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14005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能够影响气候但无法控制气候今后十年会更热,其中 2009 年之后的年份中至少一半会创气温新高。这是英国科学家根据最新改进的计算机模型对地球气候进行的预测。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统计数据,过去十年是地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其中 1998 年平均气温超过地球长期平均气温近 06 摄氏度,创造历史纪录。但这一纪录可能不会保持太久。英国哈德利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道格史密斯等人 8 月 9 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未来十年中,虽然最初一两年全球变暖步伐会稍微放缓,但之后会加速,其中 2009 年以后的年份至少有一半会比 1998 年还要热。以前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走势所使用的各种模型,更多的

2、是考虑太阳辐射及温室气体等因素,通常忽略了厄尔尼诺现象、洋流波动、海洋热含量异常等,而这些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变动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短期变化,尤其是局域性变化。史密斯等人使用的新模型既考虑了气候系统的内部变动,也考虑了外部因素导致的各种变化。他们利用这一模型对过去几十年的气候进行了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气候进行数据对比。结果显示,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温。 我们在 2007 年 7 月 22 日指出,1988 年和 2007 年的旱、涝、震灾害,都是月亮惹的祸,国内外不同领域的科学家,提供了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证据。这些证据比“全球变暖”的一个时髦标签要科学的多。因为全球变暖是一

3、个长期趋势,它不能解释每一年气候的千变万化。2006 年重庆干旱用全球变暖来解释,2007 年重庆洪涝还用全球变暖来解释,难道科学就这么简单? 以前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十年全球气候走势所使用的各种模型,更多的是考虑太阳辐射及温室气体等因素,通常忽略了厄尔尼诺现象、洋流波动、海洋热含量异常等,而这些气候系统内部的自然变动现象会导致全球气候出现短期变化,尤其是局域性变化。史密斯等人使用的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全球气温,在于他们考虑了自然因素对全球气候短期变化的影响。潮汐对厄尔尼诺现象、洋流波动、海洋热含量异常等有重要的影响,史密斯等人使用的新模型为潮汐作用等自然因素影响全球气候短地变化提供了证据。 我们

4、在 2007 年 6 月 18 日指出,综合分析表明,目前全球气候处于 10 万年冰期与间冰期变化周期中的暖期末期、10001500 年小冰期与小气候最适期变化周期中的暖期初期(1519 世纪小冰期刚过去 100年)和 60 年气候变化周期中的暖期高峰。变暖的强劲趋势还能维持 10 年,在经过公元 2020 年小变冷高峰之后,公元 2060 年全球气候可能在大的暖期背景下又迅速变暖。尽管对变暖的原因还存在争议,对波动变化还存在怀疑,但预计的变化并没有超出历史自然波动的水平。汪品先院士指出,大约在 1 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时,格陵兰上空的气温在近 50 年内上升 7oC,而且这类快速变化还

5、反复发生。历史纪录表明,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控制,人类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进程,人类必须在气候剧烈波动时期做好预防气候变暖和变冷的两种准备。 根据林振山等人的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2007-2018 年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暖事件)的年份有2008-2009 年、2011 年、2015 年、2018 年;可能发生强拉尼娜(冷事件)的年份有 2013-2014 年、2016-2017 年。可见此期间全球以暖事件为主。 美国华盛顿大学应用数学系的 Charles Camp 和 Ka Kit Tung 表示:为了精确评价人类排放源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科学家们首先必须能够量化阳光辐射的自然变

6、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Camp 和 Tung 表示:由于科学界对于阳光输出是否存在一个长期趋势一直有争议,所以科学家们利用卫星对 11 年循环内的周期变更进行了测量。为了评估摆动力如何影响地球气候,Camp 和 Tung 对比了阳光最强年和阳光最弱年的地球表面温度的测量值。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阳光活动高的时期比阳光活动低的时期温度高出 0.2,而且这个变暖趋势具有极地放大的效果。研究人员还表示:该项研究首次统计记录了阳光周期的一个全球一致的温度反应。该项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这为太阳辐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提供能够了准确的数值证据。 从能量的级别来看,地球每年吸收太阳能量的数

7、量为 10 的 24 次方焦耳,地表热流每年为 10 的 21 次方焦耳,潮汐能量每年为 10 的 19 次方焦耳,地震火山每年释放的能量为 10 的 17-18 次方焦耳,人类活动每年释放的热能为 10 的 20 次方焦耳。太阳能量比其他能源高 3 个数量级以上,是地球气候变化中无可替代的主要能源。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是目前科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气候数据已足够证实,人类作用对气候的影响具有全球性,而且这种影响仍在不断加剧。德国海德堡环境物理研究所科学家巴勃罗?威尔德斯提出一种新方法利用时间非线性分析法证实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相关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学评论杂志上

8、。科学家此前在大气和海洋循环模型框架内利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所得的结果是对这种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观点的最有力支持。然而,虽然该计算方法能很好地描述各种不同的远古气候状况,却不能描述 20 世纪的气候变化。有科学家因此对上述计算方法提出异议,因为人类至今还没有对气候变化有完整的认识,这样的模拟结果不能认为绝对可信。虽然可能性很小,但不排除在模型中没有考虑到的、存在于大气、海洋、生物圈和宇宙之间的某种因素,这种因素完全可以改变理论模拟的结果。 我们在 2006 年 8 月 30 日指出,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破坏了地壳的重力均衡,引起加载的海洋地壳均衡下沉(如同轮船加载,吃水线加深一样),由此而发生

