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59804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案例分析一、主题与背景响应我校“问题教学法”推进活动,选择这部分内容作为一节研讨课,也是使用新教材以来第一次上这部分内容,想通过“问题教学法”,与以往教学方法做比较。“问题教学法”课堂环节可概括为“三问、三议、一测”,“三问”即问教材、问学生、问教师,亦可指:小组提出问题、全班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三议”指:小组内讨论、组间讨论、师生间讨论。“一测”指课堂检测。“问题教学法”课堂构成为 1、问题情境创设;2、(小组内)预习、质疑、讨论;3、(就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在全班范围)质疑、讨论;4、(教师)提出问题、全班讨论;5、课堂检测。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 第

2、 3 章第 1 节,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本节课主要完成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 3 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 1、2 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3、” 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的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3、重难点分析(1)重点及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4、、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2)难点及分析: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解决这个教学难点。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4、教法分析通过创设情景,培

5、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生生交流、师生评价,获取知识。“创设情境现象 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法,完成目标。5、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有“向光性”生活体验、一定实验设计能力,初步了解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学习能力:感性思维能力强、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学习能力参次不齐、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影响。针对策略:创设情境引领探究或自主阅读,把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训练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生生间、师生间交流评价提升学习能力,通过科学发现过程揭示向光性原因,学会活学活用,独立解决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6、考虑到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讨论时间,因此设计了学案,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本节内容。二、教学过程及分析1、【情境激趣】图片:(课件展示图片)“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引出植物的向光性。(效果及分析:以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一方面可以很快直接切入本节课主题,另一方也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很快将思想集中到课堂中来。从学生的反应及课后其他老师的评价来看,导入的效果不错)2、【预习检查】通过简单的填空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统揽教材内容,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 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的现象叫做 。 2、达尔文实验:胚芽鞘在单侧光下将如何生长?去掉尖端的胚

7、芽鞘在单侧光下尖端带有锡帽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尖端下面伸长区带有锡帽的胚芽鞘在单侧光下以上各实验现象如何?结论: 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部,造成 比 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3、詹森实验:琼脂块 结论: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 传递给下部。 4、拜尔的实验: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 造成的。 5、温特实验: 结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 ,并将其命名为 。 6、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效果及分析:预习检查只是单纯考察了课本中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几个实验现象及结论,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预想学生对实验现象应该在预习过后会有深刻印象,但课堂中学生在这

8、一环节表现不是很好,一方面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生课前未认真预习,另一方面,学生可能在预习中仍存在问题,对课本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并不能很好理解,不能很好分析实验。)3、【小组讨论,提出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整理在“问题征集卡”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各组学生写在“问题征集卡”的问题,加以整理,并展示在白板上供全班同学分析讨论。这样做的目的:一可以避免重复提问,二可将各组问题按教学内容顺序呈现,避免学生直接提问,方便后续教学,三可筛选掉一些偏离教学内容的问题,可在课后进一步探讨。学生提问如下:琼脂及其作用;植物向光弯曲的原因;向光面为什么比背光

9、面生长慢?为什么有的实验有光照,有的没有?如果光照垂直向下会有什么现象?如何解释温特的实验?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哪里?(效果及分析:在小组讨论提问环节,学生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提出不错的问题,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解决部分问题。通过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比单纯通过教师讲授印象更深,理解更好。这种学习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优等生可帮助学困生,可使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各组继续讨论解决教师呈现给全班的各小组问题,组间合作、互相解决问题。(效果及分析

10、: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解决部分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明通过这种主动探究的学习,学生更能参与其中,更能积极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单纯教师讲授效果要好。)5、【全班解决问题,教师提问】请学生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穿插教师提问。教师补充提问如下: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可以吗? 思考:温特的第一组实验是否就够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呢? 温特的实验设置对照组的意图是什么?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什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通过动画及图示的方式,解释植物出现向光性的原因,将抽象内容

11、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效果及分析:学生对自己可以解决的问题能较好回答,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提示及思考讨论也都得到了解决,经过问题的一一解决,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清晰的脉络层次,也补充优化了课堂,深化了重难点。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总结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设计的两个原则。(效果及分析: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就已经学习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加上本节课学习的几个探究实验,学生能很快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另外在平时的教学中就会不时强调实验设计原则,因此学生也能说出实验所体现的基本原则。)6、【总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生长素发生作用,弯曲的部位是( )植

12、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光照( ),内因是生长素( )(效果及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本节课重难点,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以上填空,说明本节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7、【课堂检测】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盒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可从窗口射入。将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 15 min 匀速转一周,则一星期后幼苗的生长情况如下图所示(效果及分析:通过这道检测题,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课堂小结】总结、归纳本节内容三、教学反思这节课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诸多不足,具体在上文中已分别进行了分析。 “问题教学法”有其优势,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学是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 “问题教学法”就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如果能用对用好,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我们现在仍在摸索阶段,在运用与实践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仍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