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奕镇李奉先村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72168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奕镇李奉先村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奕镇李奉先村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李奉先村简介一、溯源:李奉先村据传说,李奉先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村落形成以前,因此地近靠浑河(或称无定河) ,后清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河水横流,水塘沙滩相连,水草丛生,荒无人烟。明永乐二年(公元 404 年) ,朝廷“徙山西民万户实京师” 。移民中有名李奉、李先兄弟二人,最先来到此处,见荷塘连片,水中有鱼,便停留在此,搭起高棚落脚捕鱼为生。期初捕鱼不多,拿去邻村叫卖换些米粮度日,后来捕鱼多了,便有人来趸鱼贩卖。渐渐地哥俩有了些积蓄,舍弃高棚,择高处造屋定居。邻村人夙知奉、先兄弟勤劳朴实人缘好。愿将女嫁给他们。奉、先相继成家。两夫妇既耕且渔,生儿育女,其乐融融,俨然成村。邻村人对奉、先住处

2、常以“李奉先”呼之,久之人名便成了村名。后来,浑河改造北移,李奉先村水域减少,沙滩增多,无鱼可捕,奉先两家便弃渔务农,种地为生。二、发展:异性迁入。自李奉先兄弟立村定居以后,虽然奋力开垦荒滩。终因能力所限,河底沙滩无主荒地让然很多。这对当时连年征战造成大量流离失所的农民来说,哪里有土地,哪里就2会有生存的希望。李奉先这块宝地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人都想来此落户生活是很自然的事。李氏家族在此立村至今六百多年,先后陆续迁入李奉先村的有 30 多个姓氏,其中包括同姓异宗者 10 户之多。随着发展,村子逐渐扩大,李氏家族最早居住的地方成了成了东小街。除第七世和第十三世有人迁出以外,李家现有人口 200

3、 多人。最早迁入李奉先的是庞各庄的刘玥家。刘家始祖刘秉忠也是也是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到永清县庞各庄的。刘玥是刘秉忠四世孙。刘玥娶李家女为妻,婚后携家迁来李奉先居住。刘玥去世后,在村北造墓定祖,至今二十八代。据推算,始祖刘玥迁来李奉先超过 500 年,大约是在明正德年间迁入李奉先的。随后又有赵家自霸州老堤头迁入李奉先村。自始祖赵锡至今繁衍十八代,推算赵家在李奉先居住逾 450 年,大约迁入时间在明嘉靖年间。赵家现有人口 320 人,原集居于村东北角,现分散于全村居住。杨家是从文安县滩里村迁来的。自始祖杨禄至今繁衍十三代。据推算,杨家在李奉先村居住 330 年,大约迁入时间在清康熙年间。

4、杨家现有人口 200 余人,在村中心偏东居住。3王家是从武邑县小王庄迁来李奉先,自始祖至今繁衍十一代。据推算已经 270 多年,大约时间是在乾隆初年迁入的。王家现有人口 120 多人,在村西南角居住。纪家,自献县纪家庄迁入李奉先村,自始祖纪桂至今繁衍十代。推算已来李奉先居住 250 年,大约是在乾隆中期迁来的。纪氏家族现有人口 176 人,居住在东小街一带。袁家,由武邑县袁家小店迁入李奉先村,始祖袁天桂,袁天顺兄弟二人,至今繁衍 8 代,推算来李奉先居住 200多年,大体时间是在清嘉庆年间。刘家现在在村东居住,现有人口 70 多人。蔡家,是从永清城内四堡村迁入李奉先村的。自始祖至今已繁衍八代,

5、推算已在李奉先村居住 200 年。迁入时间应为清嘉庆年间。蔡家现有人口 60 多人,在村东北角居住。上述九姓家族,是来李奉先较早、发展较快的家族,合计人口 2000 多人,占全村总人口的 2/3 以上。另外,还有 25 个姓氏(包括同姓异宗者) ,其中有郭、陈、靳、郑、刘、张、宋、傅、常、马、何、李、崔、冯、吴、贾、汪等。上述 26 姓共有人口近千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 1/3.41、现状:县域大村李奉先村隶属于永清县后奕镇。该村位于永清县城东南 14 公里,在后奕镇东偏南 3 公里。新村委会在中心街南头。 (新村委会和党支部照片)全村幅员面积 6.5 平方公里。村庄聚落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四边各

