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784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铁马冰河入画来记著名军旅画家范迪宽 李瑞洪 数千年以来, 人类文明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与和平的交响诗。战争与和平, 不但催生了世界文学长廊中伟大的小说, 也孕育了世界美术画廊中厚重宏大的经典作品。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苏联、美国等二战参与国, 都诞生了一批在战火硝烟中用手中的画笔纪录历史的战地画家, 创作出了无数充沛着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激情的传世之作。在中国也是如此。当一幅幅艺术作品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检验和裁定, 这些大气磅礴的史诗画卷, 渐渐成为美术史上无可争议的经典, 这时候重新回望和打量这一代艺术家的人生和艺术足迹, 我们将会铭记一个创造了一幅幅杰出和光辉画卷的艺术家的名字新中国第

2、一代军旅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范迪宽。(一) 在中国军旅画家中, 范迪宽是少有的亲身参与过中原地区大小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十万大军进山剿匪, 以及朝鲜战争等多场重大战役的一位画家。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 刚刚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范迪宽, 被部队送往西南人民艺术学院美术系 (现四川美术学院前身) 深造。青年画家沐浴着和平的阳光, 享受着久违了的艺术甘露, 开始了自己极为珍视的校园生活。正是在这段时期, 他受到俄罗斯及苏联现实主义美术创作的巨大影响, 特别是反映卫国战争的一批优秀作品, 在青年范迪宽的心头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也为他日后的艺术追求, 埋下了一颗颗金色的种子。不久

3、, 举世震惊的朝鲜战争爆发。他两次被派往战场, 成了一名背着画夹出生入死的战地画家。他所在的部队, 即是以战役闻名于世的十五军。他在抗美援朝期间创作的著名油画炸不断的电话线和黄昏的山谷, 以其现实主义手法, 捕捉和再现了朝鲜战争中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瞬间, 张扬了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战役, 早已作为一个惊心动魄、以少胜多的阵地战经典案例, 进入了世界战争史册。而这场战役的惨烈与悲壮, 在范迪宽的巨幅油画英雄阵地中, 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彰显。气势恢宏的全景式画面、史诗般的宏大叙事、生动而细致的细节表现、极其逼真的现实主义技法所有这一切, 使这幅作品成为反映抗美援朝中这场著名战役的经典之作。

4、有人曾经评价说, 范迪宽的油画英雄阵地从它诞生那天起, 就被刻上了“不朽”的标记。这幅作品早已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正因为亲身经历了血与火的锤炼, 见证了无数的壮烈牺牲和排山倒海般的前仆后继, 一位军旅画家胸中汹涌的万丈豪情, 才化作了笔底的壮阔波澜。“吞吐大荒, 挟天风海雨, 声情悲壮, 梦云惊断, 气势夺人的绝唱。”这是和范迪宽相识三十多年的老朋友、著名画家周韶华对范迪宽艺术人格和艺术气质的由衷赞叹:“英雄阵地这是范迪宽非常重要的作品, 我联想到我为他写的文章的标题就是血与火铸造的人格和风格, 应该说他是血与火铸造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 几十年范迪宽他这种人格力量, 他那种革命英雄主义

5、和爱国主义的精神, 在他的所有作品里都贯穿着这种精神!”范迪宽在朝鲜战场上留影(二)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和 80 年代, 范迪宽的艺术创作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这时候, 他的绘画呈现出一种天地与立、大河前横、风卷云舒、气吞万里的宏伟气象。1975 年, 他和夫人、著名画家李莉共同创作完成了巨幅油画大江滔滔毛泽东 1927 在武昌。这幅作品大胆地突破了那个年代里在表现领袖人物题材方面的单一而拘谨的创作模式。画面以毛泽东主席站在黄鹤楼下、长江之滨的一个背影作为主体, 借着滚滚东流的大江、沉重的锚链, 生动地渲染出了那个风雨如磐、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 展现了毛泽东心事浩茫、忧戚不已的复杂心

