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6450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麦积山石窟第4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麦积山石窟第 4 窟散花楼外檐下仿木构件再勘察附新发现的散花楼中龛北周壁画建筑 夏朗云 白凡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 基金:甘肃省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甘肃省省级科研课题项目 (编号:k201229) 资助麦积山石窟第 4 窟, 其主体部分为石质崖阁, 崖阁前廊后龛, 位于东崖上, 又称散花楼。散花楼为仿木结构的七间八柱庑殿形式, 方向正南。现状为, 中间六柱及其上方的殿顶前部坍塌。散花楼自高 16、前廊面阔 30.48、距离其下方的东崖地坪 36.13 米。学界多认为其开凿时代为北周。散花楼外檐下的仿木构件, 以前已有复原研究 (图一) 1, 本次勘察着重公布新观察到的迹象

2、, 补记其结构。一勘察概况2007 年 5、6 月,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考古研究室搭起脚手架, 重点考察了散花楼庑殿顶上方建筑遗迹2, 顺便也观察了散花楼两侧角柱及其附件。2012 年 23 月, 考察中区崖前地面上由散花楼坍塌堆积层中出土而散落的两件石构残块。2012 年 5 月, 搭起脚手架, 对散花楼左、右角柱及其附件进行复查。20132015 年, 结合此前散花楼内北周壁画建筑的新发现及其他北周建筑因素进行综合考察。图一以往勘察的散花楼外檐下主要结构复原立面示意 下载原图图二散花楼左角柱头以上相关遗迹 下载原图二勘察内容(一) 散花楼左侧 (图二) 1. 角柱散花楼左侧崖体上, 高浮

3、雕出八棱八面石柱, 其前、后、左、右四面较宽, 其余四面较窄, 左面全部与崖体相连, 其余面露出, 基本完整。柱高 7.16 米, 上端面宽 1、下端面宽 1.02 米。右面上端宽 0.57、下端宽 0.59 米。柱下为覆莲座, 高 0.47、直径 2.08 米。柱上大部分石面原被雕琢和打磨得较为平整, 部分位置残存南宋重修3时所覆盖的泥皮。柱头右面自上而下的中间部分, 有一片工字形石断碴皴面, 中间较窄处断碴更凸出, 超出同位置的柱面 0.04 米 (图三) , 并覆盖有南宋泥皮残片。皴面边缘 (除上缘) 凿有小石槽, 宽 0.04 至 0.08 米 (下文中其他处的小石槽尺寸基本相同) 。

4、槽内壁凿痕粗糙。包含边缘槽的工字形区域, 上部面宽0.44、高 0.34 米, 中部面宽 0.4、高 0.46 米, 下部面宽 0.44、左边高 0.42、右边高 0.36 米。图三左角柱头右面上的断碴侧面 下载原图(下部为更凸出的“工”字形皴面的窄处) 2. 栌斗位于左角柱柱头之上, 左侧连接崖体, 右、后侧石面可见雕琢打磨平整, 顶部平面稍粗, 应未凿完。栌斗上部侧面微向上开张。前部残损, 前右下部残存南宋重修时的泥皮。欹部内凹, 高 0.25、平部和耳部共高 0.5、通高 0.75 米。正立面从左崖中伸出上端面宽 1.05、下端面宽 0.95 米。右侧上端进深 1.36、底端进深 1.1

5、6 米, 此即是整个完整左栌斗四面的上、下端宽度。栌斗右面纵向中间上部, 为栌斗上方现存横向构件嵌入栌斗部分残损所形成的断碴截面, 截面为横长方形断碴皴面, 宽 0.74、高 0.17 米, 皴面左上部断碴更凸出, 超出于同位置的栌斗面 0.05 米 (图四) 。此截面应与柱、栌斗中轴对称, 但其靠近石窟后部一侧存在较多, 而不对称, 应未凿完, 以对称法测算, 横向构件断面应宽 0.62 米。此横长方形皴面中部, 连接下面的, 位于栌斗右面平部和欹部上的竖向断碴皴面, 形成 T 形皴面。竖向断碴皴面微呈上宽下窄倒梯形, 上部宽 0.44、下部宽0.4、高 0.53 米。前竖边基本垂直, 距离

6、上方横长方形皴面的前侧 0.1 米。后竖边微向后仰, 距离上方横长方形皴面的后侧 0.2 米。竖皴面的两侧边缘亦凿小石槽, 石槽稍向上延伸至栌斗上方一点。槽内壁凿痕粗糙。靠近窟前侧的边缘槽内有木条, 并被南宋泥皮覆盖 (图五) 。栌斗右侧的竖向断碴皴面, 欹部附近更凸出, 断碴超出同位置的栌斗右侧面 0.02 米 (图四) 。包含边缘槽的 T 形区域, 向下与柱头上包含边缘槽的工字形区域紧密衔接, 大体形成从上到下宽窄宽窄宽的“王”字形轮廓区域。3. 梁首位于左角柱栌斗上, 石面粗糙未凿完, 左侧连崖体。梁首高 0.59、从左侧崖体伸出面宽 0.84、向前超出栌斗 0.21 米。4. 横向构件

