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20049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世界当代史》习题及其解答(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东师大精品课程世界当代史习题题目:第一章: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2、简析冷战的起因。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5、简评杜鲁门主义。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7、第一次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后果如何?8、朝鲜为什么分裂?9、简述斯大林关于“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要点。10、 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成立的?第二章:1、简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2、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3、综述 20 世纪前半期世界的科学技术成就。第三章:1、简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形式及其在主要资本主

2、义国家的表现。2、分析战后美国经济状况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变化。3、简析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4、简析英国的“三环外交” 。5、评介战后西欧主要国家的“福利国家”政策。6、简述美国对日占领初期政策的目标。7、简述日本农地改革的意义。8、分析 1947 年日本国宪法的意义。9、旧金山体制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第四章:1、简述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主要内容及评价。2、分析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3、试论 1956 年匈牙利事件的起因和性质。4、简述 19561957 年波兰哥穆尔卡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5、简述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联经济改革停止不前的原因。6

3、、简述 1968 年匈牙利新体制改革。7、简述东、西德的统一。第五章:1、分析二战后印度民族运动的特点和印巴分立的原因。2、简要说明克什米尔问题的由来。3、比较 80 年代东盟与印度的经济。4、分析 1977 年巴拿马运河条约。5、分析第三世界兴起的历史意义。6、简述参加不结盟运动的条件。7、分析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第六章:1、简述从欧共体成立到 70 年代初,西欧一体化的主要进展。2、分析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对世界金融的影响。3、简述 5060 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4、简析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利弊得失。5、简述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经过。6、从经济角度分析美国霸权衰弱

4、的表现及其原因。7、分析西欧一体化的影响。8、70 年代,苏联如何形成全球战略性攻势?9、简述犹太复国主义。10、简述四次中东战争的经过。11、简述发展国家经济发展对于不平衡。12、简要剖析南北对话。13 简述两伊战争的爆发原因。第七章:1、概述 20 世纪前半期西方史学中的主要流派。2、概述苏联文学的成就。3、分析 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流派及其兴起的原因。4、简述二次大战后西方史学的新特点。5、简述二次大战后亚非拉各国文学的共同主题。6、简述世界三大宗教在 20 世纪的状况。第八章:1、如何理解世界整体化进程与多样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2、你如何看待“文明冲突论”?习题解答:(尚

5、平根据该网站教案内容连缀而成)第一章:1、简述战后初期苏联的外交战略目标与对外政策方针。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总目标是确保苏联的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2、简析冷战的起因。美国的遏制战略和杜鲁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尽管美苏两国对战时利益和战后安排各有打算,但它们仍服从打败和消灭法西斯这一共同的、首要的战略目标,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盟友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美苏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苏两国共同的敌人已被打倒,战时共同的战略目标已经达到,随之而来的却是美苏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和战略利益的根本冲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战略总目标

6、是主宰世界。二战尚未结束时,罗斯福就曾构思战后世界蓝图,其主要的战略构想是大国合作,特别是美苏合作,共同安排战后世界,共同维持战后世界秩序,但是必须由美国充当老大,主宰世界。杜鲁门担任美国总统后,凭藉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 ,并通过实施霸权主义的政策和手段来追求这一目标。战后初期,苏联的战略总目标是确保苏联的头等大国地位和势力范围,发展壮大以苏联为首的世界社会主义体系,推进世界革命。斯大林的主要战略构想是,维持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制,巩固苏联在二战中取得的战略利益和势力范围,建立包括东欧在内的保障苏联安全的屏障,增强苏联的国力,扩大苏联的影响,推进并领导世界革命。战后

7、初期,苏联的战略利益包括确保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争取意识形态的胜利等等,但当时被视为最重要的战略利益是苏联的安全利益。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 。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允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所谓的“自由世界” ,而苏联决不允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它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担心和保障它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以自己的模式为样板的社会主义。美国是战后头号强国,苏联是战后头等强国,它们的一个共识是,在刚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必须避免美苏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

8、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就不可避免了。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冷战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乃至各方面的全面对峙和对抗,但不诉诸直接交战。乔治凯南和克利福德关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被美国决策层采纳,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1946 年 3 月 5 日,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了冷战的第一个信号。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

