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之墓的文学性要素分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45922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萤火虫之墓的文学性要素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萤火虫之墓的文学性要素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萤火虫之墓的文学性要素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萤火虫之墓的文学性要素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萤火虫之墓的文学性要素分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萤火虫之墓的文学性要素分析之主题和冲突设计2013 级信息学院软件工程(2)班 程景 201330330204 萤火虫之墓讲述了在二战后期的神户,因空袭而失去母亲被亲戚家领养的哥哥清太和 4 岁的妹妹节子在临组的(二战时期为统治当时的人们而设立的机构)统治下,远离人们,藏在一个洞穴里生活,但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渐渐走向死亡的故事。本论文主要分析其中的主题和冲突设计两个要素。主题反战,萤火虫之墓的主题就是这么简单的两个字。我看过很多反战题材的电影,这些电影大多场面宏大、镜头血腥,让我在观影时感到惊恐、颤栗,很少有电影像萤火虫之墓,有如此多的感人细节能够温柔地触动我的心灵,让我不仅感叹战争可怕,

2、还深深地思索战争从我们身边掠去的美好,让我从心底里痛恨战争。如今中日因钓鱼岛等历史遗留问题而冲突四起,中日友好交流受到严重阻碍,萤火虫之墓就是在告诉中日两国人民:战争没有幸福的一方,和平来自不易,两国人民理应为了珍惜和平而努力。1、战争是生命的掠夺者在影片中,我们听到这样几组对话: “我的家被炸了”“亲人还在已经很幸运了。”“我的房子被炸了。”“留着性命已是万幸。”“有很多都是死了一家。”“两个炸弹落到我家,连一个瓦片都找不到了,不敢看。”“炸弹每天炸一次才安宁。”在影片中,我们看到这样几组镜头:轰隆隆的战机划过天空,大家慌乱逃命,甚至发生了踩踏;无数人在火光与浓烟中呐喊、痛哭,有人对着血红的

3、天空剖腹自杀;城市变得一片狼藉,满地都是尸体与杂物,苍蝇漫天飞舞伴随这些镜头的,不是音乐,不是语言,而是人们恐惧的呻吟声与救护车的鸣笛声,还有婴儿连绵不绝的哭声。就这么简单,战争摧毁一条生命就是如此简单,在无情的战火面前,生命比豆腐鸡蛋都脆弱,似乎死神时时刻刻都用冰凉的手指贴在我们鼻尖上,只需那指尖一划,我们便化作孤魂野鬼。2、战争是人性的的摧残者萤火虫之墓不仅为我们讲述了战争表面上带来的灾难,比如家园的破坏、物资的浪费、皮肉的伤害、生命的威胁,它还向我们诉说了战争更可怕的作用,那就是由外及内地改变我们的心灵、摧残我们的人性,让我们内心的自私与恶一同爆发。在母亲死后,兄妹两人寄居在阿姨家,姨姨

4、觉得海军家属有很多福利,待他们不错,但一听说他们的妈妈已经死了,姨姨立刻变了脸,生怕兄妹俩拖累自己,忙不迭地把他们带来的食物抱走了,不顾及兄妹的感情,让“立刻写信通知你爸爸,告诉他你妈妈过世了。” 盛饭的时候,姨姨给姨夫和表姐的饭是满满的,给兄妹俩的却全是汤。甚至,用母亲的衣服换取粮食后,姨姨依旧这样做。兄妹俩离开姨姨家,恳求一个老农夫帮助他们,农夫说“我不是不帮你们,也不是不可怜你们,但我作为农夫,收成也不足以养活自己。”但那个农夫其实也并非不善良,他反复提醒哥哥去找亲戚,看兄妹俩的眼神里充满了关切与同情。只是这个善良的人终究还是选择了自私,眼睁睁地看着兄妹俩走出菜园,走向死亡。当妹妹已经临

5、近死亡时,哥哥带她去看医生,他苦苦哀求医生救救妹妹,医生的态度却是冷冰冰的。他大概听过了太多这样的哀求,心早已变得比石头还坚硬了。当哥哥偷菜被发现时,哥哥虽解释许久,但最终的结果还是遭到一顿暴打。到警察局,警察没有惩罚哥哥,但毕竟也没有帮助他真正走出困境。整部影片,兄妹俩其实遇到了不少人,但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无情的,并不愿去拯救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批判这些人,他们虽然自私无情,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完全值得理解的,甚至值得同情。战争到来,物资短缺,生命不保,决定拯救一个人就意味着耗费更多的物资,承担更大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因此失去生命。人们不是没有同情心,而是不敢有同情心,

6、而造成这残酷现象的罪魁涡首就是战争。三、战争是仇恨的建立者萤火虫之墓用美好刻画丑恶,尽管已经将战争的丑恶与人之间的仇恨一再淡化,但还是不断地透露一些细节提示我们:战争是丑恶的,它是仇恨的建立者。影片中,哥哥和妹妹无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饱受战争的摧残,但他们身处的环境与所受的教育让他们的目光变得短浅。当哥哥看到曾经的家园被毁灭,他并不知道他应该痛恨战争,也并没有渴望和平,而是愤愤地告诉妹妹,“爸爸会为我们报仇的。”当他想到自己的童年,那片最不应被仇恨污染的净土,他唱的却是宣扬战争的歌曲,“无论是攻是守都要战下去,都要依靠铜墙铁壁的城堡”而且一边唱一边还拿着枪乱打,一脸得意。还有一次他带了食物