6、长 750 米,村庄占地 840 多亩。村中有南北街道 11 条,东西街道 7 条,街道路面全为柏油、水泥或砖面硬化。村南有后奕至里澜城公路通过,村东有廊沧高速公路通过,交通便利。全村共有耕地 8500 多亩,现大部分耕地栽种果树,为果树专业村。另外还有道路防护林和农作物共 405 亩,合计 8905 亩。全村现有 730 多户,人口 2980 多人。房屋 847 所,其中 30 户是村民自建的二、三层小楼。村里人大多数以种植果树为生,一小部分人靠经商办企业或外出打工为经济来源。人均年收入达到 1.2 万多元。村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水果之乡发展史李奉先村位于永定河故道南侧,历史上饱受

7、水患之灾,土地全是淤积沙地,加之每年冬春季节大风肆虐,黄沙弥漫,形成了很多高低不平的缓岗和洼地。茅草丛生,耕种5困难,生产条件很差。为了生计,历史以来村民们就有造林种果之习惯。直到解放以前,常见的用林树种主要是杨、柳、榆、槐、椿,果树无非是桑、枣、桃、梨、杏。品种落后,靠天吃饭,收益很低。据村民回忆,七十多年前,全村共有四块果园,村东北角一块杏树地十五亩,是赵景禄家的。村北一块杏树四十亩,是张宝生家的。闹日本的时候被鬼子砍过,后来又长起来的。村西北角还有一块杏树地,也有四十亩左右,是刘万福家的。村东有一块梨树地大约 10 多亩,是袁书明家的。这一百多亩果园管理粗放,产量也不很高,但年年有收,是

8、“铁杆庄稼” 。每年过秋可以用梨、杏到霸县地里换回玉米、小麦,贴补生活。当时人们生活水平很低,水果成了人们的解馋之物。提起当年谁家的杏好吃,许多老人家至今还有美好的记忆。解放后的 1950 年,永清县最早在李奉先征地,先是建林果技师苗圃场,进而补办了国营林场,厂长是王宏饶,孟庆云是林果技师。1953、1954 年林场在原李奉先村南水地,赵家坟一代(以为林场征用)栽苹果百亩,建起了全县第一个苹果园。1960 年苹果等开花结果。这个眼前的事实,让李奉先人大受启发,原来我们的沙土地上也能结出大苹果。当时李奉先村党支部书记是刘明德,县委有何玉凤、6刘洪生、刘俊刚、纪栋有。这是一个朴实是干的班子。在征求

9、社员意见后,对村东老辈子留下来的小林场、老桑槐、青蜡地产林进行改造,计划建一个千亩大果园。1961 年,先栽苹果 500 亩。主要品种有红元帅、国光、红玉等品种。1962 年又阔栽梨树 200 亩,主要品种为鸭梨、广利、小雪花等。1963 年又栽了葡萄 30 多亩。品种为玫瑰香、龙眼为主。为了对果园实行专业管理,在建圆的同时,村里建立了青年果树对,队长为赵国旺,技术员是刘有文。1962 年,村里派刘友文到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学习一年,到 64 年,果树对也有十多个人增加到三十多人,管理技术也逐步提高。当时,果园和青年果树对属大对直接管理。技术方面在县林业局专业人员和林场的指导帮助下,新栽果树生

10、长发育正常。到 1970 年,葡萄、梨、苹果相继进入结果期,全村人都非常高兴。起初几年产量不高的时候,果品主要分给社员食用,苹果按每斤一角。梨八分、葡萄五分钱一斤价,年终分配扣款。每到果品成熟季节孩子们都盼望着大队分水果,份水果时候,全村人都沉浸在甜蜜和欢乐之中。后来果树进入了结果盛期产量高了,村里决定留一部分分给社员之外,大部分卖给永清、霸县或者胜芳的水果公司,有时还要 那一部分到天津、北京的专业关系单位去7慰问。1970 年代中后期,全村果林而积=增加到 900 多亩。 。各种果品总产量已经达到三百多亩。平均每斤 0.3 元,总收入可达九十多万元。已经超过了全村用材林。经济林(腊干、桑枝、

11、杞柳、紫穗槐条等)的林业收入。这九十多万元钱在当时的年代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卖水果的钱成了大队开支的主要来源。果树真的成了李奉先村摇钱树。村里用这些钱改善了生产条件,给 12 个生产队中的 11 个对都打了 240 米深的水井一眼,不仅如此。水果收入的增加还提升了全村社员的公分劳值,和周边相比李奉先的劳之是最高的,个别生产队每个劳值达到了一块钱。进入 1980 年代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随之解体,青年果树对也解散了。集体的果园分包给个人经营。由于没有经验,在承包过程中也总出现一些合同纠纷,但人们对发展果树致富的信念是坚定的。通过承包果树也确实使一些人达到了实

