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14289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观察与诊断案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问题呈现】案例:习作指导课,许多教师不管年级、无视学生,课堂板书出现了统一的问题:写人类作文: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写事类作文: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景类作文: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想象想象类作文:大胆想象、展开联想请联系上述案例,结合教学现状,进行诊断分析后,并提出矫正策略。二、案例分析两位老师对五年级课文小苗和大树的对话进行了不同的设计:甲: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分小组讨论、探究:季羡林爷爷是怎样读书与学习的?并进行了拓展:“和季羡林爷爷相比,我们有那些差距?之后进行了小组交流。最后,教师小结。乙:在学生自主学会生字新词,把握课

2、文访谈的主要内容后,引导学生改写课文,并对改写的情况进行了交流、点评。你对以上两位老师的设计有什么看法?请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分析之。三、例举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评价语言,试分析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乐清 卢发善)语文课堂诊断案例【问题呈现】案例一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不解时,教师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告诉学生:只要认真把课文读读,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反复阅读了课文,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渐渐地似乎“理解”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反正我觉得, 我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 ”此刻,老师有些不耐烦了

3、,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 ”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 案例二凡卡阅读的最后质疑阶段,一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开头这样写道: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凡卡写信用的墨水 、 钢笔 、白纸是谁的呢?”也许是学生的提问太突然,也许是学生的问题太古怪,教师一时不是如何是好,于是就引导学生围绕“这些东西到底是谁的”的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众说纷纭,最后也也没有过令人信服的结论。无奈,老师只能说:“其实,这些到底是谁给的并不重要,我们要关注的是凡卡的命运。 “听了老师

4、的话语,学生有的点头,有的茫然。案例三开国大典中有这么一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句子包含着丰富的形象和情感,是学生理解感受的。教者便对此进行了讲解,先向学生介绍了旧中国人民的苦难,然后告诉大家,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成千成万的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现在终于盼来了这一天。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出去很远很远,传到全国各个地方,人们无比兴奋,无比激动。 案例四阅读月光曲 “兄妹俩的对话”时,教者发现学生虽能从中体悟到兄妹俩相依为命的情感,但朗读时难以真切地表达这种情感,便这样引导:“同学们,大家想一想,妹妹

5、是那样酷爱音乐,可是他们家实在是太穷了,连一张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作为哥哥,他深深地为自己难以满足妹妹的一个小小的要求而感到难过,感到悲伤。他没有责怪妹妹,而且安慰妹妹。这是多么好的兄妹俩啊,如果你想到这些,你一定会把这种兄妹俩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经过这番讲解,学生似有所悟。但再朗读时神情和语气也有了变化,但听得出,孩子这种情感表达还是虚假的、强装的,并非真实情感的流露。【诊断分析】上述案例,集中反映了当今语文教学中“讲解”出现的种种偏向。如今提倡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者对“讲解”很多人不敢提及,纵然万不得已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联系上面的案例,结合当前的

6、教学现状,在“讲解”的问题上存在着以下偏向:一是轻视“讲”的地位。案例一中,由于课文背景生疏,学生对“颇受优待”难以理解,纵然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再怎么去阅读,对其中的迷惑也还是迷惑。如果教师对当时的背景简单讲解,告诉学生:时值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我国经济技术落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低下,中国留学生在外国一点地位也没有,到处受人欺侮。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在仙台得到了怎样的优待?你对“这里的优待”是怎么理解的?这样,难点就会迎刃而解,学生便可以联系课文,准确理解: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在仙台能够得到“学校不收学费” 、 “几个职员为我的食宿担心”的待遇,这应该说是一种优待

7、,这说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鲁迅搬家前住处“蚊子颇多” ,搬家后“每天要吃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这表明他在仙台的待遇算不上什么优待,是“物希为贵”的优待,而这种状况的改变是几个职员无能为力的,这说明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歧视;虽然鲁迅说自己受到了优待,然而他的饭食如此之差,而藤野先生对鲁迅这位素不相识的中国留学生是那样关心,说明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真诚关心。可见,提倡自主学习,是让主体于学生,让主角于学生,但决不意味着教师从课堂完全退下了。否则,课堂还要教师干什么。事实上,由于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由于课文背景和课文内容的陌生,学生阅读中总可以出现种种困惑,有些困惑仅靠学生间的互相启迪

8、难以解决,如果教者抓住重点,简单讲解,学生则可能恍然大悟。因此,对学生的难点、疑难等进行必要讲解,恰恰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学生能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探究。二是错失“讲”的良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往往是引导深刻理解、深切感悟的很好机会。这种机会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我们只有敏锐地捕捉,合理地借用,才能让学生在“错误”中得到生成。上述案例二中,学生提出的看似是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似乎与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感悟关系不大。其实,只要深入地思考一下,就会觉得学生的问题颇有使用价值。认识到这一点,教者可围绕“这些东西是谁的?是怎么来的?他为何放在老板的立柜里”等问题讨论,这样学生必然

