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79368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把好“精神”脉动,重建农村信仰和谐格局下农村宗教问题的动态思考作者: 单位:西燕镇人民政府 摘要 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四个多样化”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宗教发展迅速,引发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是根据实际调查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的结果。对当前农村的宗教信仰状况做了详细的阐释,并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作了剖析,提出了在充分尊重农民宗教信仰选择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努力引导农村群众宗教信仰重建,使其健康发展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关键词 农村 信仰 宗教一、引言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人类文化产物,蕴

2、含于宗教的各个发展阶段的物质世界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宗教又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水平而产生的,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宗教一经产生,就对世界历史、文化和人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和复杂的影响。在我国,宗教作为农村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信仰群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现阶段我国要建设全新的农村社会,必须高度注重人的精神建设,把塑造农民的“新”精神作为核心内容。而在人的精神文化建设中,信仰是最为核心和基础的部分。农村信仰主要就是民间的和制度化的宗教信仰,各种不同信2仰从不

3、同方面塑造着我国的农民精神。近年来,我国农村信仰宗教的人数明显增加,农民的宗教信仰对于农村发展和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积极应对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好农民群众的精神脉动,推动宗教进一步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和谐社会构建相协调,农村群众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二、农村群众宗教信仰的现状描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变化,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旧时的祭拜天地、占卦算命、看风水等宗教迷信活动盛行;许多宗教组织和团体大肆修缮、扩建寺庙、教院和道观等,增加宗教活动场所,采取各种手

4、段广收信徒。通过对近几年农村信教群众的对比分析,中国农村群众的宗教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宗教信仰比重迅速上升而无神论者的比重却在迅速下降,这也符合了农村中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多为老人、妇女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徒构成上有变化。性别上,女性群众居多,比例已经达到 80%;年龄上,老年人群多,所占的比重超过了一半;身患疾病的教徒多于身体健康的教徒;在信教人口中,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多为文盲或者小学文化,所占的比例超过了 80;职业上下层劳动者居多,存在部分高职业者信教严重情况;第二,信教目的多元化。信教从作为一种精神安慰和心理解脱演变成带有严重经济政治目的的行为,严重扭曲了

5、信教最初的目的性;第三,信仰对象多元化。农民群众崇拜对象涉及万事万物,且信奉多重信仰,多重信仰之间相互兼容,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以信仰基督教和道教群众最多,且较为复杂混乱,信仰佛教群众较少,而传统习俗和自然崇拜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第四,传播途径多样化。宗教传播由传统的在教堂教3会和庙宇等固定场所进行,到现在通过电话、网络等信息科技进行传播,还发现有不少的地下传教人员。另外,从发展趋势上了解,由于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生活指数的强烈压迫,心里层次的急剧反应,使得中国信徒构成 “四多 ”现象(文盲多、老人多、妇女多、病人多)正在发生改变,不仅信众数量在不断快速增加,而且信众的素质也在逐步改

6、善,包括年龄结构、文化素质、经济状况等,这些使得宗教的社会边缘化地位正在逐渐变转,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三、现阶段我国农村宗教信仰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村的宗教活动状况,从总体上看还是稳定的,但偶发事件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宗教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基层组织认识偏差,宗教事务管理滞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矛盾压力的剧增,使得农村信教群众队伍迅速扩大,给宗教治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再加上基层部门对宗教工作的复杂性、严重性在政治上缺乏足够的认识,看不到宗教工作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府、村级组织密切相关,使得在宗教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组织,自由松

7、散,不利于农村宗教事业的正常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宗教认识不到位,没有正确区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处理宗教问题的方式方法上单一化,其结果,不但增加了信教与不信教群众之间的隔阂,也产生了信教群众与政府的对立情绪,加剧了宗教问题的演变;二是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宗教都是劝人向善、提倡宽容的,且对基层党组织没有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因而放松了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任由其自由发展,人为地扩大了宗教影响力,使诸多宗教矛盾纠纷,在基层未能就地消化或未有效调处而引起上访。(二)宗教信仰异化现象严重,封建迷信活动盛行4农村宗教信仰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极易出现异化现象。由于农民群众对宗教认识模糊,思想混乱,政府引

8、导力度不够,使很多农民群众无法认清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的真相,把披着宗教的外衣的迷信当作正常的宗教来信仰(如的盛行),导致了封建迷信活动泛滥,使得正常的宗教信仰偏离了自身发展的轨道,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据了解,近几年有许多的地下传教人员到农村进行传教,打着传播宗教的旗号欺骗群众,散布歪理邪说、散发反动宣传材料和一些海外宗教宣传品,导致部分信教群众离心离德,脱离党和政府的领导,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此外,一些农村基层组织对群众遇到困难不能及时有效的帮助解决,促使许多群众求神拜佛,搞封建迷信,特别是一些有病残的群众,通过信主、信神以求能消灾除病。(三)科学文化教育不够,信教群众政策法制观念不强在

