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4215730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 草稿(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初探公共气象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而且是一种世界性的公共物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公共气象服务最好由政府免费、无偿提供。但是现实往往要比理论复杂得多。随着世界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产业迅猛发展,在 20 世纪 40 年代,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了市场化公共气象服务活动。一些私人气象公司向民航及其它特别用户提供商业化气象服务。民航部门对气象条件的依赖性很强,特别是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恶劣天气更是飞行事故的主要杀手。另一个早期接受市场化气象服务的部门是远洋运输部门,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等天气系统对海上航行安全有致命的影响,因此,也需要专门的气象服务。可以说,海上航行的

2、安全需要促进了现代天气预报的最初发展。但是,因为这些部门主要是从防灾角度使用气象预报,这属于政府气象部门提供的公益服务,市场化气象活动没有大的发展。到了 80 年代初,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要求提供气象服务的部门越来越多,领域越来越广泛,就促进了私人气象服务公司和国家气象部门的市场化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同时,由于受本国经济的限制,一些国家气象部门的经费不足,或者政府因财政困难减少了给气象部门的经费,政府在政策上允许气象部门进行市场化运作,这使得许多国家气象部门陆续开展并进一步扩大了商业化活动。但是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在国际上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热点话题。各国对公共

3、气象服务应否实行市场化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分歧。从总体上看,公共气象服务的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气象机构和私人气象公司充分利用其技术优势,开展国际商业化气象服务,加剧了国家间气象服务市场的竞争,同时也给一些市场化步伐不够快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之缘起(1)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刺激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拓展,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在服务的质量、内容、频次、时效上都有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为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益需要特定的气象服务产品,如建筑业、制造业、保险业、仓储业、交通、航空、航海、

4、期货贸易、金融、农业、林业、渔业、餐饮、石油、电力、旅游、盐业等。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化。单一的公益气象服务产品已难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公共物品的天气预报服务产品是社会基础性设施,其生产成本来源于全民,通过税收来获得价值补偿,如果对社会某个或某些个体提供专门的服务,有求必应,事业经费必须大大增加,这些服务的收益是某些个体,而成本则要由全社会来承担,这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作为公益性气象服务的用户,因为成本已转嫁给了社会,其需求将可能是无限的,多多益善。公共气象部门要准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是很难的。首先,从消费者角度来看,消费者可能虚报自己的需求。由于人本身对自己的

5、真实需求,尤其是边际需求很难在技术上准确估计,消费者提供的信息必然难以作为科学经济决策的基础。消费者虚报自己的需求,既有道德上不诚实的原因,同时也有由于消费者没有面临直接的财务约束,而错把自己的欲望当作有效需求上报的原因。其次,从气象部门角度来看,要随时随地调查如此众多的消费者消费口味以满足其需求,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即使气象部门有决心,有信心,从经2济角度看也是不合算的。因为这种大规模的调查显然需要相当巨额的成本。而一旦调查消费者需求的边际成本超过了因此而得到的边际收益,那么这种调查在经济上就是不合算的。无法获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这就必然导致严重的非瓦尔拉均衡。 所谓的瓦尔拉均衡是指在市场交换

6、过程中,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在价格的逐步变动下,根据自己的偏好调整供给与需求,从而使两者达到一致。这当然仅是一个理论模型。微观经济非瓦尔拉均衡导致了两个方面的不经济后果:一是广大消费者的个体福利无法在既有资源条件下,使自己的消费效用得到最大化,也就是说无法实现消费者均衡,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配给的消费效用,而在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只好满足于有限的几种消费效用。二是整个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失去了需求方面的基础。气象部门内部要么就大量生产气象服务产品,不管其社会效果怎样,从而获得政府的越来越大的投入。如果投入固定,则尽量不去生产气象服务产品,隐瞒气象信息资源,只要一句“科学技术水

7、平达不到”就足矣。 如果消费者个体的需求很大,生产气象服务的成本将很高。如远洋运输船只,就需要详细的航线预报,每一条船、每一时刻、每个地点根据该船的质量、大小、货物类型、重量等等所需要的气象保障内容大不一样,需要专门的制作,成本很大,不说预报失误带来的责任,单就制作预报和通讯成本就得数千元。在无偿免费的情况下,这一成本被转嫁给全社会,而船舶公司从气象服务中收益数十万元、数百万元。这自然是不公平的,同时也难以长久持续。 这样的服务产品实际上具有一定的私人物品性质,是不完全的公共物品。 用户不仅从生命财产安全角度考虑要求基本的公益性气象服务,更从生产效益方面需要专门的、准确的、及时的气象服务,优质

8、的远洋气象导航服务可以使船只减少货损、缩短航程,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获得超额利润。船舶公司有利润驱动,自然愿意投资购买气象导航服务。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人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就越高,而投资于气象服务的热情就越旺。(2)气象服务供给能力的提升 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趋势与最近二十多年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分不开。一是大气科学的发展。近几十年来借助气象卫星和天气雷达等现代探测手段,大大提高了监测能力;借助现代化通信技术,大大提高了气象信息的传输能力;广泛应用高速计算机,发展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新的气象分支学科不断涌现,如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增雨、人工消雹、人工消雾、灾害评估技术、

