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问答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7552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问答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普通心理学问答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问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问答(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The Note of General Psychologyyuanbijuan 普通心 理 学普通心理学理论第二章 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定位说 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的颅相说,真正的定位说始于对失语病人的研究脑的各项功能与皮层的特定部位有关整体说 19 世纪中叶,弗罗伦斯,不存在皮层的功能定位,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皮层的特定无关20 世纪中叶,拉什利(拉施里)提出了两条原理等功原则 /均势原理 大脑皮层的各个部位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总体活动原理 大脑是以总体发生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效率与大脑受损伤的面积大小成反比,而与受损伤的部位无关机能系统说 鲁利亚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

2、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机能系统,在机能系统的个别环节受到损伤时,高级心理机能确实会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看,大脑皮层的机能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和系统机能定位。他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1)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 由脑干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他的基本功能是保持大脑皮层的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它的兴奋性和感受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2)信息接受,加工和存储系统它位大脑皮层的后部, 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刺激,实现对信息的时空整合并将它们保存下来3)行为调节系统,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它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

3、,它的基本作用是产生活动意图,形成行为程序,实现对复杂行为形式的调节与控制人的各种行为心理活动是它们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个机能又各起不同的作用评 其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脑功能的理论,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模块说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认知科学和神经学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 第三章感觉的编码神经特殊能量说 缪勒 每种感觉都有它特殊的性质或能,感觉所反应的不是外物的性质而是关于神经自身的性质或状态的知识评 1)在他看来,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我们感觉到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我们的神经,

4、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它否定了感觉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2)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大脑直接加工的材料是外物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这点上,他的学说有其合理的因素。但他只承认人脑对神经自身状态的直接感受,否认人的感觉依赖于外物的性质,这是不对的3)他承认感官的分化,但不了解感官分化的真正原因。动物进化的历史告诉我们,感觉神经分化是由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结果。可见,感觉的性质不是感觉神经的特殊能量决定的,而是由客观世界刺激的性质最终决定的。当代感觉编码的两种代表性理论 1 特异化理论 不同性质的感觉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的2 模式理论 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注意:在不同的感

5、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这两种编码。色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特殊成分敏感。三色说认为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的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评 它不能解释红绿色盲 对立过程理论黑林的四色说是其前身,视网膜存在三对视素,它们分别是黄蓝质,红绿质,黑白质。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和异化作用)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的更高水平,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信息加工表现为对抗过程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1886 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内耳膜的基底膜

6、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评 它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 1000 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人耳能接受超过 1000HZ 的声音不符合的。共鸣理论/位置理论 赫尔姆霍茨。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的频率产生共鸣评 这种理论的主要根据是基底膜的横纤维具有不同的长短,因而对不同频率的声音发生共鸣。但这种根据并不充分。人耳能接受的频率范围为 20Hz20000Hz,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比为 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之比仅为 10:1。可见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并不对应行波/新位置理论 冯.贝克西 声波传入耳将引起整个

7、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评 它正确描述了 500HZ 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运动,但难以解释 500Hz 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运动神经齐射理论 20 世纪 40 年代末韦弗尔提出 当声音频率低于 400HZ 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和声音的原有频率是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做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5000 以下)第四章错觉理论 眼动理论 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了取样的错误,因而产生

8、各种知觉错误评 快速呈现刺激使眼动无法产生,但错觉同样发生传出准备性假说 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的不适当指令而造成的神经抑制作用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的中心发生变化评 这种理论在解释错觉时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的思想联系了起来,这是好的,但这种理论只强调网膜水平上感受器的相互作用,而忽略了错觉现象和神经中枢的融合机制的关系。深度加工理论或常误性理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产生的作用评 但有些事实不能用他来解释,没有犄角提供的深度线索,而错觉仍然产生了。可见形的标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并不是造成错觉的充分原因第五

9、章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1 过滤器/单通道/瓶颈理论 1958 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刺激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份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评 并不完善,例如,双耳分听试验中,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仍受到了加工2 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当信息通过过虑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评 1 与 2 (1)有相同的出发点,即主张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2)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对其充分加

10、工前3 后期选择理论/完善加工/反应选择/ 记忆选择理论 多伊奇提出,诺尔曼完善,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收到充分的分析,然而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评 1、 2 和 3 都假设注意的选择过程发生在信息加工的某个阶段上,这意味着信息加工系统是非常刻板的4 多阶段选择理论约翰斯顿 认为选择过程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这一理论有两个主要的假设:(1)在选择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越多, (2)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要求。评 看起来更有弹性,由于强调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所带来的难题二、注意

11、与认知资源分配1 认知资源理论 把注意看成是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被占用,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这种理论还假设,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的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是灵活的,可以受我们的控制,这样我们可以把认知资源分配到重要的刺激上。评 1、 2、 3、 4 都假设注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进入感觉的刺激必须经过它,才能得到后继的加工。 而认知资源理论则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注意是如何协调不同的认知任务或认知活动的。2 双加工理论 在注意认知资源理论的

12、基础上,谢夫林等人提出了双加工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加工有两类: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 自动化加工 不受认知资源控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进行的加工。在习得或形成后比较难改变。而 意识控制加工 受认知资源控制,需要注意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评 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现象。睡眠的功能1 功能恢复理论 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恢复休整评 这种解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减少睡眠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2 生态学理论 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梦1 认知的观点 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2 生理学的观点 霍布森 梦只是个体对脑的神经活动的直观体验3 精神分析观点 梦是

13、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最可靠的途径催眠解释 催眠: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其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催眠状态不同于睡眠状态)1 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 认为催眠并不神秘或奇怪,它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2 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 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在两种基本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催眠使这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分开第六章记忆的脑学说(功能模块理论 认为不同的记忆类型分别对应于大脑的不同部位,这些部位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1 整合论 美国拉胥里最早提出了记忆的非定位理论,

14、即整合论。他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上某个特殊部分的机能。他认为记忆的保持,不依赖于大脑皮层的精细结构定位,而是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 它得到细胞集合理论的支持。 )细胞集合理论:神经细胞间形成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神经通路系统,任何一个神经细胞都不能离开细胞群进行单独的活动。2 定位论 法国医生布罗卡提出了脑机能定位的思想,即认为脑的机能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也不例外3 记忆的 SPI 理论 Tulving 试图将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更综合的框架中,根据记忆演剧中以有的成果,SPI 理论假定,存在5 种主要的机译或机译系统:程

15、序记忆系统、知觉表征记忆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这五种记忆系统在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上都存在一定的顺序。它们在加工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这理论还假定:这些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没,提取是独立的评 SPI 理论系统总结了记忆研究的大量成果,并且提出了一种整合给记忆过程和记忆系统的方式,这对推进记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解释许多实验结果也有重要作用。但它还只是一个抽象的模型,它没有说明不同记忆系统的神经解剖和神经生理基础。遗忘的原因的学说1 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的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评 有实验证明,在短时记忆下,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2 干扰说 遗忘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收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 压抑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评 考虑到了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4 提取失败说 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提取有关系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第七章概念结构的理论1 层次网络结构模型 何林斯 认为具有类属关系的概念组成了一个概念的网络。在网络中,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水平越高 评 比较简洁地说明了概念间的关系,但它所概括概念间的关系类型较少,且不一定具有心理现实性2 特征表理 由波纳等人提出,他把概念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