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4137533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美育学习资料总结(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一、什么是美育?美育是指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审美与美感审美:人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和审美活动。美感:人从对象中发现、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后激起的肯定性评价和正面情感。详细定义美育:是运用人类社会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美的成果,对人自身进行美化的教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审美主体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以生动直观的形象为手段,通过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韵,以激发情感,陶冶性灵,培养情操,追求理想为特征,潜移默化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形式。也就是说,美育是在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鉴赏包括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对象,运用各种审美方式来熏染感化人,升华人的情

2、感,陶冶人的情操,纯净人的灵魂,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审美能力,完善人格,丰富人的本质,以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二、美育的发展(一)美育在中国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前我国较早提倡美育的学者是王国维(1906) 。王国维简介1877 年, (光绪三年)出生,世代清寒,幼年苦读。22 岁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1901 年赴日本留学 。1922 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甲骨文、金文、汉简) 。 1925 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 (教授古史新证、尚书、说文等 ) 。 新中国建立前他认为: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新中国建立前继王国维之后蔡元培 1913

3、年出任民国临事政府教育总长时,首次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列为国家的教育方针。蔡元培:“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新中国建立后1949 年1956 年:人民政府重视美育并有详细的明文规定。1957 年1975 年:“左倾” 思潮影响,我国教育方针中没有美育的地位。1976 年现在:逐步恢复了审美教育,并于 1986 年美育重新被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中。(二)美育在西方的发展古代西方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的论著中。最早提出较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美育”概念是由德国启蒙时期的诗人和剧作家席勒首次提出。他在 17931794 年间写

4、的美育书简对美育的性质、意义、任务、特点等作了系统的论述和睦面的分析,从而使之成为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并赢得“第一部美育宣言书”的美称,也是美育作为独立学科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实践能力和善恶美丑的识别能力。只有不断运用人类所创造的文明对人进行教育,才能不断提高人的本质,使人走向全面发展。三、 美育的任务、功能和作用(一)美育的任务美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

5、标。(1)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理解能力) ;(2)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3)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4)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水准。(二)美育的功能(1)陶冶情性 陶冶情感、塑造心灵是美育的基本功能。侧重把感性的人塑成理性的人,消除人情感中粗糙、低级的成分,使之闪烁理性光辉;侧重于将单向度的人、机械枯燥的人塑成完整的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让人享受人之为人的乐趣和快意。(2)开启智力 美育引导人走向对审美对象形式及其意味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3)以美储善 美育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的良知得到积累和增储,并进而凝聚、积淀为一种自由的道德心理结构和模式,让人变

6、得更加纯真和善良, “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以美储善:艺术作品能够产生巨大的情感冲击力量强烈地渗透到人的伦理心理深层,使人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和献身精神;“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育在潜移默化中使人的良知良能得到积累和储蓄,并进而凝聚积淀为一种自由的道德心理结构模式,让人变得更加纯真善良。(4)以美塑形 是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化人的形体和塑造劳动产品与生活环境的活动,它包括工艺美和人的美两个方面。工艺美:服装,家具,餐具,住房,机器,厂房等,都既要有使用价值又要在使用和享用时感到心旷神怡;人的美:健美的人体和人体运动的各种动作是作为特殊的审美形式进入人的审美领域的,进健身房,去体育场参加舞

7、蹈班,美容美发,挑选漂亮得体的服饰,都是一种追求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三)当代社会的美育的作用(1)美育对重建当代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启悟。美育可以使人们在美的愉悦中唤起人们的高尚情怀,教会人以人性的目光看享受;(2)美育对人格境界的提升。美育能够使人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审美教育活动便是通过人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来涵濡人的个性,提升审美的人生境界;(3)美育可以推动达致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审美教育能够让我们欣赏自然的同时,教会我们去爱自然,珍视自然,按照美的规律去建造自然。四、审美教育的特点 审美教育与其他形式的教育的基本区别,在于它具有形象性、娱乐性、情感性、个人创造性和潜移默化

8、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点。形象可以是具体直观的,如舞蹈、自然山水、工艺品等,也可以是在概念提示下想象出来的形象,如文学欣赏、讲故事等。形象可以是画像,如绘画、雕塑,也可以是声像,如音乐作品音乐没有视觉所见的“像”,而有声音之“像”,通过听觉,我们也能从小鸟的鸣叫、流水的淙淙声里获得清晰的形象。 (二)娱乐性娱乐性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娱乐的前提条件是符合人性需要,满足人的生存、智慧和追求新的生存方式等方面的需要。 审美教育的“娱乐” 中必须包含有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意义,符合人类进步的方向,有时候甚至可能含有痛苦和悲剧的因素,但由于它是形象的和富有情感的,显现了人类积

