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66499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复习资料(二)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二)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二)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二)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心理学复习资料(二)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复习资料(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资料(二)(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整理者赵新新第四节 表象与想象表象概述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想象概述含义: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无意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的角度,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功能:预见功能;补充;替代。加工方式:黏合(孙悟空)、夸张(千手观音)、拟人化(雷公电母)、典型化。三、再造想象(一)含义&产生条件简答题1. 含义: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2. 产生条件: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

2、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二)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义:1.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2.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3.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四、创造想象含义: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的条件:简答题丰富的表象储备;强烈的创造愿望;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

3、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五、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简答题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积极思考,打开想象力大门;4.结合学科教育,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第五节 言语与思维言语概述:1.概念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4、)& 内部言语。填空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做到:既要把握原文本意,又要得出独到见解。具体来说: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型;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思维概述1.含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2.特征:填空题a.间接性。例如:医生通过号脉诊断疾病。b.概括性。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法则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反映,是思维概括的结果。3.类型:a.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抽象逻辑。b

5、.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c.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d.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e.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过程及基本形式1.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很过程,其他是由此派生出来的。填空题2.基本形式填空题(1)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包括:具体概念&抽象;合取、吸取& 关系;前科学&科学。(2)判断: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3)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

6、。3. 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科学概念的掌握:概念形成的过程:抽象化、类化、辨别。(1)影响学生概念掌握的因素简答题主观:a.学生过去的经验;b. 学生的认知能力;客观:c.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d. 变式。(2)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应注意(科学概念的掌握):a. 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b.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c. 充分利用“变式 ”; d.正确运用语言表达;e.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三)创造性思维1.概念& 特点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a.流畅性 b.灵活性 c.独创性2.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3.创造利性思

7、维的培养:a.创设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b.注重创造性的个性的塑造;c.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d.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e.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相结合;f.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创新;g.进行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Ps:发散思维:亦称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四)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及培养论述题1.特点: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2.培养:a.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b.运用启发式

8、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c.加强言语交流训练;d.发挥定式的积极作用;e.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品质。题目:对获得成功的快乐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力的分配)。提炼事物本质,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抽象)。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概述概念及其关系1.概念: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认知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2.关系:(1)区别:a.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b.情绪可以由对事

9、物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较多的带有情景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较多的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2)联系:a.情感依赖于情绪;b.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总之,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与情感相比,情绪侧重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侧重表明情绪过程的主观体验方面。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 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其次,情绪情感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

10、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着出现一些生理反应。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种类填空题1.情绪的分类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填空题据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同,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和恐惧四种。填空题(1)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心理状态。所谓“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并促进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2)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恐惧、剧烈悲痛等)。他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

11、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如暴跳如雷、手舞足蹈)。激情发生时,意识范围缩小,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明显降低,理解力降低,判断力削弱,易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3)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状态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2.情感的分类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的主观体验。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情感有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形式。填空题(1)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主义、国家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等)。(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

12、生的情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兴趣和好奇心等)。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地推动作用。(四)功能填空题1.信号功能。 体现在:个体将自己的愿望、要求、观点、态度通过一定的情感表达方式传递给别人并加以影响。它是非言语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与人间的信息交流中具有信号意义(如:微笑摇头表赞赏;摇头皱眉表否定)。2.调节。 又称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如愤怒时,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进行攻击;惊慌时,力求避

13、开危险物)。3.感染。 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以互相影响和产生共鸣。“动之以情”就是这种功能的体现。二、中小学情绪情感的发展(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调控能力增强,冲动性减弱;2.情绪和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社会性成分不断增加;3.高级情感进一步发展。(二)中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性、两极性明显;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3.对异性的情感。三、压力与防御机制(一)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也称应急状态。(二)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精神受到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 包括:压抑、

14、否认、置换、文饰、投射、代偿、升华等。四、中小学生的情绪调节(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1.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a.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学生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从而提高其脑力劳动的效率; b.能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c.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2.消极情绪的对身心健康的影响:a.会缩小意识范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b.使人失去心理上的平衡,致使身体虚弱,感情脆弱,对身体有不良影响;c.经常处于此状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二)良好情绪的标准1.能正

15、确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信号);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度的反应(调节);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要符合学生年龄的特点。(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简答题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四)良好情绪的培养途径:1.形成正当合理的需要;2.培养正确的人生观;3.锻炼身体;4.培养幽默感;5.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第二节 意志概述概念: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苦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表现

16、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又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名词解释特征:简答题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克服内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与认知、情感过程的关系简答题1.意志与认知过程的关系: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对认知过程具有反作用。2.意志与情感过程的关系: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意志可以调控人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总之,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过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填空题(一)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