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50366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人类学读书笔记旅游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或许可以说,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进行着旅游活动。当然,这种“旅游”更恰当的来说可以称之为旅行。因为这里所说的旅行与现代旅游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旅游是旅行的一部分。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旅行充当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对人类文明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书中所言:“如果没有不同文化之间,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交往,人类文明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成就。”那么问题来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是如何来相互传播,相互交融的呢?答案是旅行。旅行在人类文明的传播中充当了媒介,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融。首先书中从全球化的角度来阐释旅行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旅行对

2、于人类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比如说人类起源问题上的两种假说:其一,“走出非洲说”;其二,“多元说”。“走出非洲说”即主张今天所有人类的祖先在十万年前走出非洲大陆,渐次分布到世界各地。“多元说”是建立在古猿和人类化石证据之上的,认为人类不仅仅产生于非洲大陆,世界各地本就有人类群体分布。但是,无论是“单元说”还是“多元说”,旅行与人类历史进程都是脱不了关系的,人类为了获取更为满意的生活物资和居住条件,也会进行迁徙,这也是一种旅行。在古代,各条商路的开辟,壮大了旅行的队伍,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为例:张骞出使西域,不仅为西域各国带去了大汉的文化,同时也引

3、进了西域的文化,丝绸之路的开辟让许多国家互通有无,促进了文化繁荣与经济繁荣;再到后来的郑和下西洋,旅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可见一斑。近代历史中,旅行促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殖民战争来进行的,这种旅行模式促进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兴起,它不仅为现代人类文明提供了物质支持,同时也提供了一种精神追求对资本的渴望。而到了当代,全球化程度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的政治因素以及交通因素、环境因素等各方面的限制也随着变小,旅游已经渐渐变成了一项很普遍的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第一节提到了“内部东方主义”这一词,何为“内部东方主义”?宗教学家贝科其.海登提出“内部东方主义”,认为东方人里也有把其他不同的

4、东方人看作是一种原始或者落后的“他者”现象。这种说法揭示了现下旅游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游客在旅游中抱有一种猎奇心理,所以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时求“异”,致力于开发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的“异”成为被展示的重点对象,最终导致一般的主流民众建立起了一种这样的印象“落后与进步”的反差,“野蛮与文明”的对比,但其实很大程度上这种认识都是一种自我的“他者化”。总的来说,第一节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旅游时全球化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情调。” 旅游的来源是人们的一种天生感知,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应重视如何打造“游客的凝视”,即要注重游客的旅游期待与可能的目光聚焦,怎样的旅游景点可以吸引游客,

5、这是极为重要的。但是由此出发,“内部东方主义”即出现在我国很多地方,不能不说是在打造“游客凝视”中所产生的,少数民族在旅游开发里被当成“他者”,开发者利用他们的“异”来吸引游客,他们的“落后”成为了卖点,这是今天旅游业存在的一大问题。书中第二节的主题是:“失落的主题”,论旅行文化作为民族志的表现范式。何谓“民族志”,它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而旅行,则是指一种离开自己常住地,离开自己熟悉的文化和环境,到另一个陌生的、异己的文化空间的一种行为,它表现为在异质

6、空间进行转换和交流的契机,也是建立各种关系的纽带。从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来看,旅行其实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种体现,旅行是实践人类学学科的基础性活动,人类学家把在田野工作中的旅行当作一种特别的概念和行为,并将其嵌入学科的知识谱系之中。简而言之,旅行可以说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手段。因为人类学家在用民族志的方法进行考察,进行田野作业时,本身就是在进行一种旅行活动,而人类学家的学科知识认知也来源于此。但为什么说是“失落的主题”呢,原因在于传统的民族志研究把田野视作一个异文化场域,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它被作为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落后的假定,所以,传统的民族志范式处于既倚仗旅行又漠视旅行的矛盾和悖论中,一方

7、面,人类学家缘何、如何进入田野点;另一方面,民族志在田野实践中进行的一系列转换活动,包括以什么方式参与观察才符合人类学学科原则等。这两个问题被忽略,造成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学和旅行之间关系的忽视,使得在人类学方面,旅行成为了一个“失落的主题”。而当田野变成旅游景点,“原住民”变成“演员”时,田野研究者与旅游消费者的距离由此拉近,也就是说,旅游与人类学的距离被拉近,或许只是它们两者的关系对于感知者来说更加明确了,因为旅游与人类学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没有被足够重视而已。总的来说,旅游与人类学的关系应该被重视,旅游人类学的学科建设也是必要的,它已经成为了人类学的一个亚属或分科。旅游文化里的“物”恰

8、恰可以是因人类学研究而对象化了的文化。重视旅游人类学对于人类学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讲到旅游情境中的“陌生人社会”,这一节所说的是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乡土关系网络的一种变化。“陌生人社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本地人与游客的主客关系;一方面是指本地人之间形成的竞争和契约关系,这种关系的出现是在发展旅游后因为利益驱动而产生的,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一种转变。在这一部分里,主要是以灵渠的旅游业发展作为案例来阐述的。可能从人类学角度来说,发展旅游减少了本土人之间的信任感,但从经济开发和地方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顺应潮流的,因为我们所要关注的并非乡土中的“陌生人社会”的对错问题,而是当地人如何

9、发展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内外部关系,以利于更好的发展,才是应该被重点关注的问题。行者与游客这一节讲到旅游在人们意识观念里的一个变化,在我国还未发展旅游业以前,旅行是被看作一种很怪异的行为,作者在文革期间游走在南方丝绸之路上,无论是风景宜人的自然景观,还是文化底蕴丰富的古代商道,这些自然类文化类的精髓,都成为了后来的旅游景点,而学术的文化长廊也与旅游的黄金线路相重合。在文化走廊或黄金线路上,无论是学术的行走还是旅游的行走,世俗的行走还是神圣的行走,都是旅游人类学值得关注的话题。黄金线路的形成与人类学关于古道、文化带、文化走廊等多点民族志的研究相契合,使得这些研究更多了一些文化和人文的关怀,同时,旅

