气体,可得白色晶体; 3B、C 溶液混合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4将 B 溶液放入蒸发皿中,再放人铜片,在通风橱内持续加热,不断搅拌,可见有刺激性气体生成,最后蒸发皿中可析出白色物质。 根据上述事实,写出 A、B、C、D 的化学式。三 (6 分)制革厂排放的污泥中约有 1/3 是有机物和大量的有毒元素铬(六价铬化合物水溶性很强;三价铬化合物

3、水溶性很低) 。一年多前,国外科学家研究一种技术,认为能较好地解决废物利用与环境污染问题。工艺主要如下:污泥与普通粘土以一定比例混合(污泥占 25 30)后做成砖坯,在窑中850950温度灼烧;灼烧的前期,向窑中鼓人补充了氧气的空气;灼烧的后期改用普通空气,且故意限制入窑空气的数量,使是缺氧状态烧制完成后,直至窑温降至 200以下,才允许空气自由流通。1前期鼓入富氧空气,起什么作用?2后期限制空气流入的量,是否必要?为什么?四 (12 分)第 - 2 - 页 共 6 页近来,碳的多晶体(特别是富勒烯,当然也包括石墨)的性质再次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因为它们在金属原子配合物中可以作为大配体,并使金属

4、原子配合物具有不同寻常的电物理性能。石墨与碱金属蒸气在高压下相互作用,形成了分子式为 MC8 的新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层状结构,层与层间原子的排列方式是:一层中的碳原子恰好位于另一层中的碳原子之上;而金属原子位于层之间、六棱柱中心处(配位数为 12) 。金属原子为钾时,层间距为560pm;金属原子为铷时,层间距为 540pm;金属原子为铯时,层间距为 590pm。下表给出一些碱金属的原子和离子半径。已知纯净石墨的层间距是 334pm,而在同一层中的碳原子间的距离很短,等于 141pm。碱金属 原子半径(pm) M 离子半径(pm)钾 235 133铷 248 148铯 268 1691在这化

5、合物中,碱金属的状态是 (阳离子还是中性原子)?通过计算说明。2假定钡原子半径为 221pm,钡离子的半径是 135pm。金属原子为钡时,这类化合物的层间距可能是 3由钡原子所占据的碳原子构建的六棱柱的数目是六棱柱总数的 4这些化合物的导电性属于 (金属、半导体或绝缘体) 。五 (22 分)1 H2O2 的水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杀菌剂,其质量百分比一般为 3和 30,在分析上常用 KMnO4 来标定 H2O2 的浓度。写出 KMnO4 滴定 H2O2 的离子方程式;某同学在滴定H2O2 时,先水浴加热到 60 70 ,然后滴定,滴了几毫升后,忽然发现没加 H2SO4,立即补加 H2SO4,然后继续

6、滴定。指出此同学操作中的错误,并解释之。2已知重金属离子 Fe2 、Mn 2 、Cu 和 Cr3 等可催化 H2O2 分解。试写出 H2O2 被 Fe2催化分解的机理。3工业上以电解 NH4HSO4 来制备 H2O2。已知某 NH4HSO4 溶液,以 4.00103A 的电流电解 2.00 小时后,生成 H2O2 3.00kg,同时阴极与阳极放出气体体积之比为 6:1。设电解后测溶液中 H2O2 含量时,S 2O82 时都已分解,且电解中 H2O2 不分解。求电解生成 H2O2 的电流效率;忽略电阻,指出电流主要损失在何处?写出有关反应式?4现在工业上常用 2乙基9,10蒽醌(结构式如右图所示

7、)来生产第 - 3 - 页 共 6 页H2O2。 试写出合成 H2O2 的反应式。 试以石油馏份中 C9 以下化合物合成 2乙基9 , 10蒽醌。六 (11 分)斜方硫由绉环状 S8 分子组成如右图所示。可以通过简单杂化轨道知识来讨论它的空间结构。根据最简单的杂化轨道理论,sp 杂化组成化学键的键角为 180;sp 2 杂化理想键角为 120; sp3 杂化理想键角为 10928。特别指出的是在 sp2和 sp3 杂化中所生成的杂化轨道,如没有完全结合上其它原子,或者所结合的原子种类不同,则键角将在较小范围内偏离理想的值。S 8 分子中键角约为 108,SS 键长为 205pm,平均键能(B

8、E)为 266kJ/mol, Hf102.3kJ/mol (H f 定义为在标准状况下由稳定单质生成1mol 物质时的反应热) 。高温下气态分子 S8 可离解成气态分子 S2(H f128.37kJ/mol,S 2 分子中键长缩短为 189pm)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结构知识解释 S8 为何为绉环状? 2由结构知识解释 S8 及 S2 分子中为何有不同健长? 3算出 S8(g)分子离解成 S(g)原子的反应热: H 1 4算出 S8(g)4S 2(g)的反应热:H 2 5算出 S2(g)分子中键能(BE):H 3 七 (13 分)黄铜是一种铜锌合金,除含铜和锌外,还含有少量铅、铁等杂质。为了

