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6476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移动互联网时代“消失的地域” 金亮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摘 要: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在 1985 年写出了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 认为电子媒介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是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了重新组合等。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兴起的当下, “消失的地域”又有了新的发展。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消失的地域”; 新媒体; 作者简介:金亮 (1977) , 男, 上海人,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研究生, 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乔舒亚梅罗维茨在 1985 年写出了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该书成为新闻传播学 100 本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梅

2、罗维茨将电子媒介的定义局限于当时最主要的媒介电视, 不过若将其理论依据和阐述分析放到今日, 同样适用于当今最主要的电子媒介移动互联网, 而“消失的地域”的概念和现象同样继续存在。一、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师承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波兹曼。众所周知, 波兹曼最有名的两本新闻学著作是娱乐至死和童年的消逝。这两本书是在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媒体广泛兴盛时期写的。由于电视媒体中越来越快餐化和娱乐化的倾向, 波兹曼探讨了电视传媒的娱乐本性, 及其无法与观众进行有意义的深入交流的本质。因为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 电视机的普及导致儿童与成年人坐在一起观看同样的节目而并不加以区分回避, 以至于儿童

3、世界与成人世界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出现了儿童成人化倾向和青少年暴力等各种现象。这两本著作都是波兹曼对当时西方媒介体制转型时期深深的忧虑和反思的产物。波兹曼首创了“媒介生态学”, 探讨了媒介如何创造语境, 以改变思考和组织社会生活的方式。受导师的影响, 梅罗维茨在其书中与老师一样, 也将电子媒介的范围定于当时先进和普及的电视媒体, 当然这也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和局限性。其希望通过对美国社会如何受到电视媒介影响的分析, 由此探究媒介如何颠覆大众的价值观、行为等, 提出了“媒介情境论”, 即电子媒介如何通过改变社会的情境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这一理论综合了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以及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

4、决定论”。麦克卢汉早在 1964 年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个重要的理论, 即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变革。而戈夫曼的剧场理论, 则将戏剧与社会生活进行类比, 认为人都在各种社会舞台上扮演各类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人们的行为举止可划分为两类, 即在后台、前台的行为。梅罗维茨是这些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不过, 他认为戈夫曼的剧场理论是静态的, 而他的媒介情境论则以“动态”的眼光分析了情境和行为的关系, 把传播媒介看作社会情境的一部分。重新对角色表演的社会舞台进行组合, 令人们对恰当行为的观念有所改变。梅罗维茨表示, 电子媒介, 特别是电视,

5、 令此前互不相同的诸多社会场景得以交叉。此前, 不同人之间存在等级、权力等的区分, 各种群体的人在各种场景中生活, 其生活经历各有不同。各类人依托于电子媒介的发展, 而能够处于相同的地方, 因此, 此前互不相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因此而模糊。由此可见, 电子媒介并非结合内容对人产生影响, 而是结合对生活的场景的改变, 进而产生影响。此处, 梅罗维茨使用了信息系统的概念。他表示, 并非物质场地会决定人类交往的性质, 而是因电子媒介导致的信息流动模式而改变。此种以情境作为信息系统, 而并非地点的看法已极为普遍, 也为研究电子媒介, 尤其是当下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环境。二、梅罗维茨阐述的“

6、消失的地域”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 梅罗维茨用印刷时代的媒介环境和电视时代的媒介环境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 电子媒介 (电视) 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于是有一些“地域”消失了。(一) 电子媒介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并合许多世纪以来, 印刷媒介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 要求其受众群有阅读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且受过教育。上述要求反过来也会制约人们对印刷媒介的接触, 进而形成适应各种文化、层次各异的受众群。反之, 电视媒介对视听形象的展示, 即一看就能懂的声音、画面, 受众容易掌握电视观看的技巧, 甚至无须技巧, 无须接受相应的教育、训练。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相同的信息, 联

7、系一个群体的纽带, 即源自电子媒介的共享信息。在此种场景下, 逐步使受众的地域限制消失。(二) 电子媒介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印刷场景之下, 伴随读者文化程度、年龄的不断增长, 其对印刷作品的阅读量也在不断增长, 阅读内容逐步自简单、浅显至复杂、深奥。在电子场景之下, 观看电视无须特定的顺序, 即不必先看简单节目, 此后再看复杂节目。此前的受众容易把握, 相对单纯, 而当前的受众则难以把握, 且较为混杂, 接受信息情境的“地域性”同样消失了。(三) 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举个很浅显的例子, 一个人原来很喜欢唱歌, 那是其在自己社会阶层中的私人空间的事, 他可以表演给

