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3414975 上传时间:2017-08-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字的文学的文化的李先虎(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字的 文学的 文化的-由说“屏”谈说明文教学说明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软肋。究其原因,除了教师对说明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之外(不少教师把说明文教学看作语文教学中的“鸡肋”)。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说明文内容多枯燥乏味,勾不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说明文就文学性而言,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稍逊其他体裁;第三,说明文在情感方面,因其理性色彩偏重,所以很难让学生产生共鸣;第四,说明文的语言不像诗歌、散文那样富有表现力,它以平实、严密、准确见长,即使是颇有点文学色彩的说明文,其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一篇说明文中并不占主要方面。那么,如何扭转中学说明文教学这种被动、尴尬的局面呢

2、?下面就以说“屏”为例谈谈说明文教学。一. 以语言为“抓手”,突出一个“美”字。已故的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不抓语言的语文教学是“半身不遂的教学”,说明文更是如此。说明文的语言之美,往往被其科学性与实用性所掩盖,被其他文体的文学之美所淹没,所以,在教学中领会说明文语言之美,往往成为薄弱的环节。根据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生动、通俗、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说明文语言粗略归纳出九个美学特征:和洽之美、形象之美、通俗之美、典雅之美、明晰之美、简洁之美、智性之美、情趣之美、含蓄之美。用这种美学思想指导教学,与学生一起细细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欲。说明文往往要说明人们不易

3、亲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这就要求将陌生的对象亲近化、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在教说“屏”这篇文章,为让学生领略本课语言的“美”字,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学习一篇课文首先要了解一篇文章的美词佳句,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你认为最美的词或者句子推荐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要推荐这个词或者句子?生 4:我认为“因地制宜和伧俗”两个词用得比较好。“因地制宜”的意思是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伧俗是粗俗、鄙浅的意思。师:值得我们去学习、积累!这是就屏风的安置而言的,屏风的安放不是随随便便的,是一门学问,很有眼光。(智性之美)生 5:我认为“艺术点缀”这个词比较好,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艺术氛围。

4、师:你认为是“艺术的点缀”,“点缀”这个词用得挺贴切的,谢谢!(明晰之美)生 6:我认为第一段中的“销魂”这个词用得好,因为它表现出了作者在诗的情境中的感受。师:连魂都离开了,我们的躯体,我们的身体,那个事物是很动人的了!(形象之美)生 7:我认为“微妙”和第五段中的“休憩”用得挺好!师:休憩,其实和休息是一样的意思,但说起来很好听,很雅致。它是书面的语汇。(典雅之美)生 8:我认为第三段中的“缓冲”这个词好,既给人一种具体可感的印象,又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曲折之美。师:这位同学能从审美的感受方面解释词语,很有见地。缓冲,把速度放慢一点。(和洽之美)生 9:我认为第一段中“似隔非隔”用得比较好,

5、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师:很微妙的写出了“屏”的作用。(含蓄之美)生 10:我认为第一段中的“神秘”用得比较好,但我一时还不知道好在哪里?(同学大笑)师:因为太“神秘”的缘故,所以你解释不清楚,就成了“神秘”。哪位同学再来解释一下“神秘”?生 11:“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给人的感觉不是一览无余的直白,而是一种含蓄的、让人浮想联翩的感觉。下文有“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那种感觉只有靠想象,肯定是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师:小小的屏风,真是让人向往、心醉、神迷。(含蓄之美)生 12:刚才同学谈到“微妙”一词,我认为第一段倒数第三行的“微妙”一词用得好,“微妙”

6、就是深奥、玄妙,难以琢磨,“微”是“小”的意思,几乎看不到,摸不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妙”是“妙不可言”的意思。总之,是“妙不可言”的意思。比如说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事物的现象很微妙。这个词生活中常常用到。(同学鼓掌)师:好,解释精辟,“妙不可言”。有些词我们必须认真揣摩,才能品出味道来。我们要积累它,要学习它。(含蓄之美)生 13:我认为第一段中的“不禁地心生向往”用得比较好,因为写出了作者情不自禁的喜欢屏风的感受。师:自己再连起来:心生向往之情。(情趣之美)生 14:我认为第一段的最后一个词“齐声称道”比较好。师:“称道”是称赞的意思。(情趣之美)生 15:我认为“流动的空间”比较好

7、,运用比喻,将“屏”形象化,这样写出了屏的“巧”。师:说明文中经常用这种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说明的事物通俗易懂(通俗之美)生 16:我认为本文第一段中的“巧”字用得好,本文就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师:一线串珠(简洁之美)生 17:我认为第四段中的“得体”一词用得好,屏风的摆放必须遵循这个原则。桥之美的结尾说:“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苏州园林中说:“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 幅完美的图画。”我认为这也是“得体”。师:精辟之至,分析语言就应该“瞻前顾后”。简洁之美、智性之美。生 18:我觉得 “帷幕”一词用得好。点明屏风和帷幕的作用是一样的。师:

