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7702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生物 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 2.4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案 苏教版必修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生物个体的稳态第四节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一、教学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4.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5.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3)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三、教学步骤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弯向窗外生长。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

2、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 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

3、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旁栏思考题 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2教师:“学生们继

4、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 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1、单一的变量2、要有对照组旁栏思考题 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

5、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 1934 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

6、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以“问题探讨”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不同。如图所示,对于根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 10-10 mol/L;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 10-8 mol/L;而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 10-4 mol/L。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讲述】生长素可以促进雌花的形成、单性结实、子房壁的生长;维管束的分化、形成层活性;叶片的扩大

7、;不定根、侧根的形成;种子的生长、果实的生长、座果;伤口的愈合;顶端优势。同时可以抑制花、果实、幼叶的脱落;侧枝的生长;块根的形成等。从细胞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从器官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生长素发挥的生理作用,会因浓度、植物的种类、器官、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对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来说,一般营养器官比生殖器官敏感;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关于植物为什么会有顶端优势现象,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3教材中

8、介绍的是“生长素学说”,即认为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这个学说是由 K.V.Thimann 和 F.Skoog 于 1924 年提出的,许多实验支持该学说。另一种解释是 1900 年 K.Goebel 提出的“营养学说”。该假说认为顶芽构成营养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侧芽由于缺乏营养物质而生长受抑制。这个学说也有不少支持的证据。介绍-萘乙酸(NAA)、2,4-D、生根粉NAA 是具有生长素类活性的萘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组织培养体系,可以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树木扦插成活率,提高座果率,防止采前落果。它具有与 IAA 不同的环状结构,但其侧链与 IAA 相同

9、,比 IAA 稳定,因此常代替 IAA 使用。2,4-D 的化学名称是 2,4-二氯苯氧乙酸,它是一种除草剂,现在广泛应用于无菌培养体系,用于诱导细胞增殖。2,4-D 除了作为除草剂之外,它最显著的用途是引起脱分化和未组织化的细胞生长,另外,它还具有使幼苗矮化粗壮的功能。但 2,4-D 能够引起染色体变异,使用时必须格外小心。生根粉是一类可以用来促进插条生根的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溶解于酒精或水,一般以生长素类物质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如 ABT 生根粉(商品名称艾比蒂生根粉)就含有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等。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提供插条生根所需的生长促进物质,能促进插条内源激素的合成,能促进一个根原基分

10、化形成多个根尖,以诱导插条不定根的形态建成。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探究实验(有条件的按下面指导做)在上节课结束时,应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指导,并准备好实验用具,如杨树枝条、矿泉水瓶等。教师如果能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一)材料用具的准备1.实验材料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2.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3.插条选择插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大树上的 12 年生枝条,可以作为扦

11、插的材料,但以 1 年生苗木为最好(1 年或 2 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 57 cm,直径 11.5 cm 为宜。由于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同时用枝条,要适当考虑对树木的保护。扦插枝条的处理:(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2)每一枝条留 34 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二)实验设计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 或 -萘乙酸(NAA)等。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 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

12、解)。4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 mg/mL 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 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剩余的母液应放在 4 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建议各小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以便交流,资源共享。(三)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 2,4-D 或 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 2,4-D 或 NAA 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

13、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 35 d),用适宜浓度的 2,4-D 或 NAA 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 1/3 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4.实验步骤(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 NAA 中浸泡 1、2、4、8、12、24 h 等)。(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 )。(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

14、生根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记录表格,更应让学生自行设计记录表格,提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记录过程是意志与耐心的锻炼,既有分工也有协作。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每隔 23 d 记录也可。(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

15、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A.温度要一致;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 3 个枝条;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 2,4-D 或 -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本探究活动关键是时间安排。建议课前提交药品选择和药液浓度控制的设计方案,培训关于选取枝条、怎样做插条的方法,说明注意事项,并确定各小组的分工。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5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6.表达与交流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7.进一步探究“进一步探究”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成。教师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互相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同季节和枝条老幼部位对生长素类似物的反应,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