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整合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20175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1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整合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整合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整合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整合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整合 岳麓版选修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017-2018 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单元整合 岳麓版选修 1 网络构建考题例证例 1(2016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 398 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 “高祖”等庙号受到祭2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

2、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 “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得出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根据“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得出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根据“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得出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第(2)问,根据“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得出减少改革阻力;

3、根据“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得出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表明改革决心,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例 2(2016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 ,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

4、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 ,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 293 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 ”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请回答:3(1)根据材料并结

5、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笫(1)问,改革的内容据材料“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 ”可得出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据材料“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可得出扩大入选范围;据材料“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可得出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可得出建立新的门第标准。第(2)问,改革的作用据材料“皇族被列为第一”和所学知识,可得出谱牒改革有利于加强皇室地位,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抑制“山东士族”的影响。从长远看,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

6、;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升华拓展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及王安石变法的特点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涉及政治制度。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重在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这是由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统一度量衡,本质

7、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其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和王安石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推行军事改革是为了强兵,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推行军事改革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在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对教育进行的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目的是整顿吏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