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42619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的思考关于课程的定义存在不一的说法,斯宾塞的“课程即跑道”、夸美纽斯“课程即教材” 、杜威 “课程即活动 ”、不同的观点各有侧重,对课程的描述和界定不尽相同,纵观上述关于课程的界定,课程不仅包括按课程表所组织起来的全部课内教学内容,而且也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各种课外教学内容;课程不仅局限于各种科目静态的集合,它还包括对学科教学顺序、进程、时限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日本佐藤学课程与教师一书中提出了重建课程、教师的概念,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课程、课堂、教师三者之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是课程的核心,课堂转型的关键在于教师。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后“茶

2、馆式”教学都是基于对课程、课堂、教师三者关系的新的定位与思考,我认为这三者之中教师是关键,顺应课堂的变革之势,转型之需,应当对教师概念有新的认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教师的基本职业取向,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必然需求是课堂转型的实践与研究。追踪姜堰小学课堂教学的轨迹:以语文为代表的“厚重通灵”之课堂建构、全学科覆盖的“举一反三” 教学模式的实践、“以能为中心” 的课堂教学研讨,课堂教学的转型提升了姜堰教育的品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堂转型的必然,教师角色的重新建构应当是课堂转型的应然。 一是教师应当是课程创生者。 从课程实施看,“忠实取向”已经被“相互适应取向” 与 “

3、课程创生取向 ”所取代。“ 课程是教师的产品 ”,应当是上述三种教学变革的共同支撑,新的课程观诠释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因此,课程理当是教师的产品,教师自然是课程的创生者。教师在教材与学生之间所起的作用便是很明显的,用教材教,而不能只是教教材。教师应当善于打破教材固有的学科知识逻辑结构,提升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吻合度,能够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核心的知识,去除教材的冰冷,以生活化、童趣化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学科知识的火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适应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二是教师应当是课堂原创者。 传统课堂教学的景观是教师单向的灌

4、输,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鱼牛的故事”在我们的课堂重复上演。教师更多的还是热衷于设计“教师上课” ,疏于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学习需求,适时给予学习帮助应当是课堂转型之朝向,但是这并不弱化教师对课堂的整体设计,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从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设置学生限定时间内应当达成的学习目标,到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应当完成的基本的任务的设定,同时教师还应当承担学生学习过程所参与活动的策划,以及活动过程中任务目标的调整。转型后的课堂,挑战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师课堂规划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要求教师“破坏”性的建构课堂,在教师、学生、学习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生成课堂的和谐与有效。这就要求

5、教师对课堂就要有充分的预设,学情的准确定位、小组学习的预控、学习效果的即时评价、学习方案的修正、生成因素的运用,这些都具有不可控因素,要求教师从“技术性实践”走向“反思性实践”,竭力控制倾听缺失症,引导学生相互倾听,创生以“活动、小组合作、表达共享”为特质的课堂。教师应当成为关注每一个个体的“守望者”,让学生学会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同伴对话。 三是教师应当是学习共同体之一员。 学习共同体的特征:课堂教学里,以实现“ 活动性、合作性、表现性”学习为课题;教师集体中,以彼此观摩教学,建构作为专家一起成长的“同事性”为课题。 “教者不一定是教师,可以是书本、学生、实验、视频、活动等

6、”这一观念正挑战着教师的职业权威,意味着教师应当重新定位自己,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的教者,教师理应努力摈弃以“黑板、粉笔、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在教材、学生、活动之间建立一种介质,引入多种多媒体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适度的“ 脚手架 ”,教师的活动应该由“传递” 转变为“ 支援”。静安院教院附校的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学方式多样,生字教学有小组互助学习,有师生共同学习,无论是哪个环节,教师都是基于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帮助,促进学生“书中学”、“做中学 ”。本节课中,课文、学生、教师、多媒体、学生的经验都是教者。儿童和教师一起合作式的开展学习的课堂生态已趋形成。 课程的改革呼唤课堂的转型,课堂的转型呼唤教师的美丽转身。课堂不再仅仅是教材、教室、教师和学生的机械组合,而是四者的完美相遇,其间必然有教育的故事,生成教育的智慧,促进师生生命的成长。与之相随的应当是学校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的系列推进,以实现课堂的完美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