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6475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商业银行同业拆借业务探析 王维睿 渤海银行 摘 要: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已经发展了近 20年, 在我国金融市场领域占有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同业拆借市场对研究整个金融市场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与欧美国家相比, 形成比较晚。自 2007年以来发展迅速, 但还不完善, 市场的作用机制还不够强, 参与者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本文对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研究。关键词: 同业拆借; 商业银行; 短期的资金融通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的活动一般被称为同业拆借活动。我国的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 一般是指融资期限在 1年以下的金融市场, 其中, 同业

2、拆借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银行及非银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的头寸调拨的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以及在实施货币政策的时候, 将同业拆借市场的交易量作为其政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实施银行间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010 年以来, 我国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 创新出各类型的同业业务。目前活跃在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类型繁多, 主要的交易对手包括有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一般的, 目前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同业资产业务包括有存放同业、拆入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同业负债包括有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等。具体的业务品种

3、包括有, 同业存单、同业存款、同业理财、资产管理计划、信托计划以及固定收益凭证等等。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发展的历史沿革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1984 年-1992 年的初始发展阶段;1992年-1995 年的发展与整顿阶段以及 1996年之后的规范化发展阶段。(一) 1984 年-1992 年底:初始发展阶段在 1984年之前, 我国实行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系, 该体系是以人民银行指令的形式对信贷资金的存入和贷出进行统一管理。该体系导致各银行之间无法进行资金融通, 完全依靠人民银行对存贷款的纵向调剂。1983 年下旬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4、的决定, 通过设立中国工商银行来进行存款及贷款业务, 并在 1984年的过渡期之后, 与 1985年提出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系。但是, 问题随之而来, 1988 年爆发的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即为市场中的流通货币数量超发, 商品价格上涨, 最终迫使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整顿治理, 受此影响, 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也大幅下降。(二) 1992 年-1995 年:发展与理清阶段1992年, 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及对经济的全面治理, 我国整体经济形势以及金融环境整体得到改善, 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也逐步得到了复苏。1993 年一年的同业拆借交易量就达到了 4000亿

5、的规模, 交易量的迅速扩张导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发生。在 1993年-1995 年的三年中, 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分别为14.7%、24.1%和 17.1%。导致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有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机制和参与机制的不健全, 以及同业拆借市场的不到位等情况, 例如有些自然人参与到同业拆借市场中进行交易, 大量的拆出资金被投资于房地产、股市、开发区项目工程开发等项目。大量的拆借资金注入到商品市场, 推高了商品价格。针对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 1994 年 2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借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该办法对于信贷资金的种类、数量、用途等均进行了严格的规定。1995 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

6、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标志我国的银行体制走向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并逐步稳定金融市场混乱的局面。(三) 1996 年至今:规范化发展阶段1996年 1月 3日, 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网络并式运行。同年 1月 4日, 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布了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加权平均利率 (CHIBOR) , 当年 6月 1日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 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开始。2006 年底, 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金融机构为 703家, 交易规模较 10年前相比增加 10倍。自 1996年以来, 我国银行间拆借市场运行良好。二、我国同业拆借业务的发展特征(一) 同业业务规模快

7、速增长, 目前呈压降趋势通过比较分析 2009年至 2013年我国上市银行的财务数据, 同业业务规模比重在不断上升。截止到 2013年末, 我国的上市银行资产总规模约为 11.6万亿, 占总资产比例 13%。从 2012年末至 2016年末, 同业资产规模平均增长率为 33%, 对比总资产增速及贷款增速, 是其 2倍。同期的同业负债规模平均增长 24%, 对比总负债增速及存款负债增速, 分别为 1.5倍和 1.8倍。但是从 2015年-2017年 1季度, 我国国有大行资产配置贷款占比平均为总资产的52.19%、51.87%和 52.04%, 我国国有大行的同业资产占比平均为总资产的7.22%