8、身边的同样阶层的人观赏。但电子媒介出现后, 中国好声音美国偶像等一大批电视歌唱节目兴起, 原先的私人情境地域消失了, 转而放大到公共情境, 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他的表演, 由此必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值得探讨的问题。原先的家庭物质地域环境消失了, 人的行为变化使得这种情境进入社会场景。电子媒介的出现, 创建全新的社会交往场景, 此种场景因物质地点的消失而出现。全新的场景的出现, 则相应地产生了全新的交往方式、行为等。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地域消失”虽然梅罗维茨所处的时代为 20 世纪, 且梅罗维茨阐述的部分内容已并不适用于当前时代。但是, 从现在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来看, “消失的地域”这个

9、概念并不过时, 也很贴切。也就是即时的交互性传播方式以及社交媒体编织的网络让时间和空间的融合成为可能。不论何时, 人们均可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 并即时搜索和发布信息, 地球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都能以现场直播的方式传遍世界各地。在书中, 作者对三大电子媒介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群体地点的破坏、经历的融合、后台特征的暴露。上述论述放到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并不违和, 甚至印证了梅罗维茨的观点, 体现了他对于高速发展的媒介的前瞻性。(一) 群体经历的融合梅罗维茨阐述的电视媒介受众, 从过去不同社会阶层、地位的人被拉聚到一起, 一同收看和进入电视中同样的信息内容, 由此产生群体经历的融合。而对于移动互联

10、网媒体, 相同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能以更加容易、快速的方式和更多的渠道进行融合, 这一点想必梅罗维茨也是想不到的, 但他分析的电子媒介的一个特征完全符合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到, QQ 群、微信群、各种网络社区中融合了各种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语言的受众, 但因为有着便捷的媒体介质和先进科技生产的移动端, 这些群体得以在虚拟空间中随时随地沟通互动, 彼此分享。(二) 后台特征的暴露梅罗维茨认为, 印刷、电子场景提供的信息分别偏向于前台和后台。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歌手等往往远离一般人的生活, 但结合电子媒介, 尤其是电视的幕后报道, 观众可以进一步熟悉、了解他们, 甚至开始关心他们

11、的一举一动。电视媒介将后台的信息暴露在社会中, 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喜好。到了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后台特征更是司空见惯。微博上的明星八卦、揭露官员腐败无不是运用新媒介的特征进行广泛传播的, 这些原本存在于后台的讯息并不为人所知, 但通过强大的移动媒介和互动渠道, 一些特定人群的后台特征便表露无遗了。(三) 群体地点的破坏梅罗维茨提到了一个概念, 即不明确、明确的接触, 其意义如下, 当人接触到媒介信息, 且只有自己了解时, 如此即为不明确的接触, 但若他人均了解他已对这一信息有所接触, 即转变为了社会交往。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看, 他们对此条信息进行共享, 即属于明确的接触。人们处于印刷场景

12、之中, 获取信息的地点、时间往往互相分隔, 无法明确对方取得的信息。而电子媒介场景往往不存在此种分隔, 不同的受众可以在不同的地点接收到相同的信息。其实, 对于移动互联网来说, 更没有“群体地点”这个说法了, 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不同纬度的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条信息, 并且实时在线互动, 群体地点局限受到了破坏。没有一个人是孤立的, 每一条信息都可以成为“明确的接触”。有意思的是, 此前梅罗维茨阐述的“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的特征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却发生了一些变化。2013 年, “自拍” (selfie) 一词当选为英国牛津词典年度热词。“自拍”源于人们对自我的审视与认知。自拍的走红, 则表明社会公共领域、个人私密空间的界限正日益模糊, 私人情境并入了公共情境。这是符合梅罗维茨观点的。然而, 当每个人都成了移动端的“俘虏”, 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科技产品, 每个人都在公共情境的环境下沉浸到自己的私人情境中, 实际上又把公共空间私人化了。由此造成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新型犯罪问题等已经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