9、的深海强震和海啸又迫使深海冷水上翻到海洋表面,引发全球变冷。同样,全球变暖导致云层厚度增加,阻挡太阳辐射进入地表,又导致全球变冷(大量降水可以形成酸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带入大海和大陆,减弱温室效应);飓风产生于海洋表面高温,最终导致深海冷水上翻,海洋表面降温。这都是大自然的自组织和自调节作用。没有考虑云层厚度、潮汐强弱、深海强震的多寡等对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因子的数学气候模拟,其可靠性应当受到质疑。 我们也注意到了水蒸气在温室效应和云层光反射效应中的双重身份,认为关键的问题是其浓度的变化,从而导致温室效应的可逆变化:这是全球气候冷暖波动的自然原因,人不能控制水蒸气的大气浓度。两极以及高纬度的夜

10、光云也在温室效应高潮期导致高纬度地区气候变冷。我们认为,这是目前气候模型的最大漏洞。大气中更多的水蒸气意味着更多阳光被反射;全球更多的降雨意味着更多二氧化碳被化为酸雨回归大陆和大海。人类可以控制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但人类不能控制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温暖的大气中蕴涵更多水蒸气是全球变暖到全球变冷的转折点,人类活动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巴勃罗威尔德斯使用了自己不久前研制的时间非线性分析法论证人类对气候的影响。起初,他使用了近 150 年来的全球气温数据和两个影响温度变化的自然因素:太阳活动和火山喷发,并利用神经元网络算法处理这些数据。然后,巴勃罗?威尔德斯扩展了神经元网络算法,在自然模型中加入了

11、随时间缓慢变化的外部作用,最后获得了外部作用曲线。巴勃罗?威尔德斯最终获得的结果是:100 年前的外界作用几乎是零,而到了 20 世纪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强,特别是近 40 年的影响更大;这一结果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非常吻合,首先是与温室气体的排放对气候的影响很吻合。从巴勃罗?威尔德斯的结论可以得出两个观点:第一,利用一种即使非常复杂的自然现象,也不可能描述气温曲线,必须加入外界的作用;第二,这种外界作用与人类工业发展的速度相吻合,也就是说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确存在。巴勃罗?威尔德斯认为,这个结果不是理论计算模型的假象,而是从数据中得出的必然结果。为此,他使用了各种数据处理方法和不同的算法进行验证。

12、结果发现,在所有的情况中,不断增长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存在的。有关专家指出,该理论方法不仅独立证实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还能够使人们对气候的变化有进一步认。 巴勃罗?威尔德斯的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首先,他并不能保证没有遗漏任何一种自然因素,例如潮汐作用。其次,外界作用与人类工业发展的速度相吻合,并未排除外界作用是其他因素造成的。目前增温的不仅仅是地球,火星也在急剧增暖。2007 年 4 月 5 日出刊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称,火星也有全球变暖的现象,且速度快地球四倍。这显然与人类活动无关。 人类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人为增加,热带雨林的人为砍伐,土地

13、沙漠化的人为加剧,大气和海洋的人为污染等等。但是,人类不能控制气候,至少到目前为止,旱涝灾害、飓风灾害、沙漠化灾害、海啸灾害等等,人类无法抗拒。制止全球变暖,控制海平面上升,人类还找不到一种可行的方法。 美国加里佛尼亚大学地质系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分析了保存在南极冰川中的气泡后发现,大约在 3 亿年前的古生代晚期,是地球上冰川气候正在向温室气候的过度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 250ppm(ppm 表示每百万个空气分子中二氧化碳分子的数量)逐渐增加到 1000ppm,再到 3000ppm,几乎增加了 11 倍,同时,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地球植

14、物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抗旱特性。通过对该图的分析发现,在古生代晚期时代的千百万年里,就曾发生过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性温室效应,而且这一现象不仅仅在人类出现之前发生过,甚至在哺乳动物之前就曾发生。研究人员还指出,今天,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为 360ppm,是近 50 万年里最高的时期。今后,如果人类将地球上所有的矿物资源耗尽,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增加到 3 亿年前古生代晚期时 2000ppm 的水平。 由以上数字可见,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仍然低于自然界本身的调控能力,人类不能改变自然规律。 Pirazzoli(1987)认为,如果从潮位资料中扣除地壳运动的影响,那么 1950 年以来北大西洋的平

15、均海面几乎是稳定的,而且从上世纪末以来的上升量也仅仅是几厘米(小于 6 厘米)。他用一个图示显示了二氧化碳浓度变化、气温变化、海面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的非同步性。按 Pirazzoli 的说法,最近几十年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所谓“温室效应”气体的增加与海面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性。从 18000 年前到公元 1850 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 200ppm 增加到 265ppm,到 1950 年又增加到 310ppm,到 1985 年又增加到 345ppm;全球温度变化,从 18000 年前到公元 1850 年,全球温度增加 5-8 度,到 1950 年又增加 0.5-1度,到 1985 年没有增

16、加;全球海平面变化从 18000 年前到公元 1850 年增加 100 米,到 1950 年又增加0.1 米,到 1985 年没有增加。 威尔森(H. Wilson)和汉森(J. Hansen)等应用全球大量气象站观测资料,将 1880-1993 年逐年气温对 1951-1980 年的平均气温求矩平值。计算结果为,全球平均气温从 1880-1940 这 60 年中增加了0.5,1940-1965 年降低了 0.2,然后从 1965-1993 年又增加了 0.5。北半球的气温变化与全球形势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从 1880-1940 年平均气温增暖 0.7,此后 30 年降温 0.2,从 1970-1993 年又增暖 0.6。温室效应宣传者删掉了 30 年降温的历史事实。 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范围为 280-3000ppm。问题是,很少有人知道气候的历史。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最容易上当受骗,现在,气候危机的渲染掩盖了被战争屠杀民族的悲惨呼声,英国首相布莱尔转移世界舆论的技巧真够绝,大多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