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308653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梨树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我国梨树病害目前已知的约有 80 余种,其中发病较为普遍的有梨树干腐病、黑星病、黑斑病、轮纹病、褐斑病、锈斑等。近几年,引入的日本、韩国砂梨品不断增加,病害的防治也相应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对梨树病害的防治搞不好,将对树体发育和产量影响很大,降低经济收入。(一)梨树干腐病 1.症状 是北方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危害苗木、幼树、果实。枝条发病时树皮出现黑褐色长条形的病斑,略凹陷,质地较硬,略湿润,一般烂到木质部。当病斑发展到韧皮部的 1/2 以上时,造成树上部分叶片失水,枝条大多干枯。后期病部干枯,周围干裂,表面密生小黑点。有时也侵染果实,症状如同轮纹病的发病症状。 2.

2、病原 成干腐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中等大至大型,子囊壳埋在树皮下的子座内,内含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子囊孢子单胞无隔,卵形或椭圆形,无色或较小褐色。病菌发育适宜温度 2530,最高 37,最低 8。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和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病斑从春至秋都能缓慢扩展,以春秋季扩展较快。在施氮肥较多、枝条徒长的树体上发病较重;土壤黏重、排水不良和春秋季干旱均有利于发病。 4.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栽培管理,尤其要注意有机肥的使用,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二是及时将病枝、病果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在生长期间喷洒倍量式波尔多液、75%的百菌清 70

3、0800 倍液、 36%甲基硫菌灵 6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400倍液。 (二)梨轮纹病 1.症状 又名“ 粗皮病”、“瘤皮病”、“ 梨轮纹褐腐病”。是梨树栽培区的主要病害,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梨树外,还危害苹果、海棠、花红、桃、杏、李、板栗、枣等。发病时在梨树的枝干上一皮孔为中心形成暗褐色、水渍状小病斑,以后扩大成近圆形或扁圆形褐色疣状突起,直径约在 0.33,病疣较坚硬,里面暗褐色。第二年病疣周围一圈树皮变为暗褐色,浅层坏死,并逐渐下陷。常常 23 个病斑连成一片,表皮十分粗糙,果农成为粗皮病。果实侵染大多在果实成熟期和储存期,从皮孔侵入,形成水渍状褐斑,并呈同心轮纹状向四周

4、扩散,几天内果实很快腐烂。果实感染时,通常一个果实上有 23 个病斑,多的可达 30 个,病斑直径一般为 515。病果腐烂后干缩成为干果。叶片受害时,产生近圆形病斑,同心轮纹明显,褐色,约 0.51.5 。后期色泽较浅并出现黑色小点,叶片病斑较多时,引起叶片干枯并早期落叶。 2.病原 梨轮纹病为一种真菌,有性世代属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目,为干腐病菌的一个转化型。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暗黑色,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83425 微米。器壁黑色,炭质,内壁密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单胞,丝状,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纺锤形或长椭圆形,大小为 2433 微米68 微米。 3.发病

5、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器及子囊壳在病枝上越冬,在胶东地区一般在翌年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在病组织菌丝体上产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6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为散发盛期。分生孢子主要借助雨水传播,飞溅距离约 1020m 左右,病菌在清水中也可以萌发,多从孔口侵入,经过 24 小时后完成侵入。在新梢上,一般从 8 月份开始以皮孔为中心出现病斑,当年基本不产生分生孢子器,需在第三年开始大量散发分生孢子。枝干上的病斑每年春秋季有两次扩展高峰,夏季基本处于停顿状态。病菌开始侵染幼果的时期为落花后到 8 月中旬左右,可一直到采收结束。其中以 6 月至 7 月中旬最多,期间,每当降雨后就有一些果实被

6、侵染。被侵染的幼果开始并不发病,待果实近成熟或在贮存期间才开始发病。轮纹病是一种弱致病菌,菌丝在枝干上可存活 46 年。品种间差异较大,日本砂梨系较易感病,中国梨品种较抗病。 4.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管理,由于梨轮纹病是一种弱寄生菌,在树势较旺的条件下一般不易发病。因此应重点加强土肥、水的管理,尤其应加强有机肥的使用,并使树体合理负载,增强树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在春季进行刮皮,将粗皮病病疣彻底刮除,并涂抹杀菌剂。采用的药剂有 5 波美度石硫合剂、5% 的菌毒清 50100 倍液涂抹刮后的患病处。三是新建梨园应选用不带梨轮纹病的苗木来定植,幼树修剪时尽量不用梨树病枝作支棍。四是生长期用药剂防治。