6、境。这幅作品, 因其新颖大气的艺术构思、成熟稳健的艺术表现力, 在当年的全国美展上好评如潮, 并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同样珍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范迪宽的巨幅油画刘邓大军南征, 以凝重的色调、崇高的主题、密集的细节、大气磅礴的构图, 再现了那些风云际会的峥嵘岁月和战争中的人物群像。油画山重水复也是范迪宽的重大军事题材杰作之一。在这幅作品里, 他再一次采取了全景式的结构方式和史诗般的气势, 用浓重的色彩再现了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的一场山高水远、勇往直前的远征, 也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终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深情畅想。生活在江城武汉的人, 也许会对范迪宽和著名油画家唐小禾合作的巨幅油画万里长江横渡所表现的场景

7、和事件更为熟知, 更觉亲切。这幅作品再现了毛泽东中流击水的历史场景, 参加了当时的全军美展后, 备受瞩目, 成为人们对于那个激情年代里“红色记忆”的一部分。这些纪录时代重大事件或重大主题的作品, 具有不可复制的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美学价值, 自然会在中国美术长廊中举足轻重。著名画家唐小禾先生, 谈起和范迪宽先生朝夕相处的那些创作岁月, 总是充满了兄弟般的眷念:“我有一段时间跟他在一起有非常亲密的合作, 就是画毛泽东畅游长江那张画, 跟他有非常多的接触, 我对他非常的敬佩, 他的为人那么正直, 看事情看得那么通透, 我觉得对我的教育很大, 我对他是非常的怀念, 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优良的品质, 在艺

8、术上也受到他很多的影响。对于他这样的传奇经历, 加上他艺术上的这些创作这么勤奋的作品, 我觉得他非常的了不起!”作为一名 15 岁就开始军旅生涯的艺术家, 范迪宽对军队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 军事题材自然成为艺术创作中最突出、最耀眼的部分。他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创作的著名版画作品祖国的儿子, 以英俊的解放军战士为主人公形象, 透过卫兵冷峻的神韵和坚毅的目光, 让我们感到了闪烁在士兵身上的那份守护国土的神圣感和军人的精神之美。这幅亮相于全军美展的黑白版画, 画面上扑面而来的中国军人威武的英姿、钢铁般无坚不摧的豪情, 让观者肃然起敬, 令同行交口称赞。(三) 在 1962 年的大半年时间里, 范迪

9、宽几乎跑遍西藏的山山水水, 创作了布达拉宫拉萨河谷林卡中尼边境巴桑等一大批以西藏高原风情和新西藏的建设者为题材的作品, 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初反映西藏风貌的优秀创作成果之一。美术界称他的这次西藏艺术之行的画作, 是刚刚三十出头的范迪宽艺术生涯中一次重要的里程碑。当年的解放军报连载了范迪宽的西藏速写组画在世界屋脊上, 这组带着露珠般鲜活的生活气息的作品, 一经面世即轰动全国、全军读者, 随即在全军美展上获得“优秀创作奖”, 影响深远。1963 年, 受时任美术编辑的著名画家鲁慕迅先生之邀, 范迪宽在武汉晚报上连载西藏写生记。一组组生动传神的西藏速写和一篇篇清新自然的配文, 首次图文并茂地给广大湖

10、北读者展现了一道奇特的西域风情, 令观者耳目一新。范迪宽的速写题材极为丰富, 军营训练、西域风情、都市生活等都广为涉猎, 他的速写线条飞扬、简约洒脱、生动传神, 寥寥数笔就能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人物的各种神韵, 那鲜活的场景, 那稍纵即逝的细节, 瞬间就能被他惟妙惟肖地跃然纸上, 彰显了范迪宽独特的艺术功力和不凡的艺术才情, 他的速写更是备受全国各大美术刊物和媒体专栏的青睐和追捧。熟悉范迪宽的人都知道, 任何时候他的身上都会带着速写本, 走到哪儿画到哪儿, 除了经常深入部队, 他还深入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武昌车辆厂等大型企业采风写生, 形象地反映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生产场景和工人生

