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754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奠定伏羲历史地位的三重要素 祝中熹 甘肃省博物馆 摘 要: 伏羲做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是中华民族记忆上溯所能达到的始点, 在国人心目中, 自古至今这一理念无可动摇;伏羲的权威是“继天”的, 其开创性没有谁能取代。伏羲符号所占据的时代, 决定了伏羲开创性的历史地位。以天水为中心, 以陇山为依托, 汉水和渭水两支水系密布的汉渭文化圈是华夏文明的西源, 其巨大的历史影响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一直延续至今;伏羲文化是这个文化圈的精神内核, 伏羲名号是这个文化圈的地域标志。汉渭文化圈的兴旺发达, 辅成了伏羲的历史定位。伏羲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和华夏文明西部源流的象征, 在后世传承中演绎出多不胜举的文化遗

2、产, 贯通着伏羲文化世代传承的命脉, 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发展。这个前进历程, 既昭显了伏羲文化的生命力, 也强化了伏羲历史地位的奠定。关键词: 伏羲; 伏羲文化; 历史地位; 汉渭文化圈; 人文始祖; 华夏文明; 作者简介:祝中熹 (1938-) , 男, 山东诸城人, 甘肃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甘肃省秦文化研究会会长。收稿日期:2017-05-11On the Three Elements that Establish Fuxis Historical PositionZhu Zhongxi Gansu Museum; Abstract: Fuxi is a

3、 symbol of times, the begining point in Chinese memory. Han-Wei Cultural Circle-centredaround Tianshui, based on the Mountain Longshan with Han River and Wei River interwined-is the west origin ofChinese civilization, exerting great impact among Chinese. Fuxi culture is the core of it and the name i

4、s the local mark.Keyword: Fuxi; Fuxi culture; historical position; Han-Wei Cultural Circle; human ancestors; Chinese civilization; Received: 2017-05-11伏羲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如今已是全球华人的通识。探知始源乃人类的本性。作为群体记忆向上追索的最早聚焦点, 作为国家和民族精神凝聚的光辉人物, 我们以先圣形象来纪念他, 祭奠他, 应被视为合理而必要的盛仪。若从历史学、人类学的角度考察、析证, 则必须指出:伏羲不是个人名, 而是个符号, 一

5、系强盛部族的符号;这系部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所以他又是一个时代的符号;这系部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所以他又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本文大多情况下, 是在这三重意义上使用伏羲这个名称的。我们今天能站在上述思想高度来纪念伏羲, 研究伏羲, 是以两项重要的学术进步为前提的。一项是对神话传说同历史实况的关系, 有了较正确的认识;一项是对文献记载与考古信息的对应, 渐能作科学的处理。虽然这两项成就都是相对的, 还常出现误识和误判, 还不断听到质疑的声音, 但总的趋向是在实践中持续进步。长期以来, 伏羲被看作神话人物, 是不被纳入正史的。司马迁的史记从五帝写起, 都遭到中外许多人的非议, 批评他

6、以传说代替历史。我们把伏羲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作对应研究, 也曾有人担心这样做下去会不会重返神话时代。其实神话绝非先民的凭空编造, 它产生自当时的现实生活, 只不过是依那时人们的精神境界及思维方式表述, 并世代口耳相授地流传下来罢了。流传中会发生变异, 或掺杂些新的内容, 但其内核多含有真实的成分, 往往曲折地透露着史前生活的某些真相, 闪烁着给先民留下深刻印象的那些远古史影。只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对神话进行剖析辨识, 便可透过虚幻的外衣, 窥知其实存的因子。如果全盘否定神话传说, 史前社会的框架便无法构建。这种认识已越来越为学界所接受。文献记载与考古信息的对应判识, 也是个长期备受

7、关注的问题。由于以物质性操作技术为主要方法的田野考古, 专业性太强, 颇具封闭性, 同建立在文献解读基础上的传统古史学距离较大, 交流相对薄弱, 所以难免常出现各说各话的现象。加以将田野考古揭示的文化面貌, 与文献记载的历史构成结合阐述的难度太大, 误识误判率较高, 故这两个学术领域的交接地带几成禁区。但二者的对应研究又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因为社会总有对考古发现作出明确说明, 并把它们纳入已有知识体系的强烈愿望, 传统史学也总希望考古信息提供新的血液和营养。否则, 发掘面世的那些纷繁物象, 又有什么意义?所以, 如今两个领域的学者都注意吸取对方的学术成就, 距离日益靠近。本来我国的现代

