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7713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公路道路设计总说明(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户木至解村) S1-2- 1 -总说明书1、概述本路段为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之一,起点与易保线相交,沿现有道路向西,穿解村中部,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总里程 2.606Km。1.1 道路现状现状道路为非等级路,总长为 2.606Km。其中过村段 1.01Km,为 5m 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厚度为 20cm,无路面基层;野外段长度为 1.596Km,为 5m 宽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由于现状道路等级较低,随着交通量的增长,过村段路面病害逐渐严重,主要病害为破碎板、露骨等,现状如下:露骨 破碎板根据“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

2、改造提升工程”的要求,对本路段进行改造提升。过村段由于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限制,仅按照现状道路线形、宽度将旧路挖除新建,新建路面结构为:20cm 水泥混凝土面层+16cm 5%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6cm 5%水泥稳定土底基层,增加排水边沟和路灯照明,并通过加强交安措施,保证通行安全。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 7.5m,路面宽 6.5m,将旧水泥路面面层挖除,再新建路面结构,路面结构与过村段相同。1.2 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1.2.1 任务依据l、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 建设方提供的其他资料。1.2.2 测设经过接受建设方委托后,我公司即组织精干人

3、员进行了本路段的勘查设计工作。针对本路段特点,勘测方面,加强对路基、料场等现场调查。路基方面,侧重于沿线填土调查;料场方面,积极与保定市徐水区交通局以及地方政府了解周围料场情况,扩大调查范围,满足道路施工需要。勘测中,积极与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并与环保、土地、水务等部门先行进行了沟通,取得了相关意见。项目组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与设计相关资料。1.3 技术标准1.3.1 本路段执行的主要技术规范、标准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2、公路勘测规范(JTG Cl02007)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户木至解村) S1-2- 2 -3、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

4、2006)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JTG/T F30-2014)8、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9、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1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T F20-2015)11、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T D33-2012)1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13、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2008) 14、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

5、收规程(CJJ89-2012)15、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1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1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18、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19、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2007358 号1.3.2 主要技术指标过村段受客观条件限制,按照等外路设计。野外段按照三级路标准设计,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公路等级:三级。 设计速度:30km/h。 设计荷载:公路-II 级。 路基宽度:整体式路基 7.5m。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g。 其他技术指标按有关规范、标准执行。野外段主要参照技术

6、指标表 指标名称 单位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14公路等级 级 三级公路设计速度 km/h 30车道宽度 m 3.25车道数 个 2土路肩宽度 m 0.5路基宽度 m 7.5停车视距 m 30圆曲线最小半径 m 30平曲线最小长度 m 50最大纵坡 % 8最短坡长 m 100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m 250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 m 250竖曲线最小长度 m 25桥梁设计荷载等级 级 公路级桥梁大桥1/50中桥1/50小桥1/25设计洪水频率路基 1/251.4 路线起终点、主要控制点,沿线主要城镇、公路、工程概况等路线起点:与易保线相交。路线终点:解村西与瀑河水库至屯里路相交口。主

7、要控制点:路线起点、终点位置。沿线主要村镇:解村。在本路段内无建设项目实施。2、建设条件自然条件2.1 地形地貌徐水区隶属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中部,属保定市管辖。徐水区主要以平原和低山区为主,平原区由大小不等的冲积扇构成,其地形宛如半碟状。自北、西、南三个方向,向东部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户木至解村) S1-2- 3 -白洋淀倾斜。按其成因分为山前洪积平原、冲积平原及洼淀区三部分。该区为山前冲积平原,主要由拒马河、易水、漕河、龙泉河、唐河、沙河出口后冲积物而成。地势平坦,海拔 10m-30m 之间,地面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徐水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是县城西北象山,海拔 447

8、米,最低点在县城东南大因镇的李家迪城村,海拔 8 米。依照形态和成因不同,全县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地貌单元。大致以大王店为界,以西为剥蚀堆积作用形成的丘陵区,面积 91.2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6%,以东为堆积作用所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区,自然坡度 1左右。2.2 气候水文徐水区境内有瀑河、曲水两座水库,漕河、瀑河、萍河三条主要河流汇入下游 20 公里的“华北明珠”白洋淀。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清冽甘甜。徐水区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 12.3,年平均降水 575mm,年平均气温 11.9,年无霜期平均 184 天,年均降水量 546.9 毫米,年日照时数平均 2744.9 小时。