11、活, 留下一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的速写珍品。著名画家唐小禾每当谈及便赞叹不已, 他说:“我特别喜欢他的速写, 画得非常生动, 很有才气, 我觉得这是他作品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范迪宽是军旅画家, 也是人民画家。在长江三峡, 置身于祖国建设的宏伟工程, 他创作了国画葛洲坝;到河南林县, 激动地目睹了人工天河艰苦卓绝的建设, 他创作了版画红旗渠。他是那么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 一身戎装并不能遮掩住他骨子里的浪漫与温情。创作于上个世纪 70 年代的中国画长江写意系列, 突破了中国山水、花鸟画的传统视野, 以他独特豪迈的艺术语言展开了一幅奇异的长江画卷, 抒发了这条母亲之河的浩荡博大和灵秀飞扬。

12、东湖初雪构图清新单纯, 精妙地发挥了水墨色彩的特点, 既富有冰洁玉清的意境, 又充满韵味十足的生活气息。透过这些作品, 我们似乎能聆听到一位内心世界异常丰富的大地之子与自然山川、江河大地的深情对话。也因为这些作品, 一位军旅画家的艺术才华和细腻的心灵世界得到全面而深刻的展现。(四)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著名军旅画家、中南地区军队美术的领军人, 半个世纪以来, 范迪宽不但创作了一系列杰出的大气磅礴的史诗般的作品, 同时, 他也不遗余力地培养了一批在中国画坛颇具实力的中青年军旅画家。他同样大气宽厚、谦逊亲和的人品和画风, 也直接影响着一大批后来的青年画家们。范迪宽在西藏为藏民写生曾有幸和范迪宽一同共事

13、的著名画家钟孺乾动情地回忆说, 穿过战争硝烟的范迪宽先生从不杀生, 见有人杀鱼都躲得远远地不忍看。他对世间万物所拥有的悲悯之心给钟孺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范迪宽的两个女儿范春歌、范春雨姐妹, 回忆起父亲和红旗渠农民的一件往事更是感慨万千。上个世纪 70 年代初, 家里接到一个来自河南林县红旗渠的包裹, 里面装着几斤核桃, 还有一封写给她们父亲的信。原来父亲范迪宽到红旗渠采风写生时, 给一位老民工拍了照片, 回汉后将照片冲洗扩放寄给了他。这张照片一直挂在老人的家里, 老人常对别人讲, 许多来拍照片的人走后都没有寄过照片, 惟有这位穿军装的画家给寄了。后来老人去世了, 墙上的照片因被雨水浸染, 无法

14、再挂, 老人的儿子希望能再洗一张。范迪宽很快就重新洗印了照片, 而且想到老人子女多, 特意多冲扩了几张。但面对核桃作了难, 军人不能拿老百姓的东西, 但退回去又怕伤他们的心, 于是范迪宽和夫人上街买了好几斤高级奶糖, 准备一并寄去。小姐妹俩看见一包山核桃竟要换这么大包高级奶糖走, 有点不情愿。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她俩, 农民卖了核桃本可以换点油盐钱的, 生活十分不易, 他们的孩子长很大可能都不知奶糖的滋味。父亲还讲, 在战争年代, 他见过太多推着小车冒着生命危险支援前线的农民, 因为军事知识少, 打仗时伤亡很大。他说对咱们中国老百姓好, 怎么做也不过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 每当看见父亲创作的版画

15、红旗渠, 就让姐妹俩想起这个故事。一代军旅画家为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 为了他的艺术理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今天, 当人们纷纷在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这座美术殿堂举办各种艺术展时, 也许, 许多年轻人并不会知道, 三十多年前的 1985 年, 刚刚落成的美术馆举办的第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展, 就是范迪宽的美术作品个人展。无论是表现硝烟弥漫的战争史篇, 抑或再现和平时期的美好生活, 无论是抒写新中国建设成就, 还是挥笔于祖国美丽河川, 艺术家范迪宽都以饱满的创作激情、非凡的绘画功力和细腻的艺术笔触, 真实地传递了对祖国的热爱, 对未来的憧憬和信念。如今, 虽然范迪宽离开我们已有多年, 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这些经典的作品中, 感受到他穿越岁月而直抵永恒的艺术之美与精神之光!范迪宽 英雄阵地 油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