9、极向上的最终目标,因而它所产生的最终体验应该是愉悦的。(三)情感性审美教育强调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不但要训练、培养人具有健康的情感,而且要让人能够适当、优美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四)个人创造性德育侧重强调社会共同性,强调学习和遵循社会共同的道德法则,审美教育则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五)潜移默化性审美教育没有直接明显的功利目的,审美教育内含着这样一个总的目标: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人的身心感觉、情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五、 美育的实施我们本来就是生活在一个美的无限存在的世界里,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霜雪,花鸟虫鱼,梅兰竹菊,爱情婚姻,工作学习,事业追求,科学研究,家庭、学校、社会,无时无刻不

10、是美的天地美的世界。所有美的事物都给美育的实施提供了条件。美育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家庭美育培养孩子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培养孩子对生活的一种审美态度。2、学校美育课堂美育:指学科教学中的美育、教学组织活动的美育和教师形象的美育等。学科教学中的美育主要包括向学生传授各门学科知识中的美,有关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进行专项艺术技能的训练;如艺术鉴赏课、美学课等。课外美育:旨在造成一种实施美育的校园文化生活气氛。如校园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等。3、社会美育社会美育的特点:主要借助可感的物质媒介来造成一种社会的精神文化气氛,通过感性陶冶的方式进入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社会

11、美育的内容:a、社会精神生活:主要包括人伦关系、道德习尚、审美风范和文化遗产等;b、社会物质生活:主要包括历史名胜古迹、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设施、居住工作环境等;社会美育的途径:a、社会文化设施的美育;b、社会环境的美育;c、社会日常生活的美育。专题一 美的本质和特征第一节 中西论美一、西方美学史上的代表性观点(一)毕达哥拉斯公元前 6 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和美学家音乐的和谐是由数的比例造成的天体的运动是和谐的,具体可感的宇宙是最高的美。数当作世界的本源在空间几何关系、数的结构关系上把握世界希腊雕塑、希腊美学乃至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造型性或形体性(中西艺术的区别)波利克里托的雕塑持矛者形体性特别

12、明显,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部位和整体的关系,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的比例。苏格拉底和毕达哥拉斯的最大区别:事物本身的美 事物对使用者的美二、中国美学史的代表人物近现代论美1客观派。代表人物: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分两个阶段:解放前:美是客观事物的属性或特点。解放后:美是典型新美学 ,蔡仪说: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2.主观派。代表人物吕荧、高尔泰。他们主张美是主观的, “美是观念”, “自然界中的事物或现象本身无所谓美丑,它们美或不美,是人给它们的评价。 ”3.主客观统一派。代表:朱光潜。提出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客观: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主观:主观意识形态发

13、生作用统一:单纯的客观事物必须附以主观意识才能产生美。4.客观社会派。代表:。认为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美就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没离不开人,更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第二节 美的本质一、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澄清两个问题:在人类诞生之前,有没有美在生物尤其是动物中,除人类之外,别的动物有没有美感回答:否定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美丑;动物对于事物的痴迷是因为其生理本能,而唯有人类与审美情感结合。二、美与人的本质美与人类的本质是密切联系的。 1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密切联系,离开了人的本质也就无法把握美的本质。一个小男孩把一块石头扔入河中,水面荡起的

14、轻轻涟漪使小孩子非常高兴。小男孩之所以认为水波是美的、产生愉悦,是因为得到了“自我实现”(马斯洛) 。2什么是人的本质?人性与人的本质: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人的本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侧重于其社会性3.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人的两次提升:第一次提升:丛物种关系中提升,人脱离了动物,人成为人(这个过程已经完成)第二次提升:从社会关系中提升,并不是说让人脱离社会,而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剥削、压迫、不平等等社会关系被打破,人的自由发展得到极限,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未实现)从物种关系看,人的内在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自由:动物只能被动地顺从自然,而人却能能

15、动地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自觉:动物的活动是盲目的,是在本能的支配下进行的,而人的活动则是按照自己的各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如鸟巢总的来说,从物种关系看,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自己创造的能力。从社会关系看, “人的本质在其社会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有别于动物的两次提升的本质就是求真向善的自由创造力,当这求真向善的自由创造力通过社会实践,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烙印,并在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中体现出来,就是美。换句话说,从内容看,美就是生动形象显现出来的人的求真向善的自由创造力。三、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规律: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美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掌握了的真和实现了的善进行自由

16、创造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中感性显现出来的结果。2美与真善的关系(1)美与真真:真是包含着客观规律的外部现实世界,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客观规律性联系:真是美的前提和基础(美必须符合规律性)区别:真本身无所谓美丑,只有当真与善结合,为人的目的服务并以具体的感性形式显现出来,真才有美可言。(2)美与善善: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随追求的对人有利有用的功利价值。联系善是美的灵魂。一般来说,凡是有害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事物都不可能是美的,自然事物的美以不危害人类为基础才可能是美的,自然事物的美以不危害人类为基础,它们只有满足人的与要求,符合人的利益才可能成为美。区别:A单纯的善是指有利有用的价值(比如车轮子是有用的) ,只有人的要求符合客观规律即与真相结合(圆的车轮才是美的) ,从而获得外部现实性并且体现在生动形象中才是美的。 B善直接体现人的功利目的,美却同人的功利目的保持一种间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