9、2.3 地震按照中国地震局、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不再采用地震基本烈度的概念,直接采用地震动参数进行设计。新标准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进行分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与原地震基本烈度间的相关关系如表 2-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与原地震基本烈度对照表 表 2-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g) 0.05 0.05 0.1 0.15 0.2 0.3 0.4地震基本烈度 本路段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0.10g,相当于原标准地震基本烈度度区。3、路线3.1 路线布设原则1、路线设计综合考虑了安全性、舒适性和经济性,做到平、纵线形组合适当,视觉诱导良好,与环境

10、配合协调,体现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合理性。2、受道路两侧空间、地形等客观因素影响,过村段平面线形须沿用现有道路线形,纵断主要沿用现有路面高程。3、野外段结合现有形地貌,在满足指标前提下优化平面线形,适度调整纵坡以满足道路排水需求。4、K0+000-K0+004.4 段交叉口和 K2+521.8-K2+539.8 段旧桥利用,不在本次施工范围。5、K2+539.8-K2+603.015 为两侧过村段,但道路两侧存在加宽空间,为与 K2+521.8-K2+539.8 段小桥衔接,本段将路面宽度加宽至 7.0m 与桥面同宽。3.2 主要技术指标采用情况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设计时速为 30km/h。2、

11、平面线形(1)路线长度 2.606km(2)全线设交点 11 个,平均每公里 4.221 个。(3)平曲线最小半径:5000m(4)最大直线长:1100.63m(5)平曲线占路线总长 21.47%3、纵断面线形(1)最大纵坡:2.847(2)最小坡长:100m(3)竖曲线占路线总长 19.222(4)变坡点共 9 个,平均每公里变更次数 3.454 次。(5)竖曲线最小半径凸型:2100m凹形:2600m4、路基、路面4.1 路基设计原则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经济有效”的设计原则。过村段挖除原有路面结构后既有路基碾压利用。野外段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将路基加宽至 7.5m,其中既有路基碾压利用

12、5m,两侧拼宽各 1.25m。4.2 路基横断面布置1、K1+592.9-K2+501.8 段和 K2+539.8-K2+603.015 段均为双侧过村段,路面宽度分别为5.0m 和 7.0m,路基横断面如下:保定市徐水区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户木至解村) S1-2- 4 -过村段路面采用单向 1.5%,坡向排水边沟侧。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过村段与野外段宽度渐变时采用两侧对称加宽,渐变率不小于 1/15。2、K0+004.4-K1+572.9 为野外段,路基宽度为 7.5m,断面组成为:0.5m 土路肩+ 23.25m 行车道+0.5m 土路肩。野外段路面横坡采用双向 1.5%,土路

13、肩横坡采用双向 3%。路基设计标高为设计中心线标高。4.3 路基设计 1、K1+592.9-K2+501.8 段过村段沿用既有道路宽度,现有路基碾压利用,K2+539.8-K2+603.015 段过村段加宽至 7.0m,与 K2+521.8-K2+539.8 段中桥宽度一致。2、野外段参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存在道路纵坡调整和路基加宽情况,填方路基边坡坡率采用 1:1.5,自然边坡。本路段既有路基宽度小于 7.5m,须进行路基加宽,采用翻挖既有路基的方式进行处理填方加宽路基地面清除表土厚度按 30cm 计,特殊路段清表厚度大于 30cm 时,建议经监理、建设方确认后以工程洽商方式处理。为保障路基稳定,路基施工应按照规范要求单侧增加 30cm 超宽碾压。单侧坡向双侧坡的过渡距离不大于宽度渐变长度。过村段与野外段路基宽度相同的,其单侧坡向双侧坡的过渡距离为 20m。4.3.1 路基填料及压实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 (cm) 填料最小强度 (CBR)(%) 填料最大粒径 (cm)上路床 030 6 10下路床 3080 4 10上路堤 80150 3 15填方路基下路堤 150以下 2 15030 6 10零填及路堑路床3080 4 10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压实度应符合下表要求。 填挖类型 路床顶面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