8、考古学虽传引自西方, 但从一开始便未走西方偏重于艺术史和人类学的路子, 而具有同古史研究相结合的特色。这是为我国悠久而强势的文化传承理念所决定的。华夏文明主体观要求把一切文化因素都汇聚于华夏文明浩荡的洪流中。我曾把文献史貌同田野考古的关系, 比喻作生物基因的双螺旋结构, 二者应组合成共有的学术生命。指出:“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面临一个阐释学问题。文献记载的浩瀚内容, 必须经过解读、梳理、考释、选择, 才能转化为史事表述的依据。这是个复杂的阐释工程, 需要考古学资料的支撑和验证。物质遗存所负载的文化信息, 必须经过整理、辨识、揭示、评判, 才能转化为历史构塑的材料。这同样是个复杂的阐释工程, 需

9、要传统史学的指导和辅助。总之,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应当或者说必将在历史阐释的大道上携手并进。”1上述两项文化进步, 是在不断探讨和争论中实现的, 对于伏羲文化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当看到, 这其中渗融着陇原学界的心血, 许多学者为此作过艰辛的努力, 应给予高度评价。本文试图在上述文化背景下, 对伏羲历史地位的奠定, 作些粗线条的勾勒, 以就教于方家。我将围绕经历时代、活动地域、人文传承这三个关键环节展开论述。一、经历时代1. 伏羲部族跨越新石器时代伏羲不是个在历史舞台上一闪而过的人物, 伏羲传说也不是单个孤立的神话故事, 而是一个丰富的体系。其中有神话故事, 但更多的是许多非神话性的功业片

10、段, 涉及生产、饮食、居住、衣着、婚姻、宗教、文字、天文、音乐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作细致分析, 不难发现, 其内涵存在巨大时差。换句话说, 伏羲代表的那个族体,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传说中有新石器时代早期内容, 也有晚期内容, 反映了社会的不断进步。如伏羲、女娲兄妹结成夫妇的传说, 显示的是原始社会人类都曾经历过的血缘婚姻阶段, 即恩格斯讲过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 族内同辈男女互为夫妇。这是尚处母系氏族社会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婚姻状况。传说中又有伏羲“制嫁娶, 以俪皮为礼”, 以及女娲成为掌管婚姻生育的“高禖之神”等内容, 则是群婚制衰微、对偶婚制兴起时的习俗, 已处父系氏族社会。传说伏

11、羲称“炮牺”或“庖牺”, 是因为他学会用火, “教民熟食”;说伏羲、女娲均为“蛇身人首”, 表现为原始图腾形象。这都是非常古老的人类经历, 是初民群体记忆所能上溯到的最早境界。而伏羲“造书契”、“画八卦”、“立周天历度, 建章蔀之法”等传说, 则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 已露文明曙光时的作为。有关伏羲传说中, 出现频率最高、给我们印象最深的, 是他在社会生产领域里的贡献。如“作网罟以田渔”, “作网罟以田渔, 取牺牲”, “教民田渔”, “教民以猎”, “伏牛乘马, 养伏牺牲”, “作结绳而为网罟, 以佃以渔”, “伏牛乘马, 引重致远”, “始尝草木, 一日而遇七十二毒, 然后五谷乃形”, “尽

12、地之制, 分壤时谷”, “制杵臼”, “化蚕桑为繐帛”等等。这些传说表明伏羲部族是个擅长渔猎, 而农畜业已经兴起的群体, 由狩猎业经过饲养业过渡到畜牧业, 农业也随之育生的经济发展轨迹, 历历在目。伏羲的名字有多种写法, 古今学者多以训释其名的方式称颂其功业。诸名称字异而音同, 义从音出, 最终正名定型为“伏羲”, 反映了人们对其代表性功业认知的趋同。“羲”即牺, 即可以食用或作祭品的各类动物;“伏”指降服和驯养, 乃至服驾役使。由渔猎为主的生产形态, 进展到农畜兼营的生产形态, 是父系氏族社会发育成熟的标志。2. 相关传说的时代参照我国远古传说中的领袖人物非常之多, 这只须翻一翻罗泌的路史前