7、一般选用的药剂有 50%的多菌灵 600800 倍、70%的甲基托布津 800 倍、50%退菌特 600 800 倍、1:2:200 倍量式波尔多液。一般在生产上用有机杀菌剂与波尔多液交替使用。 (三)梨黑斑病 1.症状 梨树的整个生育期以及各个部位都可以发病。主要危害梨树的叶片、新梢、花、果实。幼嫩叶片最易感病,在开始的时候叶片出现针尖大小的黑斑,后逐渐扩大到12左右,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呈灰白色,边缘呈黑褐色,有时微现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叶片长出多数病斑时,往往相互融合成不太规则的大病斑,叶片成为畸形,造成早期落叶。幼果染病,在幼果果面上形成黑色圆形小斑,逐渐扩大,略凹陷,上生

8、黑霉;果实长大后,果面发生龟裂,裂缝可达果心,病果往往早落,有的病果长霉不多,大多迅速软化,这是由细菌侵入所致。 2.病原 梨树黑斑病的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数根丛生,不分枝或极少分枝,幼嫩时短而直立,老熟时细而弯曲,基部较粗,大小60100m46m ,分生孢子短棍棒形,常 23 个串生,据横隔 411 个,纵隔09 个,孢子暗褐色或黄褐色,大小 2857m1424m。分生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2527,30以上 20以下时萌发不良,在适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在水中 10 个小时即可以萌发,并在短时间内穿透表皮侵入寄主。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病叶、病果、病

9、枝上越冬,第二年春季借风雨传播,后又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生长势旺的梨树较少发病;缺乏有机质。修剪不合理的梨树发病重;地势低洼,易积水的地块容易发病。一般年份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旬,叶片开始出现病斑,5 月中旬增加,6 月雨季到来的季节病斑急剧增加,果实于 5 月上旬开始出现少量病斑,6 月上旬病斑较大,6 月中下旬果实龟裂,6 月下旬病果开始脱落,7 月下旬至 8 月上旬病果脱落最多。温度与降雨对是否发病极为关键,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 2527,除温度条件外,孢子的传播还要借助雨水。因此在温度为 2428 时并且连续降雨,特别有利于黑斑病的发生与蔓延。如气温在 30以上并连续晴

10、天,则病害停止扩散。 4.防治方法 对黑斑病的防治要采取综合措施来进行。一是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改善地力状况,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二是做好清园工作,将病枝、病叶、病果进行清理,并加以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病原。三是进行套袋栽培,保护好果实。四是进行药物防治,从 4 月下旬开始进行喷药处理,一般在生产上采用的药剂有倍量式波尔多液、50% 的代森锰锌 1000 倍液、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600800 倍液、10% 的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此药一般在一年内不能连续使用 3 次以上,以免产生抗性)。 (四)梨黑星病 1.病症 又名梨疮疖病、雾病。主要危害梨树叶片、新梢、果

11、实、芽、花、鳞片、叶柄等梨树地上部分所有绿色幼嫩组织。发病的主要特征是在病部形成显著的黑色霉层,极像霉烟。花序染病时,在花萼、花梗基部产生霉斑。当叶簇基部染病时,可以导致花序、叶簇萎焉枯死。叶片染病时,先在正面发生多角形或近圆形的褐色黄斑,在叶片背面产生辐射状霉层,在小叶脉上最易发生,危害严重时,许多病斑融合在一起,使叶片的背面布满黑色霉层,造成叶片脱落。新梢染病时,在新梢上形成梭形病斑,后期病部皮层开裂呈粗皮状的疮疖。幼果染病时,大多数造成早期落果,或在病部形成木质层而导致果实畸形。大果染病,往往形成多个疮疖状凹斑,常发生龟裂,表面粗糙、坚硬,霉层很少,果实不畸形。在采收前受害,果面出现淡黄

