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307209 上传时间:2018-02-2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三化学易错题分析泰州二附中为了训练学生的缜密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解题习惯,往往在命题中设置具有较强迷惑性(或者较易出错)的问题来考查教学效果,针对以往同学们在解题中出现的错题,归纳常见错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概念理解片面化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属于同一种元素B.相同元素的原子原子核一定相同C.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一定变化的质子D.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元素的种类一定变化分析:选项 A 是学生最易混淆的概念,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但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所以原子核不一定相同;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2、所以只有选项 C 正确。例 2.2003 年 5 月,深圳发生举国震惊的特大投毒案。犯罪分子使用的是一种名叫“毒鼠强”的剧毒鼠药(化学式为 C4H8O4N4S2)。下列有关“毒鼠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一种氧化物B. “毒鼠强”由 4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4 个氧原子、4 个氮原子和 2 个硫原子构成C. 碳、氢、氧、氮、硫元素的质量比为 24221D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26.67分析:明白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便可判断选项 A 错误;选项 B 是学生最易混淆不清的,4 个碳原子、8 个氢原子、4 个氧原子、4 个氮原子和 2 个硫原子构成的仅仅是“毒鼠强”的一个分子而不是这

3、种物质;选项 C 中 24221 仅仅是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很显然不等于元素的质量比;只有选项 D 正确例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Al 表示两个铝元素B.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C.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D.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元素不讲个数,所以选项 A 明显错误;选项 B、C 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单质、化合物首先必须是纯净物,否则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混合物,如 O2 和 O3 组成的是混合物,同样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 CO 和 CO2 组成混合物;只有选项 D 正确。二、规律运用不灵活例 1.化学中常常出现“1+12

4、”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A.20,1L水与1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LB20,1g镁与1g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gC20,1g硫粉在1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g二氧化硫D20,1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g硝酸钾溶液分析:学生能认识到选项 A 不正确,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减少;而选项 B 中镁和硫酸是否完全反应不能判断,而且即使完全反应由于氢气的生成所得溶液的质量也应小于 2g;选项 D 中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 1g 硝酸钾固体是不能溶解的,没有溶解的那一部分不能作为溶液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学生易忽略的。正确答案选 C。例 2

5、.在反应 M+2N=R+2Q 中,3.2gM与 N 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 8.8gR,且反应生成的 R 和 Q 的质量比为 119,则在此反应中 M 和 N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A.12 B.14C.916 D.49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是不需考虑具体方程式的书写的;而根据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质量比是要考虑具体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的。这是学生最易混淆不清的地方;搞清楚这两点很易选出正确答案选 A。三、 审题不清或审题不全例 1:为了证明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浓硫酸炽热的氧化铜澄清的石

6、灰水。中变浑浊的现象说明了什么?。分析:学生往往简单审题不清而回答有二氧化碳的存在,或者审题不全仅仅回答有二氧化碳的生成,正确应该回答出有二氧化碳的生成从而证明烟气中含有一氧化碳。例 2.一氧化氮在常温下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它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现要收集一瓶一氧化氮气体,可采用的收集方法是( )A.向上排空气法B.排水法C.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D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分析:一般学生都能明白根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收集气体的方法;但题目已知“一氧化氮能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迅速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所以不能选用排空气法,很多学生由于审题不仔细而错误的认

7、为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正确答案只有选 B,用排水法。四、 基础不牢,思维不精例 1.现有100g质量分数为 10的硝酸钾溶液,要使它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此时溶液仍未达到饱和),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A.溶剂蒸发掉一半 B.溶剂蒸发50gC.再加入10g溶质 D.再加入12.5g溶质分析:马虎的学生很容易简单的认为溶质的质量增大一倍或溶剂减少一半,溶质质量分数就增大一倍了。而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来分析就能避免错误。蒸发溶剂时溶质的量不变,按照公式,分子值不变分母的值减少一半比值增大一倍,所以蒸发溶剂的量应为原溶液量的一半,增加溶质一倍的量溶液的量也随之而增加,比值增加不到一半,所以增加溶质

8、的量应超过一倍量,正确答案选 B、D。例 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的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的质量不变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C.溶质的质量增加D.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加分析: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但原来溶液是饱和石灰水,所以生成的氢氧化钙不溶,这一点学生往往能考虑到,但对于原溶液由于水参加化学反应而质量减少导致溶液中一部分溶质氢氧化钙也减少认识不到。正确答案选 C。五、 记忆不清,难作答例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分析:学生往往对元素在地壳中、空气中

