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6401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教案 岳麓版选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6 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表现;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能力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利用网络广泛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说明王安石变法措施取得的效果,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

2、方面的具体措施。教学难点: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及王安石变法每一项措施所解决的问题;如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授课时间:2 课时导入新课: 回忆必修一第 3、4 课内容,思考:北宋初期时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从集中行政权、军权、财政权三方面考虑。 )为什么需要变法呢?(北宋中期出现社会危机)这是变法的背景也是其必要性。教学主体: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探究活动一:宋神宗为什么要进行改革?自北宋年间,官多而无能,不但兵多而不堪作战,亦浪费公帑,使无力御侮;朝廷每年更要送大量银绢给辽、夏以换取和平,这大大

3、增加财政困难。为了摆脱国库空虚、外患严重、2內忧日甚等贫弱的困境,促使北宋需要进行两次变法。一次是在仁宗时,范仲淹所主持的“庆历新政” ;另一次是在神宗时由王安石所执行的“熙宁变法”(亦称王安石变法)。北宋时的冗兵、冗官及冗费问题一直困扰朝廷,于神宗时,王安石为针对时弊,提出变法。政治积弱宋代虽推行中央集权,以免大臣专权,但中央集权政策出现流弊,令政府机关重床叠架,事权分散,行政效率下降,使政治积弱。 经济积贫宋代集权政策令宋代冗官冗吏极多,虚耗大量国帑叠,而恩荫、赏赐、祭祀等花费又极大,加上输往辽、夏之岁币又甚巨,造成国库空虚,国家积贫积弱。 军事积弱由于宋代推行重文轻武政策,以致文人理军事

4、,士兵素质低下,其战斗力弱,难以抗敌;而且又无退役制度,令冗兵充斥,对外战斗屡遭败绩。由此可见,北宋面对内忧外患的劣境,神宗不得不推行改革,所以神宗在位时实行王安石变法。探究活动二: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起用的标志是什么?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 ,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1068 年,宋神宗即位。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决定起

5、用王安石。王安石向他谈了变法的设想。宋神宗很赞赏他的主张,坚定了变法的决心。1069 年,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原因有:社会矛盾仍然尖锐;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言事书 (万言书 )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二)庆历年间范仲淹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赖的几乎没有;(三)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四)当今不能泛泛而学,需要

6、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五)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六)当前朝政的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3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探究活动三:王安石变法都有哪些主要内容呢?你能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把这些内容中每一项的目的、具体措施、作用用最概括的语言列出来并准确地表述出来吗?(一) “富国之法”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主要是讲王安石变法在经济上的具体措施,即为了改变积贫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制定和推行的一系列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

7、关系,发展生产的政策、措施。包含三个层面:采取此法的目的、主要措施、作用。青苗法。宋仁宗时,陕西百姓缺少粮、钱,转运使李参让他们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官称青苗钱。王安石、吕惠卿等据此经验,制定青苗法。它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在于使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兼并势力的高利贷盘剥,并使官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募役法。又称免役法。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

8、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八月司农寺制定方田均税条约颁行。此法分“方田”与“均税”两个部分。 “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按肥瘠定为五等,登记在帐籍中。“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凡有诡名挟田,隐漏田税者,都要改正。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 农田水利法。熙宁二年十一月

9、颁布农田水利法,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建立堤坊,修筑圩埠,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如果工程浩大,受利农户财力不足,可向官府借贷“青苗钱” ,按借青苗钱的办法分两次或三次纳官,同时对修水利有成绩的官吏,按功绩大小给予升官奖励。凡能提出有益于水利建设的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均按功利大小酬奖。此法是王安石主张“治水土”以发展农业,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措施。市易法。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4依照“徙贵就贱,用

10、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采取这项措施的目的、具体内容、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这些措施教材已作了详细、明确的介绍。教师不必补充新材料,可按教材介绍的六项具体内容讲解,也可绘制表格,帮助学生整理知识。(二) “强兵之法”保甲法。熙宁三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 。其主要内容是乡村住户,不论主客户,每十家(后

11、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以住户中最有财力和才能的人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保长,同保人户互相监察。农闲时集中训练武艺,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范和镇压农民的反抗,以及节省军费。 将兵法。作为强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合并军营。另一方面实行将兵法。自熙宁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 100 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 1 人,选派有武艺又有战斗经验的军官担任,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凡实行将兵法的地方,州县不得干预军政。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保马法。规定百姓可自愿申

12、请养马,每户一匹,富户两匹,由政府拨给官马或给钱自购。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马病死则要赔偿。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从此,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学法指导:利用教材提供的变法时期的武将、神弓、花枪等图片、资料,进一步理解说明变法措施在军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上的成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思之窗】 ,分析史料说明问题(三) “取士之法”王安石在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主要是为变法造舆论。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这三个具体措施。熙宁四年(1071 年),颁布改革科举制度,废除以空洞的华而不

13、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5恢复以春秋 ,三传明经取士。即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采取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这就把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同年秋,实行分上、中、下三班不同程度进行教学的太学三舍法制度,不能不看到,九百年前我国已有了从实际出发的科举、学校制度。学法指导:建议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以请学生阅读教材,加以分析理解,并思考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对隋唐科举制与北宋改革科举制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对古代科举制产生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系统总结,以掌握所学知识。王安石十分重视对中下级官员的提拔和任用,使

14、许多低级官员和下层士大夫得到了发挥才干的机会。这一点极富有现实意义,可引导学生阐发议论。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新法的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国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了农田,人民得到了好处,国家增加了收入。但是,新生事物总是会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抵制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一条规律。新法的内容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限制了他们对农民的剥削,打击了他们的积极特权。王安石变法,朝廷中支持的人和反对的人各自结成集团,互相排斥,引起了长期的权力斗争,朝政日益腐败。四、评价首先,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富

15、国强兵” 。虽然新法推行的时间不长,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经济、军事等方面)在变法的六、七年内,京师及各路兴修水利共一万余处,灌溉了农田,人民得到了好处,国家增加了收入。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等有利于大地主、高利贷者和富商大贾,给贫苦百姓带来一定好处,同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保甲法、将兵法等军事措施,不仅节省了军费开支,而且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但是,革新是很不容易的,先要有人敢于创新。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新法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加上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造成了损害百姓的现象,变法最终失败。课堂小结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了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让我们更清楚地

16、知道王安石为何要变法。我们都知道这次变法其实有好,也有坏的。经济方面令税收增加,军事方面精兵简政;兴修水利,有助于人民耕作和抑制豪强。但是,由于新法推行过急,用人6不当又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等原因,导致变法失败,如果王安石变法的时候,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话,变法就可以顺利进行下去了。【拓展延伸】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