8、这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很会发现。本文值得我们欣赏的词语很多。还有一个很高雅的词:“韶光”。韶光什么意思呢?“春光”,“光”取得它的比喻意:青春年华。还有一个词“休憩”,也就是“休息”的意思,但是我们在口头上不说“休憩”,在书面上说“休憩”。还有一个很普通的的词“得体”,“得体”,恰当的意思,做什么事,说话、行为、举止要得体,要恰当,要恰如其分。这些书面的语汇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事实上,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说明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说“屏”作为小品文的代表,值得我们欣赏的语言很多很多。说明文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说明文教学的精髓。无论是说明对象的把握,还是事物特点分析;无论是说明顺序

9、的解说,还是说明方法的选择,都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品析与解读。二. 以文学为“底色”,突出一个“情”字许多人看来,说明文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是最“薄情寡义”的。他们认为: 说明文的特征主要是描述的客观性和说明的准确性,说明文的教学应抓住其文体的基本特征,只要抓住 10 个字(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便可了得。但是,从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看,说明文的文学性也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必须承认说明文的文学性。 在中学课本中许多说明文不能把他们简单地划分为非文学体裁地范畴。特别是许多文学笔调极强、人文色彩极浓的说明文。我们不妨把这类文章重新定位,把他们定位为小品文或者文化散文也未尝不可。如果

10、是这样,对说明文的文学性探讨将有大文章可做。在进行说“屏”教学时,笔者尽可能地挖掘本课的文学性。从课堂的导入,到问题的设计,到文本的解读,到教师的点拨,到拓展延伸,始终突出一个“情”字,尽可能地在本课的文学性上进行挖掘。这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前面我们学习了苏州园林,提起园林,大家自然忘不掉一位老人。他就是- “叶圣陶”(学生齐声回答)。“他不是叶圣陶”(学生笑了,接着一脸地狐疑)-人们常把这位老人当做上个世纪中国园林的代名词。他太爱园林了,这位老先生说:“我常常想起曹操的一句话,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对我来说,则是何以解忧,唯有园林了。”其情怀如何,可见一斑。有诗为证:“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住

11、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他沧桑一生,屡遭迫害,倍经磨难,满怀的真知灼见,却悉数蒙尘,无人领会,而他还一直在说,说园、说桥、说屏、说巷、说帘、说影、说茶、说秋思,一辈子都不肯放下对山水泉石的执着,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旁人岂能尽知!就这样他一直说着,中国人不听,老外听得入了迷。翘起大拇指“好极了,棒极了,真实 ok 顶呱呱!”这回该知道他是谁了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陈从周和他的说“屏”。这样的开头不光激起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唤起他们的阅读期待,更重要地是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学氛围。在问题的设计上,力求突出 “诗情”,说出“画意”。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说“屏”这篇课文

12、,表达出作者对屏喜爱之情的句子有哪些?生 1:作者把“屏”看做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生 2:作者深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生 3:作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见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渐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我们的先人擅长把屏风的功用和美感结合起来,通过屏风这件物品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的。本文是一篇文学性极强的小品文。这种文学性尤其是表现在哪里?小组合作探究仔细体会引用古诗的作用。这是给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生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

13、萤”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生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生 3:“抱膝看屏山”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生 4:多处引用古诗

14、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师:刚才同学们,不光从课文中找出诗句,还知道了出处,并且知道诗词表达的情感。这是一种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很好。通过学习,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诗词名句,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一开头句营造了一种充满诗意的气氛,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也表达了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第二处“锦屏人忒看这韶光贱”,引出屏的分类,妥帖自然。第三处,“抱膝看屏山”,曲终送雅,妙不可言,诗意盎然,韵味无穷。师:你还能从课外搜集一些描写“屏”的诗句吗?(拓展延伸)。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生 5:南朝闺怨篇“屏风有

15、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生 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生 7: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生 8: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生 9: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生 10:温庭筠更漏子:“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生 11:秦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拓展环节,学生情趣盎然,讨论热烈,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课堂上洋溢着浓郁的文学气息。三. 以文化为“标高”,悟出一个“理”字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大半是近似散文。说“屏”便可以定位为文化散文。小小的屏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

16、一个载体,一个符号。透过它可以洞察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透过它可以诠释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而屏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在古代家家都司空见惯的精美的器具,而今安在哉?作为一个研究中华文化的泰斗陈从周先生看到自己钟爱的“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有作何感想呢?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呢?生 1:他一定感到痛心。从第四段可以看出,“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说明屏在当今现实中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感而发的,自然引出下文作者的写作缘由和期待之情。师:作者的忧虑我想还不仅仅表现在这一点,还通过哪些内容进行了暗示?提示:作者引用的诗词在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 2:都是表达一种凄婉的,哀怨的,痛苦的,孤独的,感伤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