9、农村,由于缺乏对农民群众进行有效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知识的教育,缺少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使精神文化阵地容易被封建迷信和宗教所渗透。再加上部分信教群众法律意识淡薄,缺乏辨别能力和自主能力,盲从性大,极易跟着少数人糊里糊涂参加邪教组织或非法宗教活动,导致影响社会稳定的宗教偶发事件和矛盾纠纷时有发生,有些甚至发展成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损失。另外,一些宗教教职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爱国爱教思想不牢,自我管理普遍无序,宗教活动有章不循,财务管理混乱,导致信教群众凝聚力不强,周边关系处理不善,需要地方政府和县宗教部门协调的矛盾经常发生。 (四)社会道德信仰失落,信教群众上升十分明显目前

10、,宗教文化在农村地区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农民的精神信仰开始转向虚无缥缈的宗教世界。农民的精神信仰之所以转化为宗教,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农村信仰的缺失而给了宗教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条件。根据调查,由于农民的精神信仰空虚,既没有现实价值信仰,亦无民间宗5教信仰;他们既没有终极追求,亦没有精神寄托。信仰缺失很容易导致社会道德失范、公共规则解体。譬如社会的正义感正在急速丧失,歹徒满街抢劫竟无一人挺身而出;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三鹿奶粉”造成的“大头娃”触目惊心;社会道德沦丧,色情成了许多娱乐场所服务的“应有之义”;生活中谎言假话连篇,如电影手机中的演绎内容,引发了人民对信任危机的空前关注;暴力、强奸等

11、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因出现信仰危机而导致精神空虚,迷茫虚无,甚至悲观绝望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他们不是盲目追求感官刺激,就是以吸毒来麻醉自我,有的甚至走上自杀的不归路究其原因,种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和中国自身的精神文化落后因素造成的,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人生价值的遗忘甚至是故意掩盖,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极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极度泛滥。总之,信仰的缺失,致使农民群众找不到精神寄托,就容易加入到信教队伍,寻求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也容易受到反、坏分子的蛊惑,走进社会的边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别是其中一些愚昧的做法、盲目的迷恋宗教行为,严重影响了当下社会主义新农

12、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五)与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有些农村仍然存在着宗教干扰政府依法行政,影响党和政府政令的畅通,干涉群众的生产生活;已经废除的宗教封建特权还未彻底杜绝,宗教事务规范管理难等问题。这些与社会主义社会不适应的问题,不同程度危害着我国农村社会稳定,影响着经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四、当前农村群众宗教信仰的原因探析(一)宗教发展的历史根源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宗6教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现实世界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一种虚幻的反映。在遍地洪水野兽的原始社会,在满是剥削压迫的阶级社会里,人们渴望战胜自然,幻想过上幸福的生活,甚至超脱生死,得

13、道成仙,因而出现了最初的宗教。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宗教赖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但宗教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人们社会意识的发展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习惯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对严重天灾人祸带来的种种困难疾苦无法解脱的心理作用,使得宗教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并将长期存在。如今,大部分农村家庭中,家里都有神龛,每逢初一、十五,家家门前和厅堂里都是香烟缭绕,爆竹声声。几乎所有的家庭每逢红、白喜事都遵循宗教仪式。比如人死了,就要为其超度。在很多地方,龙王庙,观音庙等比比皆是,甚至有的地方还有集体组织宗教祭祀活动。至于传统宗教,在农民心里已经有一两

14、千年的历史了,巨大的宗教文化惯性,使得它们在农民心中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基督教和天主教虽然在农村传播时间不长,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很积极,已经在农村打下了基础。(二)宗教自身的独特魅力宗教本身文化的号召力,使得宗教长期存在。恩格斯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在长期生存发展中,与我国传统文化、民俗信仰的融合,形成了很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地方。在伦理道德中,宗教占据着制高点,符合人性本身的要求,能够满足人内心的需要,使人能够获得心理或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归属感。针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内容,宗

15、教对自身的教义、教规增加了新的诠释与内涵,在某种程度上也适应了世俗化的要求,加之传教人员大力宣扬的慈爱、互助、集体主义与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宗教对人们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农7民群众加入到信教的行列。(三)信仰个体的内在动因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自然有其文化方面的诸多特征。作为东方的中国的农村,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其在思想文化上的特点尤为显著。由于这种自发性的原因,我国农村宗教信仰呈现一种低层次性,即信教动因的低层次和宗教意识的低层次。一是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很低,农民的收入和付出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加上村民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

16、上的贫富差距。因此,显著的经济社会分层,贫富差距的加剧使得部分农民感到强烈的挫折与反差,引发心理上的不平衡,如此一来他们就需要寻找倾诉发泄的途径,以求得内心的解脱与平衡,而信仰宗教能够为他们带来了一丝安慰;二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和心理。当农民群众会遇到各种压力和不确定的事情,无处发泄和寄托时,就会寻找精神的寄托,而宗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劳动能力逐渐下降,再加上农村产业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农民从事生产劳动的时间日趋减少,闲暇时间相应增加,又加之子女及晚辈忙于工作、生产和求学,身边无人陪伴,他们感到孤独寂寞、精神空虚,因而求助于宗教,以获得精神慰藉和心灵安慰;四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加之农村信息渠道较少,部分农民群众缺乏科学知识,无法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判断,容易受传教人员的影响加入信教者的行列,以寻求对事件的合理解释;五是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小和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使得很多农民处于“有病无钱医,有病无处医”的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