12、惠。人们看到包果树的挣了钱都有包果树的愿望,为了满足大家的要求以付云河为当时的党支部和村委会研究决定,在村西开出百亩地,用以建设巨峰葡萄示范园,分包给 30户经营,每亩分别三亩左右。葡萄园先期建设由村里投入十二万元的,负责打井、输电、买苗。买干、拉铁丝,统一行距由各承包户负责栽植和管理,并商究承包期 10 年,8前五年不收费用。第六年开始到第十年每年每亩收费 200元。承包户对示范园建设信心很足,各个技术环节都认真对地,豪不含糊。从而实现了一年成树,二年见果,三四年就到达正常产量,每亩产量 4000 斤。当时葡萄价格每斤8 毛到一元钱,三亩葡萄每亩可收入一万元。纪永、刘永、赵增田、赵增辉、陈瑞

13、生都有一份普通,因为管理精心,每季卖葡萄收入都在一万多元。其中?泽因为葡萄挣了钱,几年之内盖了三所房,给三个儿子娶了媳妇,还添置了电视电器,陈瑞生也是又买院子又盖房,还娶了两房儿媳妇。这一万亩的示范园起了示范作用,看到葡萄的发了财,没弄葡萄的人又后悔又眼红,因为这个时候村里已经没有闲散地可用,有的人开始萌生了在自己的粮田和绿色土地上种葡萄的念头,有的人找到了村干部或“请示”或“商议”希望能得到土地,因为此事关于国家政策,干部也不敢贸然答应,当人们犹豫和纠结的时候有人大胆的在自己的耕地里把葡萄载上了,这样的头一开就一发不可收拾,以葡萄为主迅速占据了大部分耕地,以此历史以来耕地只允许种庄稼的规矩被

14、打破,载果树的一年比一年多,种庄稼的一年比一年少。到 1990 年代末,种了多少辈子的小麦没有人种了,种棉花的是少了,种玉米的大大减少、蔬菜、花生、豆类作9物,一个坚守了多少年的农耕模式被彻底颠覆了。随着果树进入结果期以后,产生了高于种庄稼收入不争的事实,人们卖水果有了钱,交农业税, “三提五优”公粮款,不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村干部们深受教育,眼睛亮了,腰杆硬了,思想认识一下子越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沙地种果树是固地制宜,实事求是,农民富有了,每年除了交粮款外,还多给国家拿了农业物产税就 30 多万元,这都是给国家的贡献。上级总让咱“创新思想,改革开放” 。人民又打破了耕作模式,找到了靠种果蔬致

15、富的道路,不但没有错反而“改革开放”的成果。面对形势局面,村支委现于制订了“客观指导,强化服务” 指导思想。在坚持水果专业村方向的原则下,村民在绿色地上种什么,在保证高效益的前提下自己决定。村支委工作重点加强服务方面,给全村农民致富传递了便利。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奋斗,李奉先人民找到了适合在村沙土地缺水源的条件下,发展果蔬致富生存之路,90 年代十年间,围绕打造果蔬专业村,村支委主要干了八件事。1、1990 年,村扩大开发一百亩新品种示范园,从辽宁果商进段枝红星,短枝富士,早酥梨、油桃,蟠桃实验种粒。2、联系,聘请中国果研究所专家定期来村讲课培训。103、聘请本村技术员杨占瑞,推广性激素杀虫技术

16、,对杨占瑞给予村补贴待遇。4、聘请原中国果研究所专家冯明祥当技术顾问,冯教授帮助下,成功解决了梨枝落果难题。5、常到市场调查,搜集销售各类水果,都派出市场信息人员,及时准确的反馈销售信息。6、培养销售中介员,联系引进新客户,方便果品销售。村派出支委王俊倩负责果品销售的协调和管理,保障市场秩序健康发展。7、帮助建立农药销售点,并为药商用井、用水、用电提供方便。8、在每亩造林季节,村免费提供机井,保证种果用水。到 1999 年,全村果蔬总面积达到了 8167 亩占全村总面积的 94以上,果品收入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大面积的果树增加了森林覆盖率,净化空气,改善了生态环境。由于果蔬绿化成绩突出,李奉先村被全国绿化委员授予 1999 年度“全国绿化十佳村”的光荣称号。进入 2000 年代后,李奉先的果树专业村已经形成,并进入稳定发展期,2005 年统计,全村果树面积 8167 亩,其中葡萄 5000 亩,品种以巨峰为主,大部分进入盛果期,平均每亩 3000 斤,总产可达 1500 万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