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5213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的思考 徐雅雯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摘 要: 伴随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化, 对青年志愿者活动提出更多的要求。特别对于大学生群体, 更要求通过志愿者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然而从当前大学生支援活动开展现状看, 取得的成绩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在于缺少配套的激励机制, 影响志愿服务积极性。本次研究将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做简单介绍, 分析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具体改善建议。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 激励机制; 改善; 青年志愿活动是我国近年来关注的主要内容, 无论从理论研究或实践探索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大

2、多大学生志愿活动开展中, 仍带有明显的形式化色彩, 出现志愿者“流失率”逐渐增高情况, 而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激励机制的构建工作。因此, 本文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机制的构建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概述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 不同学科领域对其概念有不同的阐述。如社会学学科视角下, 认为志愿服务外在表现形式以公益活动为主, 在社会不公正问题减少下, 使社会公平度增加。由伦理学视角出发, 志愿者服务沿袭传统思想文化观念, 如墨家“兼爱非攻”、儒家“仁爱”等, 强调思想源头为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动机。而国外许多研究中也提及, 思想源头是志愿者服务的动机, 如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

3、 认为“同情心”为志愿服务源头, 由此分析, 伦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质使人类仁爱之心的彰显, 为最少受惠者提供一种补偿。另外,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 强调志愿服务开展的目的在于志愿精神的培育与育人价值的提高, 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主要教育形式。无论哪种学科视角, 均可将志愿服务的内涵界定在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 主动将自身的技能、时间投入到为他人、社会服务中。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1. 激励目标与原则模糊近年来,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日渐增多, 从具体的服务形式表现看, 主要表现在高校内部组织志愿活动、特定服务对象志愿服务、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NGO 组织的活动等。

4、尽管在志愿活动形式上较为丰富, 但实际开展中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问题主要表现在激励目标与原则较为模糊。如在激励目标上, 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并未考虑志愿者的实际需求, 完全以物质激励作为志愿活动的目的, 其可能使志愿者产生一定的误解, 如部分志愿者错误的认为通过参与志愿活动, 可获取较多社会优待、评优, 沦陷于“功利性”引诱中, 与志愿服务精神完全背离。而从激励原则看, 问题表现为未能按需激励, 且未做到全程激励, 同时有物质、精神激励相割离情况。这种目标与原则模糊问题的存在, 致使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受到严重制约。2. 激励方法滞后目前,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落实中, 所选用的激励方法极为滞

5、后, 这种滞后性主要表现在:第一, 激励方法单一。如颁发证书、口头表扬等仍为激励的主要形式, 激励方法并未考虑到志愿者需求, 机械化特征明显。第二, 激励渠道较为狭窄。所谓激励渠道, 主要指志愿服务信息发布的渠道, 以高校为例, 在动员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中, 更倾向于学校政策传达、动员等形式, 学生完全处于被告知状态, 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许多如网络、新闻媒体等尚未成为志愿服务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第三, 自我激励缺失。现有的激励机制中, 并未引导学生认识到志愿精神可被内化为自身品行, 甚至部分学生会以“没有时间、需要时间看书”等搪塞志愿服务活动。此外, 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也有明显的服务形式化倾向

6、, 多由党团领导组织推进开展, 这便导致志愿服务活动完全停留在应付上级任务层面, 与志愿服务本质脱离。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构建的相关建议1. 明确激励的目标与原则针对当前激励机制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应考虑在激励目标与原则上明确。具体构建激励机制中, 其目标主要包括: (1) 强化学生积极性, 依托于激励机制使学生志愿服务参与意识提高; (2) 降低志愿者流失率, 利用激励机制使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3) 扩大参与面, 通过激励机制的落实, 将学生志愿服务群众基础扩大。而在激励原则方面, 可引入全程激励、按需激励以及物质与精神激励结合原则。如在全程激励原则方面, 强调将任务激励、目

7、标激励、责任感教育等贯穿于志愿服务活动始终。再如按需激励原则, 主要指根据制原则不同需求, 在招募时了解学生意愿, 在相应的岗位上安排, 以此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2. 激励方法的创新激励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在激励方法创新中, 主要考虑从多方面激励方法着手, 包括自我激励、组织激励、政府激励、社会激励等。如在高校激励方面, 可考虑进行特色志愿服务表彰的设立, 如每年或每学期做一次表彰, 宣传志愿精神。同时, 应在支援服务信息获取渠道上拓宽, 要求高校强化与社会组织、企业以及政府间的沟通, 共享资源, 选择适合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再如社会激励层面, 如在“中国青年志愿者”品牌上加大推广力度, 既能将学生志愿者形象提升, 同时能够强化志愿服务文化。激励机制的构建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构建激励机制中, 应正确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内涵, 立足于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完善策略, 如在激励目标与原则上明确, 不断创新激励方法, 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韩爽, 刘芃.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 (09) :266. 2张聪.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时代价值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20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