9、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突破了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战略构想、战略目标的框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由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3、分析雅尔塔体制与战后世界格局的关系。雅尔塔体制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影响就是美、苏崛起成为世界两大头等强国和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形成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美、苏两国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而崛起,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军事方面,或是在国际政治方面,它们都以绝对的优势、明显

10、领先于其它国家。欧洲列强主导世界的传统格局已不复存在,美、苏成为战后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形成了美苏两分天下、主宰国际事务的战后世界两极格局。所谓雅尔塔体制,就是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雅尔塔体制是协调盟国战时行动,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的体制。雅尔塔体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防止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复活的体制。雅尔塔体制又是以大国均势为基础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体制。雅尔塔体制还是美、苏两国凭藉各自的

11、经济、军事实力,划分战后世界势力范围,从各自战略利益出发,有合作、有争夺地实施大国强权政治的体制。这一体制在战后很快变成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的冷战体制。在这一体制下,美、苏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大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一致原则得到确认;欧洲被分割为二,西欧是美国的势力范围,东欧是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和朝鲜被分裂为二,出现了东、西德国和南、;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东方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西方对峙和对抗,冷战成为美苏之间和东西方之间国际关系的基本内容。4、分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背景和意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和战后初期,中东欧地区一系列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于在大战中的经

12、历和国情的不同,因此这些国家的解放和国家政权的建立也各有特点。大体上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有三种类型:有的是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武装斗争,并得到苏联的某些援助,取得了反法西斯侵略的胜利,解放了自己的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如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有的是在苏军反攻并追击法西斯而进入本国的有利条件下,以本国人民的武装起义或配合斗争,与苏军一起击溃了法西斯,成立了人民民主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有的则是在苏联的军事占领下建立了新政权,如民主德国。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后,普遍接受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在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

13、、银行和工矿大企业国有化及计划经济。二次大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北方) 、朝鲜(北方)和中国也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同东欧国家一样,当时也都受到苏联模式的极大影响。东欧和亚洲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先后与苏联结盟,同时也互相结盟,通过一系列的双边和多边盟约,社会主义阵营正式形成。5、简评杜鲁门主义。1947 年 2 月,英国政府照会美国政府,表示英国无力继续提供对希腊和土耳其政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了防止苏联势力乘机渗入希腊和土耳其,希望美国提供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填补真空。在英国呼吁美国干预希土危机之后,美国国务院近东非洲司司长亨德森起草了一份题为危机和即将倒台的可能性

14、的备忘录,副国务卿艾奇逊则提出苹果“烂一个就烂一筐”的理论,建议美国政府介入。1947 年 3 月 12 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公然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 ,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少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 ,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奴役阴谋” 。他强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 “伟大的责任已经落在我们的肩上” 。他说,希腊正受到“武装共产党分子”的威胁,这将对土耳其乃至中东、欧洲和整个“自由世

15、界”产生影响,要求国会授权,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 4 亿美元的援助,并派军事人员前往。事后,杜鲁门把这篇咨文称作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 。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突破了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战略构想、战略目标的框架,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由此,美国确立了以冷战方式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的“遏制战略” 。杜鲁门主义实质上就是战后初期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扩张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美苏盟友关系的公开破裂和美苏冷战的全面展开。6、马歇尔计划的客观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947 年 6 月 5 日,马歇

16、尔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说,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他在演说中描述了欧洲经济的困境,强调欧洲必须向“饥饿、 贫穷、 绝望和混乱”作斗争, “必须获得大量的额外援助,不然就得面临性质非常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恶化” 。马歇尔表示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美国政府要“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 ,不过,“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 ,美国将就“能力所及,予以全力支持” 。1948 年 4 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 ,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19481952 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予西欧的经济援助达 131.5 亿美元,其中 90%是无偿赠予, 10%是贷款。马歇尔计划确实帮助了西欧的复兴,美国把躺在战争废墟上的虚弱无力的西欧抉了起来,帮助它恢复了元气。西欧即以此为转机,逐步走向复兴、联合和富强。无疑,马歇尔计划对于西欧经济的复兴、西欧人民生活的改善、西欧社会的逐步稳定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马歇尔计划具有两重性,它既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