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413648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66 大小:2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下册-文体基本理论-上编-现代文学写作(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上编 现代文学写作第一章 诗歌第一节 诗歌的界定诗歌是一种抒情文体,它运用凝炼的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通常采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早在原始社会,诗歌就伴随着人类的劳动和语言的出现而产生了。最初的诗歌为人们的集体口头创作,而且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三位一体的机制。这正如朱光潜所指出的:“诗歌音乐跳舞原来是混合的。他们的公同命脉是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了。 ”(载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诗的起源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154页)古代习惯把不合乐的诗称为诗,合乐的叫作歌,现代一般

2、都统称为诗歌。关于诗歌的特质,古今中外有不少人进行过论述。 毛诗序认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严羽沧浪诗话说:“诗者,吟咏情性也。 ”艾青对诗的阐释则更为明白精要:“诗和其它文学样式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必须通过诗特别具有的艺术,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谓诗的艺术,包括诗的语言、诗的表现手法、诗的韵律。当诗人被某种事物唤起感情,产生一种为联想寻找形象的冲动,通过富有韵律的语言,把某种感情表现出来,才产生诗。 ”(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 人民文学1954 年第 3 期)由此我们可以界说为:诗歌是人类心灵活动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最易震撼读者感情引起共鸣的文体,也是一种注重对语言文字进

3、行特殊组织排列的文体。第二节 诗歌的分类当代诗歌的分类,一般是着眼于内容的特点或体裁的形式两种方法。一、按内容、性质划分(一)抒情诗它是直接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的诗歌样式。它有时勾勒式地描绘典型事物,有时跳跃式地速写人物或情节,目的在于寄情于物或托物言志,以深厚炽烈的感情或深刻的寓意去感染、启迪读者。它不注重对生活的客观分析把握,而注重主观的判断评价;它更多地是抒情遣兴,而不是客观地具体描写;它不直接剖析现实世界,而是通过对理想世界的想象和向往来表达对现实的认识。(二)叙事诗它是用诗的形式来刻划人物、叙述事件的诗歌样式。它通常以抒情的方式叙事,把丰富的情感融入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情节之中。2

4、较之小说,叙事并不是诗歌的长外,它不能像小说那样将情节铺展开来,不能有那样详尽的客观叙事和细节描写。它的情节比较单纯,不枝不蔓,人物也较少。但它可以比小说更概括、更集中、更凝炼、更富有激情、更具有激动人心的诗意美。它不是在用韵文形式讲述故事,而是饱含情思在歌唱一个故事,抒写作者对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倾向以及对生活的评价。叙事诗的叙事,应当是事与情的交融。二、按体裁形式划分(一)格律诗中国古代格律诗中,常见的形式为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在写法上讲究所谓“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的严格章法。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现代格律新诗,往往既不讲平仄,也不

5、讲对仗,只是要求诗句大体整齐押韵,篇无定节,但节有定行,每行的“顿”数基本一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格律诗。(二)自由诗我国“五四”以后兴起的以白话代文言的“新诗”多为自由诗,它相对格律诗而言,在行数、节数,每行的字数,押韵与否,都十分自由而没有限制。但它有节奏,它的节奏体现在口语的自然旋律上,体现在轻重音的自然间隔和句中字音的互相和谐、协调上。艾青曾这样解释过自由诗:“简单地说,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也有一句占几行的,每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 自由诗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 ”(艾青:诗的形式问题 , 人民文学1954 年第 3 期)(三)散文诗它兼有诗和散文

6、的特点。有诗的激情和意境 ,又采用不分行的散文形式;不受韵律约束,可押韵,可不押韵,也可韵、散相间。但它是诗而不是散文,它有浓郁的诗情、诗味。它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及象征、喑喻等手法,将诗情、画意、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篇幅短小而意旨隽永。(四)民歌亦称歌谣,它包括山歌、渔歌、牧歌、夯歌、纤歌、地方小调等多种形式。它是劳动大众的口头创作并以口头形式流传,具有不同的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情。民歌词句简炼,朴实清新,大多整齐押韵,常用比兴、夸张和谐音双关等手法,生动风趣,真挚质朴,易记易唱,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五)儿歌它是一种适应儿童理解能力,迎合儿童心理,为儿童所喜爱,或唱或诵的口头短歌。它

7、形式短小活泼,语言晓畅,节奏明快,生动形象,以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以及他们迫切地需要获得的许多知识为内容,多为三字句,常伴以儿童游戏。(六)童话诗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故事情节神奇曲折,主题鲜明浅显,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以“超人间力量的形式”来反映人间生活,3以适应儿童的趣味,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并从中受到教育。(七)寓言诗它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诗。常以简单的故事来说明较深的哲理,教育意义明显,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为人。它以形象喻理,言外之意,警策透辟,发人深省。第三节 诗歌的特征一、强烈的抒情性诗歌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诗情发源于生活,萌动于心底,贯穿于

8、诗歌创作的始终,它是强烈、真挚、独特情愫的艺术结晶。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指出感情是诗歌的根本。诗歌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它轻事实而重情思,一般并不直接再现生活,而是表现人对生活的情感体验,或者说是通过情感去反映生活。别林斯基也特别强调情感对诗人、对诗歌的重要性,他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论文学 ,新文艺出版社,1958 年版,第 143 页)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与生俱来的天性,是有别于其它文体的重要标志,所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郭沫若文艺论集论诗三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0