7、位于栌斗、梁首之上, 横向嵌入栌斗正中间, 左端连崖体, 右端残损, 上部被现代水泥覆盖, 露出部分石面粗糙未凿完 (加嵌入栌斗部分) , 残高 0.61、正立面残面宽 1.32、厚 0.74 米 (即断面宽, 其后端省略凿或未凿完, 按照与栌斗中轴对称的常规测量计算, 厚即断面宽 0.62 米) 。栌斗顶部平面前部右侧处, 在栌斗、梁首与横向构件交接的转角处, 留有未凿完的石碴 (图六) 。(二) 散花楼右侧 (图七) 1. 角柱散花楼右侧崖体上, 高浮雕出八棱八面石柱, 其前、后、左、右四面较宽, 其余四面较窄, 右面全部与崖面相连, 其余面露出, 基本完整。柱高 7.24、上端面宽 0.

8、95、下端面宽 1.02 米。左面上端宽 0.57、下端宽 0.59 米。柱下为覆莲座, 高 0.48、直径 2 米。柱上大部分石面雕琢和打磨得较为平整, 部分位置残存南宋重修时所覆盖的泥皮。柱头左面的自上而下中间部分, 有一片工字形石断碴皴面, 中间较窄部分断碴凸起更高, 超出同位置的柱面 0.03 米 (图八) , 并覆盖着南宋泥皮残片。皴面边缘 (除上缘) 凿有小石槽, 槽上端稍超出柱头。槽内壁凿痕粗糙。下边缘槽及靠近窟内侧边缘槽有残损。包含边缘槽的工字形区域, 上部面宽 0.44、高 0.35 米, 中间部分面宽 0.4、高 0.39 米, 下部面宽 0.44、高 0.4 米。图四左栌

9、斗右面纵向中间的横、竖断碴皴面 下载原图图五左栌斗右侧南宋泥皮覆盖小石槽 下载原图图六左栌斗顶部未凿完石碴 下载原图图七散花楼右角柱头处相关遗迹 下载原图2. 栌斗位于右角柱柱头之上, 右侧连接右侧崖壁, 后部石面雕琢打磨稍平整。左侧面稍残损。左前角、左后角上部各被稍粗糙地凿掉 0.2 米见方的角, 疑似开凿时或重修时为搭木杆所为。前部表面上, 残存南宋重修时的泥皮。欹部内凹, 高0.27、平部和耳部共高 0.5、通高 0.77 米。正立面从右崖伸出上端面宽 1.03、下端面宽 0.93 米。左侧上端进深 1.34、下端进深 1.14 米, 此即是整个完整右栌斗四面的上、下端宽度。栌斗上部侧面

10、, 除栌斗后侧外, 其向上的开张不明显。栌斗左面纵向中间上部, 为栌斗上方现存横向构件嵌入栌斗部分残损所形成的石断碴截面, 在栌斗左侧残面上稍显轮廓。截面为横长方形, 宽 0.75、高 0.17米, 截面中部断碴更凸出, 超出同位置的栌斗左侧残面 0.05 米 (图七) 。此截面应与栌斗中轴对称, 但其靠近石窟后部一侧较多而不对称, 应未凿完, 以对称法测算, 截面应宽 0.6 米。此横长方形皴面中部, 连接下面的, 位于栌斗平部和欹部上的竖向断碴皴面, 形成“T”字形皴面。竖向断碴皴面微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 上部宽 0.45、下部宽 0.4、高 0.53 米。前竖边基本垂直, 距离上方的横向

11、皴面的前侧 0.15 米。后竖边微向后仰, 距离上方横向皴面的后侧 0.15 米。竖向皴面的两侧边缘亦凿有小石槽, 均有所残损, 靠近窟前侧槽的上部几乎残失。槽内壁凿痕粗糙。竖向皴面中的断碴, 超凸出同位置的栌斗左侧面现象不明显。栌斗左前部从南宋泥皮中裸露出的石面尚显粗糙, 尚未打磨完工。包含边缘槽的 T 形区域, 向下与柱头上包含边缘槽的“工”字形区域紧密衔接, 大体形成从上到下宽窄宽窄宽的“王”字形轮廓区域。3. 梁首位于右角柱栌斗上, 右侧连崖体, 其上残存南宋重修的泥皮。梁首高 0.62、从右侧崖体伸出面宽 0.86、向前超出栌斗 0.21 米。露出石面尚显粗糙, 尚未打磨完工。4.

