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214110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立知教育教研部整理发布经典初中语文说课案例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春 ,下面我将进行如下分析。一、说教材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 第四单元第十四课的内容,本单元的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春在选材、谋篇上紧紧扣住了天的特征,语言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春作为第四单元第一篇是有其道理的,由春这一课开始,继而学习后几篇课文来加深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一)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生字词。(2)学习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

2、言具体地、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各种景色。(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对“春天”的特点的把握。2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春天时所用的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3)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3情感目标深刻理解作者通过细致生动地描绘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景象,表现自己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为建设人类美好的春天而发愤努力的崇高理想。(二) 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运用)。2教学难点 -读课文,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用声

3、音来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二、说教法创设教学情境,使用收录机、小黑板、朗读带、 春江花月夜伴奏带等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更易于接受本课知识。三、说学法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地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因此要引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力图通过本课,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四、说教学程序1。听录音,通过声音感受春色之关导语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现在则是通过声音把学生引入春天的佳境,这样文字优美、简洁明快的散文,不必像以往那样急着去介绍作者,熟悉文字,而应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

4、,将学生由课前分散的注意力转换到集中的、急于求新知的心境上来,以期主动配合教师学。一遍、两遍,让学生静心聆听,闭目想象,让思绪飞出教室,飞进春意盎然的大自然,去采撷那一片片美丽诱人的春色。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关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为美的。 ”同时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完成能力目标中的第三点,为破解教学难点铺平道路。2作者简介此步骤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自己查找资料完成对朱自清的认识,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补充。说明设计这一步骤是因为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作家,对他应多做了解。3板书生字词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一些多音字。(抄写在小黑板上,增大课内容量

5、)说明 这一步骤是针对农村学生对字词的学习较被动、基础较差而特地设计的,扩大识字量,为下面的朗读扫除障碍。4学生自读在这个阶段理解欣赏春色之美,学生往往只能直觉意会“美”而不能言传“关” ,所以我准备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理解“春”究竞是怎样美起来的,作者是如何构思的。此时教师作示范,如:山一一朗润,水涨,太阳红,小草一一钻,要求学生轻声读,边读、边想、边用笔勾画,自读、自悟、自得、自问。然后小组互动学习、分析、整理所得及所问,派代表参与板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也可做如下的质疑,作为对学生思考不足的补充。当然,这些问题事先写在小黑板上

6、,等到同学们讨论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出示。(1)写春草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的嬉戏?(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为什么不说成 “嫩嫩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对动物的描写。(4)春风是无形、无色、无味的,但作者是通过哪些角度把它写得有情有感的呢?(5)写春花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6)文章的结尾为什么用“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来比喻“春天”?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让同学们能够由点到面,将零散的景物及特点集中。说明 设计这一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同时再

7、从独立思考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就形成了多维态势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用心读、用心赏,读出美,增强审美能力,每个人都会有收获。教师的设问以及同学的质疑,落实了教学重点,完成知识目标的第三点和情感目标。5精读如果单纯一遍遍地朗读,学生绝对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我让学生各自找最精彩的地方朗读,品味它的语言。另外,进行朗读比赛,各组推荐 23 名同学朗读自己最拿手的段落,由平常朗读较好的同学作评委,打分评比,最后作全班配乐朗读。在这过程中,我还用了这样一个句式:“段(句) 好,好在”要求学生从词、句式、修辞的角度,从写法、结构

8、等方面进行分析评点。根据农村学生表达能力稍差的特点,我先用“春草图”作示范,设计了一些小问题:如“钻”为什么不用“长” ;“偷偷”叠词的运用,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及其作用。说明 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激起学生自主的活动,设计的句式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说是由扶到放的过程,这样也落实了教学重点及难点。6从文学作品和记忆中寻找美同学读完春 ,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和熏陶,一定能够从文学作品或记忆中找出描写春的优美词句。说明 设计此步骤的目的是将学生学语文的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丰富多彩的更大空问,使课内外相结合。另外,我还准备印发一些有关“春”的名句

9、供学生欣赏。7美的训练(1)引导学生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总结归纳。(2)写一段描写家乡冬景的文字。(3)将本文的文字描写变成一幅幅春景画。说明设计第一环节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初一年级学生还处于自觉的适应阶段,通过本文的总结归纳有利于今后的自主学-7。设计第二环节主要是学习的迁移,听、说、读的最后落脚点是写。初一年级学生的写作难以当堂完成,所以放在课外。另外,又因本文的教学时间是在冬季,所以只得将本文写“春季”的内容迁移到写“冬景”上。同时也可以为下文学习济南的冬天做个铺垫。第三环节是选做题,学生完成之后贴于“作业栏”上,这样布置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有利于调动学生一切可调动的因素,积极参

10、与课堂教学。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说明:宏观勾勒:山朗润,水涨,太阳红,教师示范完成。写完本说课稿,我再回忆以往教春的模式:从前是一段段地分析、一个个问题简单地提问。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听得累,老师教得更累。主要是因为当时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 ,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但这次,我的教学设计尽可能围绕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来实施,也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说课老师 第号【专家点评】春

11、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均将其选编在内。此篇说课稿是以苏教版教材为依据的,说课条理清晰, “说”得比较全面,包括教材(地位及作用、目标、重难点、学情等)、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说课后记等,是一个很好的说课范例模板。本说课稿的优点主要体现在:(1)紧贴教学实际、分析全面深入。该考生充分认识到春 这一课的情感性特点,运用相同体裁类比、听录音范读、学生自读体验等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情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之间互帮互带、交互影响,最终实现三大教学目标。(2)体现课改理念,让活动进入课堂。对于情感型的散文授课,通常情况下,教师常常只是读听,而该考

12、生大胆创新,在“读”的基础上引入“赛” ,即通过比赛,调动课堂气氛。(3)能用新课改三维目标来确定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在表述中又保留了个性化的独特见解。与此相呼应的“说教材”中,能充分理解培训课程所要求的基本思路,在领会编者意图、分析本单元本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对自定的目标作解读,告诉他人“为什么我要确定这样的目标” 。在知识、情感目标确定后,对采用“以读代讲,以练代讲,语思统一”的导学学习法的理由做了说明。这就把“说课说理 的最突出特征表现出来。(4)“说学生、说学法”能紧密结合。学生的情况分析包括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心理特点甚至包括学生的心理倾向等。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最基本、最重要的依据。老师对班级学生的阅读、喜好、思维倾向、表现能力都作了具体分析,并以此为确定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看,该考生的说课最大的优点是:说课教案体系完整,程序清晰,重视学法指导;在教案转换成说课中,能把自己构思中的隐性思维充分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较好地达到了说课说理追因的要求。总之,这篇说课稿思路清晰、逻辑合理、可操作性比较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