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13635 上传时间:2018-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黑色菌核秆腐病(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稻黑色菌核秆腐病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小球双曲孢和卷喙双曲孢。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的小球腔菌。病菌侵害茎基部叶鞘,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稻飞虱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防治方法应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稻白叶枯病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原核生物界的水稻黄单胞稻致

2、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分蘖期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 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稻矮缩病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病原物是植物呼肠孤病毒组的稻矮缩病毒。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黑尾叶蝉、电光叶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 14 至 20 天。病害可在虫体内增殖,并

3、经卵传到子代,该病毒寄生范围广,病株矮缩,不及正常高度的 1/2,分蘖增多,叶色时暗绿,叶片僵硬,叶鞘上有黄白色与叶脉平行的继续的条点,偶有散生的。分蘖期和苗期受害的病株矮缩,不能抽穗。抽穗后感染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大多老朽。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防病的关键。稻恶苗病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子囊菌亚门的藤仓赤霉菌。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从秧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病。病株徒长,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 3-10 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气生根,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 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

4、剂浸种是防治的关键措施。稻纹枯病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 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 3 厘米-5 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 5%井岗霉素水剂 100 毫升-150 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 25 克,任选一种,对水 100 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 400 千克泼浇。水稻螟虫重点要抓好 2 代 2 化螟和部分地区的 2 代 3 化螟的防治,并以水稻处于孕穗到齐穗以前的稻田为重点。亩用 5%杀虫双大粒剂 1 千克-1.5 千克撒施,也可亩用 25%杀虫双水剂150 毫升-200 毫升,或

5、 25%杀虫双水剂 100 毫升加 BT 乳剂 100 毫升,任选一种,对水 60千克-75 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 5 千克-7.5 千克低量喷雾。稻飞虱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 1500 头以上时施药防治。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20 克-25 克,或 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 20 克-25 克,或 20%叶蝉散乳油150 毫升,任选一种,对水 75 千克-100 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 5 千克-7.5 千克低量喷雾。稻苞虫以迟中稻田为重点,掌握低龄幼虫盛期,每百丛水稻有虫 10 头-20 头时

6、施药。亩用 90%晶体敌百虫 75 克-100 克,或 50%杀螟松乳油 100 毫升-250 毫升,或 BT 乳剂 150 毫升-20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 75 千克-100 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 5 千克-7.5 千克低量喷雾。稻纵卷叶螟重点防治主害代。在低龄幼虫期,每百丛水稻有初卷小虫苞 15 个-20 个,或穗期每百丛有虫 20 头时施药。亩用 25%杀虫双水剂 150 毫升-200 毫升,或 50%杀螟松乳油 72 毫升,任选一种,对水 60 千克-72 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 5 千克-7.5 千克低量喷雾。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 大力推广穗期使用粉锈宁新技术。在水稻孕穗期,每亩用

7、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50克-100 克,对水常规喷雾或低量喷雾,可有效地防止杂交稻早衰,还可兼治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等多种穗期病害。稻蝽蟓1、为害状:用口器刺吸茎杆汁液、谷粒汁液,造成植株枯黄或秕谷,减产甚至失收。主要为害早晚稻早抽穗或迟抽穗的稻田。 2、药剂防治:在水稻抽穗期进行药剂防治,早晚露水未干时喷药效果最好。每亩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 75100 毫升。、40%毒死蜱乳油 5075 毫升。、20%三唑磷乳油 100 毫升。兑水 50 公斤喷雾。稻瘟病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迷品质降低。 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

8、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叶节瘟叶耳、叶舌和叶环发病称为叶节瘟。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白穗,迟的谷粒不饱满。谷粒瘟

9、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病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分生孢子梗,不分枝,有 28 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 56 个,多达 920 余个。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 发生特点: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 20 摄氏度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秧田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病稻草和病谷是稻瘟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稻

10、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水稻白叶枯病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症状:白叶枯病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 。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

11、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 12 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螟虫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 12 根线状鞭毛。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 10 摄氏度,最高 40 摄氏度,最适温度 2628 摄氏度,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 53 摄氏度,10 分钟(潮湿状态) ,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 57 摄氏度,10 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

12、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群弱,群为中等,及群较强及强。 发生特点:白叶枯病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水洞,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在水稻叶片上,病斑初时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以后形成一条条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很快在叶脉间伸展。条斑可扩大到宽约 1mm,长约 10mm 以上,其后转为黄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

13、融聚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洁白色斑块。病株矮缩,叶片卷曲,烈日下卷叶更明显。 病原:细菌性条斑病菌与白叶枯病菌相似,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但在生理、生化反应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差异。 发生特点:细菌性条斑病也白叶枯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侵染途径主要为气孔,也可由伤口侵入,有时也从机动细胞处侵入。稻纹枯病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 症状: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

14、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核,菌核容易脱落土中。另外也能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担孢子。纹枯病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丛腐烂而死。 病原:稻纹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繁殖体是担孢子。菌丝白色,老熟时浅褐色,主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处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体内生长,也能在寄主表面结成菌核。 发生特点: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水肥管理、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长期淹灌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过迟,使稻株内部纤维素

15、、木质素减少,茎杆变细,组织软弱,不仅有利于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纹枯病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菌丝或菌核在病稻草或杂草上越冬。水稻成熟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数量又多,一般发病田块存留在土中每亩达 510 万粒,重病田可高达 100 万粒以上,春耕插秧后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发生长菌丝,从气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展,继续生长菌丝和菌核,进行再次侵染。水稻病虫害防治 - 水稻主要害虫介绍三化螟三化螟只危害水稻,是一种单食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

16、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后脱落。雄蛾前翅淡褐色,翅尖至内缘中央附近有一斜带,中央有一个黑色点,外缘七个黑点。卵块长椭圆形,中央稍隆起,覆盖黄褐色绒毛,卵块内卵粒,中央三层,边缘一、二层。幼虫 体为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腹足不发达。蛹初为黄白色,后变黄绿色,雄蛹触角长达翅长的 7/8,后足伸长达第七或第八腹节。雌蛹触角长达翅长的1/2,后足伸长达第六腹节。 发生特点:成虫口器退化,白天静居在稻丛中,黄昏开始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扑灯习性,夜间交尾和产卵。在产卵时有选择生长嫩绿茂密的水稻产卵。秧田卵块多产于叶尖,大田卵块多产于稻叶中、上部。雌蛾一生可产卵 15 块,卵粒 100200 多粒。 初孵幼虫叫蚁螟,蚁螟破卵壳后,以爬行或吐丝漂移分散,自找适宜的部位蛀入危害。秧苗期蛀入较难,侵入率低。分蘖期极易蛀入,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幼虫一生要转株数次,可以造成 35 根枯心苗,形成枯心塘。圆杆拔节期蚁螟侵入较难,孕穗到破口露穗期为蚁螟侵入最有利时机,也是形成白穗的原因。幼虫转移有负苞转移习性。幼虫老熟的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