9、、人体中、海水中、宇宙中等元素的含量记忆不清;或者对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难以正确区分,如把空气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误认为是硅元素而做出错误的解答。六、类比推理机械化例 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B.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通常比较快C.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分析:饱和溶液如果降温析出晶体,由于溶质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也变小,饱和溶液如果恒温蒸发溶剂析出晶体,由于溶质、溶剂成比例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所以选项A 正确,学生往往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而忽略

10、第二种情况而认为选项 A 错误;选项 C 中,学生往往忽略前提条件“同一温度下”而以为正确;选项 D 中,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如果通过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增加,而通过改变温度达到饱和,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学生同样往往只考虑了第一种情况而忽略第二种情况而认为选项 D错误。正确答案选 C。例 2.下列对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证明该固体中含有碳酸根离子B某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C某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D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氯

11、离子分析:A 中固体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气体没有检验是否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可能是二氧化碳也可能是氢气,固体也可能是活泼金属;B 中溶液中若有银离子,滴加氯化钡溶液也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D 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没有说明是否溶于稀硝酸,溶液中若含有碳酸根离子也有沉淀生成,故选项 A、B、D 均错误。C 中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显碱性但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如碳酸钠属于盐但溶液显碱性。七、 信息收集欠缺,知识面狭窄例:节水徽记的涵义?为了使学生减少失误,获得高分,我们建议学生应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多加训练强化基础,开展课外探究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动脑

12、和动手能力。采用多种手段搜集信息,定期举行化学知识竞赛,激发学生思维并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全面审题,谨慎答题的良好习惯。初三化学学生易错题错因分析泰州莲花学校 栾欣荣进入初三,在学生的学习科目中增加了化学。在听课时,不少同学都会产生化学课很好懂,应该不难学的感觉,但到了考试时却发现这些自己平时都懂,都接触过的内容应用起来却是那么的困难。一些常见的,似曾相识的知识在自己身上却屡屡犯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方法及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解题不得法,随意马虎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在老师评讲试卷时发出这样的感叹“啊呀,是选错误的呀?”、“原来应该选不正确的”等等,虽然在

13、每次考试的试卷上都会对“错误”、“ 不正确”等字眼加上着重号,可这还是不能给学生以警示,不能让他们注意。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都会跟家长以及老师解释为“我都会做,只是一时看错了”,“这次马虎了,下次认真点就不会错了”,可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通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往往不能像他们自已所说的那样,做到下次不会马虎,同样的错误依然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那么教师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帮助呢?我们以下面的题目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例 1、极少数青少年有吸烟的恶习,香烟的主要成份很复杂,经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许多强致癌物质和有害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化学式为 C10H

14、14N2)、焦油、一氧化碳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吸烟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B尼古丁由碳、氢、氮 3 个元素组成C尼古丁分子中共有 26 个原子 D尼古丁中 C:H:N 相对质量比=10:14:2这是一道在大家看来非常简单的题目,正确答案为 D。很多同学在解答这道题时一开始看题非常仔细,心中明确是要选错误的,但当他两个或三个选项看下来,自己意识就不那么清晰了,很多人就会下意识的把 C 选项或其他错误的选项作为答案选上,如果题目选项的阅读量再大一些的话,错误率就会更高。那作为老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应对此类问题呢?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次遇到题目里有“错误”、“不正确”这样的字眼就用笔将它们

15、圈出,对于每个选项先认真阅读判断其正确或错误,并在每个选项后面用“”或“”作好标志,再回头看题,究竟题目是要求选对还是选错,最后再填上正确答案。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因马虎导致的错误。2、概念记忆,模棱两可初中化学的教学以基础为主,着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概念的教学又是相当重要的一环。许多学生在记忆概念时往往只是去记概念的结论,却忽略概念成立的条件,比如催化剂课本上的定义是“在化学变化中能增大反应速度,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称为催化剂”,学生往往只注意到加快反应速度,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对于催化剂存在的环境却没有重视,所以有不少同学在看到“能加快反应速度的物质是催化剂”时,就会毫不犹豫的认为这个表述是正确的。所以在平时的对于概念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将概念分解的方式,首先展现概念的全部内容,然后老师划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进行解析,如果必要的话可以通过举例或设计相应的比较性问题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