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60801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猜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陶红梅 江苏省海门市实验小学 数学猜想即以已知的知识、条件为依据, 对未知的知识进行一种类似于真实判定的过程, 在思维能力、个性品质培养中作用重大。牛顿有言:缺乏大胆猜想, 则伟大发现难以实现。爱因斯坦的大多数发明、理论的产生也均基于猜想。在小学生对数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猜想实际上是一种有效性学习的准备, 包含着新学习开始、知识实践、学习动机、情感等方面的准备。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可积极对猜想这一手段进行应用, 使整个学习过程都有学生参与,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获取过程中。一、结合实例, 猜想引发探索小学数学中的大多数知识都与小学生实际生活有极强的联系性, 这就

2、需要教师积极将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到课堂上。对小学数学猜想活动进行组织时, 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 不仅可将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猜想核心联系在一起, 而且能够对小学生的生活认知思维进行激发, 使小学生提升猜想、探索的兴趣, 进而使猜想活动高效开展。比如, 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教学中, 为了让小学生对这两种图形的特点有深入的认识, 教师可组织活动“寻找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 要求小学生放学后寻找家里的长方形与正方形, 找到以后进行研究, 猜想一下这两种图形有没有相同点。通过学生熟悉的实物展开猜想, 不仅可让学生提升猜想兴趣、积极性, 而且能够使猜想活动顺利进行, 使猜想效果提升。二、深挖教材,

3、构建猜想基础猜想能够对小学生缜密的数学思维进行培养, 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而在组织猜想活动时, 需基于教材内容, 小学生数学教材上有较多的理论知识, 对于这些理论知识, 若一味要求学生进行记忆, 则学生难以将这些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在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因此, 在组织猜想活动时, 教师需注重教材内容的挖掘, 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有猜想价值的内容, 构建猜想基础, 使小学生的猜想结论更为合理。例如, 在“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中, 教师可先对教材上的因数、倍数的定义进行讲解, 使学生明确:假如 A 可以被 B 整除, 则 A 为 B 的倍数, B 为 A 的因数。基于此, 引导学生进行猜

4、想: (1) 依据以上定义, 若 AB=C, 请猜想 A、B 是否为 C 的因数? (2) 1 这个数字是所有数的因数, 这一结论是否正确? (3) 2 有哪些倍数?这些猜想问题都有一定差异, 在已经对因数、倍数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掌握的前提下展开猜想, 学生可应用已知的知识进行猜想, 使猜想结果更为准确、合理。三、创造情境, 鼓励学生猜想在各科教学中, 情景的创造不断被强调, 小学数学的猜想教学中也不例外。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前, 教师需对相应的情景进行创设, 使小学生融入猜想的情景中, 在提升学生猜想积极性的同时, 使学生提升思维的活跃度, 从而使预期的猜想教学效果可以实现。在对猜想的情景进行创

5、设时, 教师需先对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等进行了解, 创设与学生心理需求、知识结构更为符合的猜想情景, 从而实现小学生猜想欲望的激发。例如, 在“圆的周长”的教学中, 教师可要求学生提前将尺子、圆规、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或其他圆形物体等材料准备好。创设情景:假如你是一个木匠, 打造出了一张圆形的桌子, 为使桌子更为美观、牢固, 桌子外圈需用铁皮进行装饰, 你能算出铁皮的长度吗?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此时, 部分学生会猜想:我们可以先用绳子围绕桌子一圈, 再拉直绳子, 将绳子长度测量出, 即为所需铁皮长度。另有学生猜想:可以把这个圆桌分成几个部分, 再计算。对于学生的这些猜想, 教师需先予以肯定与鼓励

6、, 随后再对学生的猜想观点进行总结, 展开讲解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 对于圆周长计算公式的得出过程, 学生均有参与, 经过了猜想与总结的过程, 不仅可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 而且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从而对接下来的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四、自主探索, 延伸猜想空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自主学习、探索能力的培养一直被强调。猜想是一个动脑的过程, 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动性中有较大意义, 猜想的目的是对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决。在组织猜想活动时, 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活动的创设, 使小学生主动参与猜想和探索, 促进猜想空间的延伸, 实现小学生自主猜想与探索能力的有效培养。比如, 在“梯形的面积”的教学中, 可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梯形的面积与其他图形有关吗?然后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用课前准备好的梯形进行割补、拼接等操作。部分同学会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在一起, 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同学会剪开一个梯形, 再拼接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此过程中, 学生自主动手进行探究, 不断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检验, 猜想空间更大, 可对学生的猜想能力进行有效培养。总之, 对小学生实施数学教学时, 应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猜想能力进行培养, 使学生敢猜想、善猜想, 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比促进积累型、创造性数学教学的实现, 从而使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