9、测定黄铜中铜的百分含量,实验共分为五步完成:用 2:1 的浓硝酸在加热条件下溶解黄铜屑,使 Cu、Zn 、Pb、Fe 转化成 Cu2 、Zn 2 、Pb 2 、Fe 3 进人溶液;用 2:1 的氨水中和溶液中过量的硝酸(用弱酸调 pH 值确保各种金属阳离子不沉淀) ,并无损移入 250mL 锥形瓶中;称取黄铜屑 0.1g 放入小烧杯中;加入 NH4HF2 溶液,使 Fe3 变成不参与反应的FeF 63 离子,然后再加入过量 KI 溶液;用浓度为 0.06mol/L 的 Na2S2O3 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时,加入0.2的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继续滴定至终点。滴定反应方程式为:2Na2S2O3I 2

10、=2NaINa 2S4O6。重复滴定 3 次,平均耗用 Na2S2O3 溶液为 15.80mL。1用编号填出实验步骤的正确操作顺序为 。2根据已知事实写出测定含铜量过程中加入 KI 溶液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3根据已知数据写出计算含铜量的数学式 。4本实验用到的化学仪器(滴管、玻棒、酒精灯除外)有 。5如果不加 NH4HF2 会使测定结果 (填偏高、偏低、无影响) ,原因是 。第 - 4 - 页 共 6 页6溶液中 Pb2 、Zn 2 不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是 。八 (11 分)90 年代有人对 CuSO4H2O 的加热分解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 CuSO4 分解为 CuO 之前有一黄色物质

11、 A 产生。A 遇水生成另一种不溶于水的蓝色固相物 B,同时有 2/3 SO32 溶于水。蓝色固相物 B 能溶于稀 H2SO4。若将 B 进行差热分析,发现有三个吸收峰,其起峰温度依次为:60, 412和 690,其失重百分比(失重量占分析样总重)依次为:3.83, 11.5和 17.0。 (相对原子质量: H 1.01 O 16.0 S 32.1 Cu 63.6)试回答:1写出黄色中间产物 A 的化学式 2写出蓝色固相物 B 的化学式 3写出黄色中间产物 A 与水反应的反应方程式。4依次写出蓝色固相物 B 在 60、412和 690时的分解反应式。 九 (11 分)目标产物 C(分子式 C1

12、1H12O2)可通过如下合成路线合成:该合成路线涉及 3 个著名有机反应,分别举例介绍如下:反应是 Diels 一 Alder 反应:共轭双烯与烯烃或快烃共热生成环己烯的衍生物,例如:反应是22环加成反应:在光照下两分子烯烃可双聚成环丁烷衍生物,举例如下;若分子内适当位置有两个 CC 键,也有可能发生分子内的22 环加成反应:反应是酮还原偶联反应:在二碘化钐等还原剂作用下两分子酮被还原并偶联生成相邻的二醇,例如:1画出 A、B 、C 的结构式,请尽可能清楚地表达出它们的立体结构;2上述合成反应体现了哪些绿色化学的特征?第 - 5 - 页 共 6 页全国化学竞赛(预赛)模拟试卷参考答案一 (8

13、分)1 CH 3COOH H 2O (2 分) 2 CH 3OH H 2O (2 分) ,浓 42SOH3 Na2CO3 (1 分) 2 Na 2CO3 2 H 2O(1 分)4 H2SO4(1 分) 2 H 2SO4 2 Na 2SO4(1 分) 二 (6 分) A NH4NO3( 2 分) B H2SO4(2 分) C Ba(OH)2(2 分) 分析:由 1、4 知,B 的稀溶液不与 Cu 反应,但在加热蒸发时,能与 Cu 片反应,并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最后生成一种白色物质。说明 B 物质的稀溶液没有氧化性,而其浓溶液却有氧化性,我们较容易想到 H2SO4 具有此特性,所以 B 为 H

14、2SO4;由 1 知 A、B 的稀溶液不与 Cu 反应,但 A 和 B 的混合溶液能氧化 Cu,生成蓝色 Cu2 ,则 A 中可能含有 NO3 离子,当 NO3与 H2SO4 混合时,即表现出氧化性。由 2 知,A、C 混合加热后,能生成被 B 吸收的无色气体,则该无色气体很可能是 NH3,NH 3 易被 H2SO4 吸收,浓 H2SO4 吸收大量的 NH3 后,会生成NH4HSO4 结晶析出,符合题意。所以,A、C 中一种物质含有 NH4 ,一种物质含有 OH 。又A 中含有 NO3 ,故其另一阳离子只能是 NH4 。所以,A 为 NH4NO3,C 中含有 NO3 离子。由 3 知 B、C 混合生成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则 C 中含有 Ba2 ,所以,C 为 Ba(OH)2。三 (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