9、明白:这是作者的潜心之笔,墨水、钢笔、白纸是谁的?是老板的?不会。因为老板决不会这么寒酸。显然是凡卡的,那他为什么放在老板的立柜里呢?可见,这是凡卡的“杰作” ,它包含了凡卡准备写信的丰富情境。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了写这封信”为题引导想象叙述,从而让学生在具体画面中理解凡卡的“煞费苦心” ,并与结尾“地址不详”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深入理解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虽然,教者只是进行的适当的提示,没有进行过多的讲解,学生对其中的形象内涵、情感内涵、语言艺术,就有了具体深切了感受。三是轻视“讲”的方法。 “讲授”在任何学科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的作用,但对小学生而言,讲解决不是“滔滔不绝”的演说,也不是“独

10、占讲台”的报告,更不是“高谈阔论”的讲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以合适的方法,使语言形象具体,语言情感真切,语言艺术显化。上述案例三,教师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进行讲解,这无可厚非。但这里的讲解变成了灌输,虽然学生从道理上似乎明白了,但语言文字给学生是还是抽象的概念,而未曾变成具体的形象,这样的讲解,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就小学生而言,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难的讲解,很重要的是要把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内涵,在形象中感悟语言的情感。同样是这样的难点,一教师是这样进行讲解的:先引导回忆以前所学的与开国大典相关的课文:粜米 、 珍贵的教科书 、 千里跃进大别山 、

11、艰苦的岁月等,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旧中国人民生活的苦难以及为了摆脱苦难中国人民进行的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此基础上这样引导:“你觉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通过想象,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 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有的说: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宣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 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有的说:这声音传到了刘胡兰的家乡,大家一下子拥到了刘胡兰的家里,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告

12、诉了她的爸爸、妈妈。她爸爸、妈妈来到了刘胡兰 的遗像前,喃喃地说:“胡兰子啊,你听到了 吗?你盼望的一天终于来到了。我们终于有了出头的日子啦!” 可见,善于捕捉语言形象的聚焦点,简单点拨,合理讲解,多向拓展,这是重要的讲解方法,这样,学生就能透视的语言形象就一定是丰富多彩、富有个性的,学生感受的语言情感也一定是自然真切、具体实在的。案例二教师想通过讲解,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情感与课文情感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深切、深入地感受课文情感。但是,语言情感的诱发靠抽象的讲解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必须建筑于具体形象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语言文字一旦被用来表情达意,他就成了具有情感内核的活体。在语言作品的阅读中

13、,阅读者只有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思在一处,才能从语言文字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感受到作者情思的琴弦,才能感悟到语言的情感。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情只有与课文感情融合一起,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投入才是全身心的。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令人激动的人和事,面对叫人感动的景和物,学生也会和成人一样动情动容。面对影视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人和事,学生往往也容易动情。可见,生活是解读课文内容的钥匙,是诱发学生情感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对情感丰富的内容,可唤醒学生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让他们与作者和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振,情感的共鸣,使课文情感的感悟与学生自我真情的表露融为一体。请看,当另一

14、个老师在学生情感感悟不深的时候是这样引导的:师:读了这一片断,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件事:那天,校长向我推荐了杂志上的两篇教学论文,他告诉我,文章是两位青年教师写的,嘱咐我细细看看,并认真地说:要是这两个教师能到我校工作该有多好!听他这一谈,我不禁脸一热,自己工作快十年了,可我忙说:校长,都怪我们不争气。校长一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不,我是说着玩的。望着校长,我心头一阵激动,不知说什么好。校长的话像重锤一下敲在我的心上。我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希望,感受到了他对我的理解和宽容。你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吧。生:那次,同桌张翔买了件羽绒衫,可我老是穿那件棉袄。那天一到家,我便对妈妈

15、说:妈妈,给我买件羽绒衫吧,看人家张翔是啊,是该买。停了一会她说;可是,一件像样的羽绒衫得 200 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再看着她满手的老茧,我不禁后悔起来,忙说:妈妈,我说着玩的,其实,我这棉袄不一样防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我抬头看时,她眼圈红了。 (说到这儿,该生声音低了下来,显出难过的样子)(其他学生发言略,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情真意切。 )在学生阅读感受不深,朗读表达失真之时,教者若有所思,巧妙沟联,情真意切地讲述了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从而拨动了学生的情感琴弦,丰富的生活一下化作了学生精彩的回忆,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文中情境,达到了朗读的理想境界。【矫正策

16、略】综上所述,实施自主学习,决不意味着可以丢弃讲解,相反恰恰给讲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很好地用好讲解,才能引领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各种困难,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而要发挥讲解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明确“讲解”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准确、流畅、清晰、生动的描述,循循善诱、层层推理、点滴入微的讲解,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语言为形象,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凸显教学重点,清晰学生疑点,突破学习难点,不断引领学生从“山穷水复疑无路”进入“柳暗花明有一村”的佳境。二是把握“讲解”的契机。应该把握知识的关键点,或者解决知识困难的环节,放在这样的时机去讲解,即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给学 生创设一种愤悱的状态,让学生处于一种最渴望得到知识的境况中时再讲,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可以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让知识的关键在水到渠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