12、横向构件及二小斗横向构件位于右角柱栌斗和梁首之上, 承托两个小斗, 表面残存南宋重修泥皮。右端连崖体, 左端有残损, 其顶部大部平整。自高 0.52、残面宽 1.31、厚0.75 米 (表示厚度的断面应与栌斗中轴对称, 但其靠近石窟后部的后侧较多, 应未凿完, 以与栌斗中轴对称法测量计算, 应厚 0.6 米) 。小斗欹部内凹, 高 0.23、平耳部共高 0.3 米。两小斗等高, 上部在同一水平面上, 共同承托一水平横替木。左侧小斗, 其左侧及左下侧残损, 残面宽 0.33 米。其正下面的横向构件部位亦有残损, 并被南宋重修泥皮修补。但可见左小斗的底部, 稍悬空于其正下方横向构件的水平延伸部分,

13、 故表明横向构件, 在左小斗的正下方处, 原应有向上的凸起, 作为承托左小斗的部分, 现残失。右侧小斗, 位于栌斗中间上方, 其右侧延伸连接至右侧崖体, 呈现其右侧向右延伸向栌斗边缘处的面貌, 面宽 0.73 米。右侧小斗左侧下面的横向构件部位, 位于窟前侧处有向上高 0.02 米的卷杀凸起 (南宋泥皮粗略包裹, 前侧的卷杀凸起平缓, 稍后侧泥皮整体提起, 几乎左右横向抹平, 不显卷杀) , 正托住右小斗底部 (图九) 。左小斗及横向构件裸露石面虽平整, 但尚未打磨完工。5. 替木、垂直立壁、檐额枋、檐椽、方棱构件两个小斗承托的水平横向替木, 仅存两个小斗之间的横向部分, 残长 1.34、高0

14、.18 米。嵌入小斗的耳高亦是 0.18 米, 故替木上缘与小斗上缘齐平。图八右角柱头左面上的断碴侧面 下载原图(下部为更凸的“工”字形皴面的窄处) 横向构件、两个小斗、替木间, 有内凹垂直立壁。替木之上, 为水平横向檐额枋, 其右端连崖体, 左端残损, 横向残长 2.21、高0.63 米。檐额枋上有内顶下的檐椽, 残存三根, 同内顶一致呈 10坡角向正前方下斜伸出, 前部残。每椽横截面为弧面在下、平面在上的半圆形 (或上部未凿的圆形) , 弧面嵌入下面的檐枋, 每根椽的横向直径 0.3 米。左椽下部残损, 残高 0.14 米。中椽、右椽完整高 0.2 米。前部均残损, 左椽向前露出残长约 0

15、.13、中椽向前露出残长约 0.35、右椽向前露出残长 0.64、每椽间隔 0.36 米。与右椽右侧并排紧挨着, 在内顶下, 有一根从右侧崖体中露出左端部分的, 边缘呈方棱的构件, 并与檐椽同样以 10坡角度向正前斜下方伸出, 前部残。方棱构件高 0.36、其下缘低于檐椽下缘 0.16 米 (图一) 。此方棱构件左端方棱部分右前侧的悬岩下, 裸露出一片规整平面, 显示为某构件底面部分, 亦是以 10坡角向正前斜下方伸出, 前部残。此底面低于外檐内顶, 正与其左后侧的方棱构件左端部分的底面等高可衔接, 可见为一体, 表明整个方棱构件, 从左端方棱露头处, 具有向前、向右延展的平板状一体底面。各构

16、件原均覆盖南宋泥皮, 除垂直立壁外, 其他构件均有裸露石面, 虽平整, 但均未打磨完工。(三) 散花楼下1. 第 1 坍塌残块 (图一一) 20 世纪 80 年代, 麦积山石窟保管所对从散花楼下堆积层西坡上, 散落于今麦积崖中区崖前地面上的一件建筑构件石残块, 设围栏保护。石残块残高 1.4 米, 下部为残立柱头, 上部为残栌斗, 呈向东稍倾斜的竖立状, 柱头和栌斗北侧有残附件。雕凿面虽平整, 但未完全打磨完工。(1) 柱从残存六个转角平面看, 其完整形态为规则的八棱八面石柱, 东、西、南、北四面较宽, 其余四面较窄, 柱面宽 1.03 米。图九小斗下方横向构件的卷杀凸起迹象 下载原图(2) 栌斗多处残损, 栌斗平耳部侧面微向上开张。北侧底端面宽 1.1、欹高 0.27、平耳部共高 0.5 米。(3) 栌斗北侧中间上下一体附件附件上部向北侧伸出, 残长 0.35 米。附着面为从栌斗上沿垂下的倒梯形, 高0.17、面宽 0.6 米。附着面西侧残竖边呈垂直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