12、色小病斑,边缘不整齐,无霉层,如果遇到短期高温,也能产生黑色霉层。 2.病原 属于子囊菌亚门真菌,座囊菌目,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亚门。主要危害中国梨和日本梨,也有危害西洋梨的。梨黑星病的子囊壳在越冬的病叶上形成,叶片的正反面都有,叶背面较多,并聚集成堆,是翌年的初侵染源。子囊壳扁球形或圆球形,黑色。颈部较肥短,有孔口,无刚毛。子囊棍棒状,聚生于子囊壳底部,无色透明,内含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淡褐色,双胞,哑铃形,上大下小。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由寄主角质层下伸出,倒棍棒形,暗褐色,直立或弯曲,孢痕多而明显,分生孢子淡褐色,卵形或纺锤形,两端梢尖、单胞,大小 7.522.5m5 7.5m 。据曲

13、俭绪在 1987 年试验,梨黑星病病菌在麦芽汁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好,1822条件下,生长较快,67 天即可产孢,若超过 24则较难培养。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良好, 230都可以萌发,以1520最为适宜,高于 25则萌发率急剧下降。分生孢子形成温度 1220,最适宜温度为 16,秋冬季在落叶上形成子囊壳。 3.发病规律 梨黑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芽鳞片内、病叶、病果、病枝越冬,翌年春季温度适宜时残存的越冬分生孢子和病原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危害。在秋季雨水较多、冬季温暖潮湿的地区,初冬病叶上可形成子囊壳,春季子囊成熟,遇雨后放出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在山东、北京等地区,病菌主要

14、在叶芽鳞片内越冬,翌年春季也感染该芽长出的新梢,产生霉层,形成雾芽梢,形成发病中心,进行再次侵染。黑星病在各地的发生期有明显的不同。在辽宁地区,病芽多在 5 月中旬出现,前后相差 20天左右。叶、果多在 6 月上旬发病,7 月中旬 8 月为发病盛期。 4.防治方法 一是清除病原。将病枝、病叶、病果、病花簇在生长季节及冬季修剪的时候,随时摘除,并集中烧毁,防止病菌的进一步蔓延。二是药物防治。在生长季节,用化学药剂进行控制。从梨园发现病的叶片、花簇、芽梢开始喷药,每隔 15 天进行一次。采用的药物有 1:2:200 波尔多液、50%的多菌灵 600800 倍液、70% 的甲基托布津8001000

15、倍液。 (五)梨锈病 1.病症 梨锈病又名“ 赤星病” ,是梨树重要的一种病害,在全国梨树栽培各地都有发生,以梨园附近有桧柏类的园片发病严重。梨树发病时对树势影响较大,可以导致树势衰弱。梨锈病主要危害叶片、新梢及幼果。当叶片受害时,在叶的正面发生橙黄色、有光泽的小斑点,一般情况下有 12 个不等,以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的病斑,病斑中部橙黄色,边缘黄色,最外层有一圈黄绿色的晕。病斑直径为 45,大的可达 78。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针状的小粒点,即病菌的性孢子器。天气潮湿时,其上溢出淡黄色的黏液,即无数的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粒点变为黑色。病斑组织逐渐变肥厚,叶片背部隆起,正面稍凹陷,在背面隆起的部位

16、长出灰黄色的毛状物,即病菌的锈子器。一个病斑上可产生十多条毛状物。锈子器成熟后,先端破裂,散发出黄色的粉末,即病菌的锈孢子。病原以后逐渐变黑,当叶片上的病斑逐渐增多时,往往造成叶片早期脱落。幼果受害时,初期往往与叶片受害的症状相似,后期在同一病斑的表面,产生灰黄色的毛状锈子器。病果生长停滞,往往畸形早落。新梢、果柄、叶柄受害时易造成落叶、落果。新梢被害后,在受害以上部位出现枯死现象,并易被风折断。 2.病原 梨锈病属担子菌亚门,锈菌目,胶锈菌属。病原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完成其生活史。在梨树等寄主上产生性孢子器,在桧柏类等转主寄主上产生冬孢子角。性孢子器呈葫芦形,大小为 120170m90 120m,埋生于梨叶正面病部表皮下,孔口外露,内有许多无色单细胞纺锤形或椭圆形的性孢子,大小为 812m33.5m。锈子器丛生于梨叶病斑的背面,或嫩梢、幼果、果梗的肿大病斑上,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