9、污染气象预报、医疗气象等。即使传统的公益性天气预报,稍作加工就成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尽管天气预报的全部制作过程具有巨大的生产成本,但是,将天气预报加工成为丰富多样的新产品却是投资少、见效快、利润丰厚的工作。如日本天气新闻公司(Weathernews Inc.)就开发了近 30 种生活娱乐指数,如:睡眠、紫外线、洗衣、打伞、空调、情绪、星空、西瓜、食欲指数等等。可以说,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气象服务的潜在能力空前提高,能够明显提高用户的经济效益。二是相关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通信技术,为气象信息及时、广泛和方便地为用户服务创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天气预报是一种容易过期的产品,服务产品只

10、有尽可能快地分发到用户手中,才能发挥效益。现代多元化的通信技术为针对性气象服务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无线电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电报、电传、卫星通信、电话、寻呼、计算机服务终端、国际互联网满足了多层次用户获取气象信息的需求。 (3)一些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 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出于 70 年代石油危机以来面临财政压力、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压力纷纷出台政策,加速产业结构调整,转变政府职能,紧缩开支,公益性事业的经费大3幅度削减,气象部门也深受影响。许多国家气象部门依靠单一国家投资已难以为继。政府也是经济人,也有财政约束,也需要精打细算。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正好与政府功能扩张、凯恩斯主义兴旺过程一致。政府功能

11、的扩张,带来了财政支出的增加,就必须增加税收,而且高赋税又会带来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为政府会尽可能多收入、少支出,它自然乐意减少给气象部门的投入。如果气象部门有可能获得计划外收入(非财政收入),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政府自然支持气象服务收费。以美国为例,大约从上世纪 40 年代开始,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开始出现,当时私营公司主要进行一些商业气象服务,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发展迟缓。直到1991 年,美国政府对公私气象服务的界限进行了划分,初步确立了公私合作的气象服务体制,但两者如何合作并没有理顺。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开始进行果断的气象服务改革,将原来国家公益气象服务全部实现私营化。根据

12、美国国会 1996 财政年度预算案,政府决定从1995 年 10 月开始,国家气象局停止三种分类气象信息:停止向非联邦政府部门提供火灾气象预报服务;停止海运气象信息广播,海洋气象由美国海岸警卫队接管;停止向新闻机构提供全国天气概述。从 1996 年 4 月开始,国家气象局又全部停止播发有关农业分类气象信息广播服务。此后美国商业气象服务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已拥有2000 多家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它们经营灵活,业务纷纷扩展,能更好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优质服务,也让用户更切实感受气象服务能加强防灾避险和提高经营效益。这些私营商业气象服务公司一年就有几十亿美元的营业额。二、

13、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模式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是最近二十年的新趋势。市场化公共气象服务可以是由私人气象公司提供的以赢利为目的商业性气象信息服务,也可以是由公共气象部门提供的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有偿气象服务。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对公共气象服务市场化的政策也有本质的差别,表现为不同的制度安排。目前世界各国公共气象服务的制度安排可归纳为如下类型:(1)完全无市场型。完全是公益气象服务,国家气象部门无偿免费提供气象服务,不搞有偿服务。有些发展中国家不允许公共气象部门开展有偿服务,更不允许私人气象公司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2)垄断型。基本上没有私人气象公司,公共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性气象服务,同时按国家的有关政策

14、、法规可以进行以收取成本费为基础的专业有偿服务。目前,我国的公共气象服务基本上是这种模式。(3)公私竞争型。公共气象部门既开展公益服务,又开展商业服务,同时鼓励私人公司搞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公司在气象服务市场平等竞争。还应该相互合作。欧洲一些国家采用这种模式。这种制度安排,既保证了公益性气象服务的持续发展,又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4)公私分明型。公益性气象服务与商业性气象服务分开进行。公共气象部门只搞公益无偿服务,不搞商业性活动,资料和产品无偿提供给社会和私人公司;商业性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服务机构开展。目前美、日等国采取这种型式。如日本除气象协会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外,私人气象

15、机构近十多年发展很快,收入也较多;而美国的私人气象服务机构更多,其气象服务的跨国活动给不少国家的气象部门带来潜在的竞争和压力。日本私人气象服务公司把日本气象厅称为“大家的气象台”,而把自己比作“您的气象台” ,很形象地说明了公共气象部门与私人气象服务公司的区别。在日本,仅气象信息服务有限公司(WNT)一家,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就有 300 亿日元,约合 3 亿美元。日本的天气经济学 中的内容包罗万象,空调指数、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和4食品变质指数等一系列指数,都成了商家确定仓储和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日本另外一家著名的气象公司是天气新闻公司,它是一个以气象信息服务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信息公司,成立于

16、1970 年,当时是美国海洋气象导航公司(Oceanroutes 公司)在日本的分支机构,以为远洋船舶提供最佳航线(主要是太平洋区域)的服务为主,客户均为船业公司,占领了日本 90%的船舶市场;1980 年开始为棒球场提供气象服务,这是天气新闻公司第一个面向陆地的服务项目,1983 年开始走向电视媒体;1986 年从美国公司独立出来成立了天气新闻公司,并得到了日本气象厅的认可;1993 年兼并了美国Oceanroutes 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 13 个国家和地区共有 19 处分公司,形成了天气新闻集团公司。公司年营业额达 300 亿日元,其中日本总公司近 70 亿日元。 天气新闻公司的分支机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简称上海气导)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气象公司,由于其起步早,技术先进,资金雄厚,财务开支灵活,通过给客户种种好处来争取用户,在商业竞争中占有明显的优势,被评为上海市优秀高科技合资企业。上海气导是天气新闻公司与上海海运学院合资兴办的。现有员工 6 人,另聘有兼职的航海专家和气象专家,由海运学院负责管理。目前开展的业务主要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