7、回来找妹妹,打着手电假装满载而归的军人,觉得自己很威风。就连妹妹都喜欢歪歪斜斜地在头上扣一顶大“钢盔”,学着敬礼本该天真无邪的孩子内心却充满仇恨,深受战争毒害的人们却在向战争致敬。这些孩子如果能活下来,有朝一日很有可能会走进战场,把尖刀刺向另一些与他们同样无辜的生命。二战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然而战争埋植在人们心中的仇恨永远不会消失。在当今的中国课堂,毎谈到中日关系,许多不懂战争残酷的中学生总是义愤填膺,大声说着:“打到日本,还我钓鱼岛”、“势必与日军一战”。诸如这些声音,是民族仇恨的表现。二战留给中日之间的伤痛,至今仍未平息。冲突设计萤火虫之墓整部影片都充满着冲突与矛盾,对反战这一主题起到了很

8、好的突出作用,引人深思。1、渴望生存与食物短缺的冲突战争对我们生活的破坏远不止毁灭家园,它还残酷地剥夺了我们生活必需的物资。影片中一次又一次提到物资的匮乏,尤其是食物的匮乏。随着影片的发展、战争的持续,政府配给的食物越来越少,兄妹两人一个月的食物只有小半袋米,其他人也在饥饿中艰苦度日,人们甚至不得不到海里找食物来维持生计。很多次,妹妹又口渴又肚饿,却只能吃到一块糖。当糖盒里只剩下最后几粒糖时,妹妹选择吃掉小一点的,把大的攒下来。这对孩子的天性来说是一种反常,如此令人心酸的反常正是战争造成的。可怜的妹妹,吃完糖还不停地舔自己的手,连糖罐都不放过,要把里面残留的甜味冲水喝掉。妹妹越来越瘦弱,医生让

9、妹妹多吃点营养物质,但他们连吃都吃不饱,还说什么营养呢?到最后,哥哥开始喂妹妹吃冰渣,妹妹开始不顾一切地吞食玻璃扣子和泥球,妹妹终于在极度的饥饿与困苦中结束了生命。对于一个才 4 岁的孩子而言,正是补充营养发育身体的时候,而食物短缺这一强烈的冲突设计,震撼人心。战争所带来的矛盾是如此巨大,与普通民众的冲突是如此强烈,死于炮火的人民已经够惨,而战争所带来的附带灾害更是摧垮人民最后一防线的子弹。哥哥已经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努力,在空袭来时别人都赶紧逃命,而哥哥却冒着炮火的危险收集食品与物资。住进冰凉的防空洞,用萤火虫来照明。渴望生存的信念是多么的强烈,现实的矛盾冲突又是如此残酷。鲜明的对比,反应出

10、出的是战争无尽的丑恶。2、渴望幸福家庭与父母妹妹介亡的冲突战争扼杀了美好的生命。主人公的母亲是美好的,但却惨死于战争之中。在哥哥的回忆里,我们看到母亲撑着大红色的遮阳伞站在海边,那鲜艳的红色象征着母爱的温暖与童年的快乐。影片极少用这样亮丽夺目的色彩,但此处用大红色极尽所能地渲染记忆中母亲的美好形象,突出了兄妹俩对母亲的思念。遮阳伞最后被风吹落在地上并且越吹越远,象征着母亲的罹难和童年的消逝,美好的事物终究远去了。影片另一处夺目的鲜红出现在妹妹死去后,火化妹妹时的火光红的可以照亮整片天空,那天的天气也是难得的晴空万里,这与兄妹俩的命运和哥哥的心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

11、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妹妹的生命是那样美好,她在受尽折磨、大限将至之时仍然心存感激,对哥哥说“谢谢你,哥哥,你真疼我。” 但如此美好的红色、如此美好的天地、如此美好的生命,统统在悲惨中消逝,当着我们的面被战争撕碎,我们怎能不感到痛心呢?战争扼杀了美好的童年。对于两个年少的孩子,影片中的兄妹俩本应尽情地享受童年,然而战争无情地将他们的童年的美好剥夺了。妹妹节子那样幼小就失去了母亲,她需要母亲是天经地义,但当她为了见妈妈一面甚至不惜拒绝糖果的时候,哥哥却说“你别闹,别耍小性子”。妹妹委屈地哭起来,哥哥在单杠上一圈一圈翻转逗妹妹。找妈妈、玩单杠,这些童年里最正常不过的美好举动,此时却是含泪的。另一个场景中,当哥哥借着萤火虫的光芒看到了童年与希望,看到了大船,想到童年随爸爸检阅的美好时光时,我们却早已猜到了残酷的事实,这一切美好与希望正如那艘沉没的舰艇,永远不会再回来了。战争逼迫孩子们迅速成熟,懂事到让人心疼。在苦苦等待父亲的回信却没想到一位前线下来的士兵带来了的是父亲随战舰沉没大海的消息。最后,妹妹在极度的饥饿与困苦中结束了生命,撕碎了主人公最后的心里防线,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影片刚开始说的台词:“昭和 20 年 9 月 21 日晚,我死了。”兄妹两人只不过想和父母过个平安的生活,却与战争的残酷现实产生了强烈冲突,家破人亡,生命灰飞烟灭,警告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