9、5 页)诗歌中表现的感情应是独特的。艺术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独特性,因此,诗中应有作者对生活的新发现、新感受、新的追求和理想,并能通过独创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对生活的独见、独知、独感、独思。独特的情感应是具体的、有个性特色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泛的。有独特的情感和独创的艺术形象,便可自成一家风骨,为别人所不能替代。诗歌中表现的感情应是真挚动人的。 “诗可数年不作,不可一作不真。 ”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震撼读者的心,一切无病呻吟、装腔作势或故作高深,都是诗歌的大忌,这样的诗只会受到读者的鄙弃。没有实感,难生真情。胡适在梦与诗中写道:“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

10、做你的梦。 ”诗中讲的就是真情来自实感的道理,独特的自我体验,才有独特的真情。对“真情”也需要进行提炼与升华才能感人,绝不是一切真情实感都有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都值得抒发。诗歌中表现的感情应是强烈的。 “诗者,志之所之也。 ”诗歌中的“言志” ,是借情得以表述的,抒情乃形象的言志。作者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独特而强烈的感受体验,积淀为白热化的情志,不吐不快,便借用诗的形式得到不可遏止的喷发,以自我心灵的震撼去引起读者的共鸣。恩格斯说,愤怒出诗人, “愤怒”显然是指的一种强烈感情。诗歌中表现的感情应与人民大众的感情相通、相吻合,应真实地本质地表现时代精神,应将自我的幸福和苦难深深的植根于社会的

11、历史的土壤里。如果作者抒发的感情仅仅是个人的私情,没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或者是偏狭的、庸俗的、消极的,4甚至是反动的思想感情,那么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二、丰富的想象性诗歌可以界说为是想象的表现。想象是写诗的才能,也是欣赏诗的才能。当诗人和读者心中有了想象的飞动,他们便可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捷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神思 )诗歌要在简短的篇幅里,借诗人情感的逻辑对生活作出恢宏、深邃的反映,这就决定了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一般说来,诗并不“如实”地记叙具体的生活事件,总是“想象”地反映生活,抒发对生活

12、的主观感受和作者的情志。诗人的想象力作为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从实际客观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这“第二自然”即某种超自然的东西。古今中外那些优秀诗篇,无不在奇异的想象里闪耀着诗人智慧的光芒,从而栩栩如生地勾画出诗人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画幅,抒发诗人独到而强烈的情思。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他们把太阳的烈焰投入平炉把雷电的轰鸣收进机房” (严辰新城 )想象是经验的产物,是生活形象的回忆力与组合力。只有当诗人对生活有了丰富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时,才能

13、引发他们的想象力。艺术想象的结果是艺术形象。诗的想象,就在于能够通过想象力的帮助,创造出最能体现理性概念的感性形象,即给不具形的思想以生动具体的形象。为了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或情感的独特性,诗歌对形象的表现常常不仅是夸张的,有时甚至是变形的。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 “(艾青太阳 )奇特的想象,夸张的形象,能使读者惊叹并难以忘怀。所以,诗歌中的想象之词,奇特之象,不必求其真,不必求其准,更不必求其有,诗人并不关心他的诗句是否符合生活常识和现实逻辑,他关心的是这些诗句是否表达出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否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象。诗中

14、那些“不真实”的形象,强化了诗人感情的真;那些“反常”的现象,强化了诗人感情的正常。读者也是能够承认和欣赏诗中这种想象和形象的,因为诗人在强烈感情的刺激下产生想象,想象会在瞬间产生一些错觉和幻觉,这些错觉和幻觉便会产生变形的形象。三、悦耳的音乐性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诗歌与歌舞本为一体, “在辞为诗,在乐为歌”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与音乐的关系最为密切。音韵是诗歌音乐美的基本条件。 “诗中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5立见。 ”(沈德潜说诗碎语 )音韵在诗中的作用表现为:通过韵的串联,关上粘下,有助于把跳跃式的各诗行连成一个整体,加强结构和

15、形象的完整性;因情赋声,以声传 情,加强抒情的强烈性;使诗歌具有抑扬顿挫、流畅回环的韵律美,易记能唱。新诗对音韵没有严格的要求,但还是应该押大致相近的韵,使之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也便于记忆。节奏是诗歌音乐美的显著标志。节奏之于诗,如同脉搏之于人。郭沫若在论节奏中认为:“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郭沫若文艺论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年版,第 229 页)诗的节奏是宇宙中的自然节奏、生活节奏的诗化。从力度方面讲,诗的节奏指声音的强弱,即重读与轻读的安排;从时间方面讲,指声音的长短,即音组(又称“顿” 、 “音步” 、 “音尺

16、” )的划分。古体诗的基本节奏单位是音步,五言诗为三个音步,七言诗为四个音步。音步大体相同的诗行,构成行与行间的节奏匀称。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轻读与重读,大致整齐地安排音组,就构成了诗的节奏感。诗的节奏表现了感情的起伏、变化、中断、持续,表现了感情的强度与速度。新诗要求大体整齐,因为节奏的强烈均匀与诗句的整齐与否密切相关,行与行、节与节的大致对称,音组的多少,诗句的长短大致相等,是符合我国读者欣赏习惯的。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 ,每节诗四行,一、三行为四个音组,二、四行为六个音组,自成规律,读来节奏分明,对感情的表达酣畅淋漓,其第一节写道: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 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为什么| 这样|亲近?|节奏是诗的外在表现,旋律是诗的内核,它使诗充满生气,飘逸跳荡。节奏与旋律是情感与理性之间的调节,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调节,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