10、游的发展,也改变了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动了地方性建构、传统复兴与社区发展,这就是旅游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而对于行者来说,无论他们的身份是什么,是朝圣的信徒,是云游的僧侣还是考察的人类学民俗学者,还是说游客,他们在旅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在进行一种文化建构,建构一种新的认知和生活方式,从这个方面上来说,这种行走也具有人类学的意义。我觉得消费思的社会形式及其社会后果这一节里引用的齐美尔的观点特别耐人寻味,这一节讲到,齐美尔关于社会形式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是“文化的灾难”,这种文化灾难是主观文化(即创造产品的能力)与客观文化(即文化产品)日益扩大的差距而造成的。现代社会生产形式的一大

11、特点即是机器大生产,这种生产模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就已经开始,极大的解放了劳动力,增加了生产;生产更加专业化,劳动分工是一个很显著的特征,但这种形式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客观文化呈幂指数增长,这种客观文化在我理解看来,就是一种实在的物质产品,但劳动分工并没有使主观文化增长。因而,齐美尔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世界:人们日益为客观文化异化,日益为自己创造的文化产品压抑。接下来讲到 Riter 的观点:全球化是“虚无主义”的全球化,这里的“虚无主义”全球化是说全球化不是具体实物的全球化,而是特定实践形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的全球化传播和扩张,以及伴随而来的全球意识的普遍增长。以上所讲的是普遍社会形式

12、的一种转变,而从社会形式的理论视角来观察中国旅游社会形式的变迁,也可发现“虚无主义”的特征,比如说电子导游等电子服务,无疑这种形式使得旅游服务或文化更加专业化和标准化,旅游作为一种生活实践被现代的机构和组织建构起来并加以强化,但是,在这种理性、标准化的消费模式下,生活的魅力和趣味性也随之降低。最后,作者总结道:与发达国家的日常消费实践相比,中国在以下三个方面值得进一步讨论。一、消费流水线上的人。中国在消费领域的压缩技术使得人们变得紧张生硬,在这个物和商品的世界里,人在被物化,被物和商品异化,人生的意义在物和商品面前变得淡薄。二、传统与社会记忆。旅游消费者在随大流加入旅游大军时,已经忘了自己的初

13、心,紧迫的形成以及走马观花式的体验,偏离了旅游本应该发展的轨道,精神的追求反而被表层化和数量化的感官所替代,重视数量而非质量。我想这不是旅游者的问题,而是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本真的一种缺失,太过市场化和纯粹的物质追求,提供给游客的仅仅只剩下感官效果,但留在游客心中的却是寥寥无几。极度的消费趋势使得人们失去了美好的感觉,甚至经常怀念消费市场不是如此发达的过去,因为那里有美好的感情和记忆。传统需要社会记忆的传承,没有或缺乏社会记忆的消费者社会会让我们加速失却传统、失却根基,而传统与根基的丧失,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全球化中的地方社会是可怕的,甚至是灾难性的。三、自由或者丧失自由货币使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

14、自由,但人的个性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个人的价值降到了最低点,个人更加封闭和孤独。在进行旅游时,游人失去了自由,受制于一台无形的机器,因为人们作为生产者的角色和认同在消费者社会被边缘化了。第二编是对于旅游相关理论的一些阐述。第一节旅游、现代性和“好恶交织,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旅游是理解现代性的钥匙之一,是现代性的内在矛盾的反应,是现代生存状况的“好恶交织”的指示器。本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从社会学角度对旅游现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旅游是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而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四个领域:(1)旅游者;(2)旅客和当地人的关系;(3)旅游系统的结构和运行;(4)旅游的社会经济后果和社会文化现象。

15、接下来讲到旅游出现的原因,一是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本质要求,二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总的来说,旅游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是社会地、历史地和文化地决定的,它是一种现代社会现象,是随现代性条件而出现的不容忽视的、客观的“社会事实”,必须用其他社会事实来加以解释,而现代性及其生活条件的好恶交织,正是现代旅游发生的社会条件之一。把族群文化的移植从“旅游者凝视”的视角下进行解读,发现“旅游者凝视”对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旅游者凝视”代表了旅游者对“地方”的一种作用力,简单来说,就是旅游者对哪种旅游产品感兴趣,对哪种旅游产品有更多的关注。在一般的旅游场域,“旅游者凝视”与地方性表征是共生关系,凝视是表

16、征的动力,表征是为了满足旅游凝视。在这种相互作用力的驱动下,民俗文化村的旅游文化和旅游产品已经是被完全商品化和舞台化的旅游场域。为了满足“旅游者凝视”,民俗村里的文化展示经过了大量的市场论证和商业包装,是高度符号化的市场产物,而非深厚族群文化的真实象征。为了增加游客的体验,许多景区进行了旅游产品的商业化演出,这种对民俗文化进行包装的行为虽然增加了旅游收入,改善了旅游地的经济状况,但在这种歪曲化的发展道路上,民俗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其本真性,而渐渐的被商业化所替代。同时,为了满足游客 de 猎奇心理,民俗村会引进一些“外来文化”,而民俗元素的真实感也在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下景区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还有一些资源,本身来说游客的进入行应该看是很低的,比如说一些比较神圣的民俗文化。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为了旅游的商业化,某些民俗神圣活动也成为了游客驻足观赏的项目,这种把神圣转化为娱乐性质的文化转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于信仰的缺失。最后总的来说,“旅游者凝视”为文化商品化、舞台化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理论工具,但是,如果民俗文化被注入过多的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