8、、6.39%和 6.25%, 总体呈逐年下降态势。对同业业务依赖程度较高的城商行下降幅度更大, 上市的 3家城商行中, 贷款类资产对总资产占比分别为36.79%、36.39%和 37.13%, 同业资产分别对总资产占比为 16.66%、12.66%以及11.01%。(二) 同业业务结构以买入返售和同业存放为主, 均呈下降趋势同业资产业务包括同业款项、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从目前开展的同业资产业务来看, 同业资产以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为主。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款项、拆入资金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项, 目前同业负债以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为主。根据上市公司 16年发布的数据

9、来看, 各家银行的同业资产以及同业负债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三) 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城商行为同业资金的主要吸收方与以往的国有银行及大型商业银行为主要吸收资金方不同, 目前中小型商业银行逐渐成为同业资金的主要吸收方。同时, 国有行及大型商业银行对同业资金吸收净额与中小型商业银行对同业资金的吸收净额相比差距呈扩大趋势。三、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同业业务自身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 增大流动性风险同业业务的主要盈利方式之一是期限错配, 用短期限资金错配长期险资产获取利润。同业存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以及拆除资金在同业资产中期限普遍片场。以光大银行为例, 买入返售票据期限在 3个月左右, 买

10、入返售的信托计划期限在 9各月左右。以恒丰银行为例, 同业拆入的期限一般在 1天、7 天、3 个月、6个月及 1年。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期限错配, 而将短期负债转变为长期资产是商业银行的重要功能之一。这种期限错配在商业银行可以从同业市场不断获取拆借资金下是安全的。其中, 在银行间交易市场整体流动性宽松时, 这种做法可以获得高额的收益。但是, 在货币政策紧缩的情况下, 银行之间不断挤兑则易发生流动性风险。这样的特征导致了银行体系高度依赖同业资金和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二) 同业业务发展增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 从而易导致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持续发展, 我国同业机构之间的合作模

11、式的多样性迅速的增多, 出现了银行与证券、银行与租赁、银行与保险、银行与信托、银行与财务公司等多种各类型机构合作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合作模式使得银行与银行、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合作的更加密切, 从而打破了各个机构之间分业经营的局面。这使得流动性风险在各机构之间传递的更加快速, 导致金融风险关联度大幅提高, 整体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下降, 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上升。因此, 同业业务的不断扩张对整体宏观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了, 导致容易出现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四、结论及对策(一) 引导同业业务发展, 加强同业业务风险管理对同业业务进行规范, 制度化、条线化管理, 各分支机构不设同业部门, 统

12、一由总行开展业务。对同业业务进行完善的日常监管、数据统计和分析, 以标准化、规范化的同业业务作为重点, 减少或叫停以逐利和规模扩大为动机的务虚的同业业务。使用规范的会计准则和科目进行会计核算。加强风险管理, 对同业规模进行限定, 设定不同类型的监管指标, 调整同业资产结构, 逐步增加央票、债券、现金等标准化债权资产, 减少非标准化债权资产, 降低期限错配的程度,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二) 完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由于同业业务的寻索扩张导致我国的货币调控能力的下降, 从而需要适时的调整我国现代金融体系架构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第一, 调整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由于我国于 2011年将同业存款纳入 M2

13、, 以使得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可以更加公允的反映出来。可以将中介指标从 M2和社会融资规模调整为拆借利率;同时, 货币政策其最终目标由以往的货币稳定变成货币稳定及金融稳定双重目标, 需要以更多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来进行调节。(三) 完善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补充机制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刚性增长与核心资本稀缺之间的矛盾导致同业业务不断的扩张, 完善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机制可以缓解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中对资本套利的冲动。我国的监管体系应当拓展商业银行对于核心资本的补充渠道, 完善资本管理。通过对我国同业业务进行的简要分析, 我国同业业务与欧美国家相比, 参与主体较少, 且参与主体的种类较为单一。我国金融市场的情况决定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情况, 整体市场的发展仍需要时间和空间, 只有不断的开放发展, 我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更加开放和自由。参考文献1巴曙松.巴塞尔资本协议 III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11:104-139. 2叶翔等.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及其对货币供给的影响J.经营管理, 2013 (1) :53-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