13、后纪即知, 简直令人眼花缭乱。其实那大都是汉晋经纬书中的无稽之谈, 虚诞荒渺, 无法也不必细究。古今学者认为较可靠的, 伏羲之前有燧人氏和有巢氏。前者的代表性贡献是钻木取火, 教民熟食;后者的代表性贡献是构木为巢, 教民营居。关于他们的传说内容极少, 但时代性明确, 尚处人类脱离动物界不久的幼年期, 可视为前伏羲时代的位限。内容比较丰富而又和伏羲关系密切的, 是关于女娲及炎、黄二帝的传说。女娲和伏羲大致属同一个时代, 传说中他们都是“风”姓, 都是“蛇身人首”, 最初可能是由两个族源相近族体组建成的“两合婚姻联盟”。炎、黄两族则较伏羲时代为晚, 但文化上有明显的承接关系。女娲传说和伏羲传说一样

14、具有跨时代性, 其地域也同伏羲传说的地域重合。伏羲、女娲兄妹为婚以及相关婚姻制度的传说, 在彰显社会发展阶段方面的意义, 前文已做评述, 这里不再重复。女娲有两项伟大到堪称无以复加的功业, 一项是“作人”, 一项是“补天”。女娲捏土造人是和兄妹为婚以育人并列的人类始生神话, 在远古史系中都辉映着夺目的光环。两大著名的始生神话集于女娲一身, 也正符合人类学早已揭示的人类原始记忆的共聚点:人类的产生, 源自一位女性。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 显示她不仅创造了人类, 也保护了人类, 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这些传说无疑都反映了母系社会对妇女的尊奉, 但这些传说的后世表述却为时较晚。捏黄土造人,

15、当和初民捏土烧制陶器有关。制陶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搅和捏揉黄泥的实际操作, 这便容易产生搓捏泥团造人的联想。许多制陶业发达的考古文化中发现的那些形象各异的陶人、陶面、和人形器, 便是很好的说明。所以我说, 女娲捏土造人传说成型于陶器发明之后, 且同女娲传说地区考古文化制陶业特别发达相应合。“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应注意五色石是“炼”出来的, 或者说五色石需要加以熔炼。“五色石”的原质当为各类矿石, 经高温烧熔, 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的金属, 而消融的金属能随意造型。这应当是炼石补天神话的物质基础, 显示是时金属冶炼技术已露端倪, 社会很可能已进入铜石并用阶段。传说中的这些内容, 和伏羲时代大致相符

16、。炎、黄二族同出少典氏, 最初乃一个部落分衍而成的两个胞族, 对此古文献有明确记载。炎帝姜姓, 为羌族集团的早期首领, 又称神农氏。炎帝族应为羌族中最先进的一支, 最早走下黄土高原, 活动于今陕西宝鸡地区, 成为与姬姓周族世代联姻的强势族体。传说炎帝“母曰女登, 有娲氏之女”, 又说炎帝“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文献中又有“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的记载, 这些都折射出炎帝族同伏羲族存在一定程度的延接关系。炎帝族擅长农业, 故有神农氏之称号。传说又谓炎帝“以火得王, 故曰炎帝, 故以火名官”, 这同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关于古圣王之“纪”的名言相应, 郯子也说“炎帝氏以火纪, 故为火师而火名”。因此炎帝又称烈山氏, 为原始农业的开创者。“烈山”指焚山辟林, 烧荒播谷, 即所谓“刀耕火种”。传说炎帝“斫木为耜, 揉木为耒”, “为耒耜鉏耨, 以垦草莽”, 是原始农具的发明者。传说中炎帝“人身牛首”, 这种崇牛史影又和牛耕农业牵上瓜葛。山海经海内经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 是始作牛耕。”被视为典型先周文化的陕西长武碾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