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34522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圈层化”与大学生安全教育 汪先平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 要: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关高校和谐稳定。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在新形势下, 成效有限。在网络技术革新的今天, 借助网络来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 会显得事半功倍。网络的发展导致网络“圈层化”的形成。要想在网络空间中有所作为, 起到预定的教育成效, 那就必须冲破网络“圈层化”的困境。关键词: 大学生; 安全教育; 主客体; 网络; 圈层化; 作者简介:汪先平 (1987) , 男, 福建省宁化县人, 闽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助教。收稿日期:2017-04-14Received: 2017-04-14习近平总书记在

2、 2016 年 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坚持不懈地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 更应在网络空间有所作为。长期以来,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主要采用安全教育班会、消防安全演练、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检查等较为传统的教育方式, 起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成效有限。网络技术的革新导

3、致大学生接收知识、信息的方式方法发生改变, 个性化、独立性、封闭性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标签。网络“圈层化”是网络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大学生安全教育要想在网络空间有所作为, 起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就必须打破网络“圈层化”的困境。一、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现象所谓“圈层化”是指在各类圈子中进行分层抽离, 进而形成一个个内核稳定、链接紧密的社群2(P89)。圈层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圈子, 一个是关系网层级。一旦划定了区域, 在这个区域中则通过社交关系链形成分层。网络“圈层化”是网络社群当前的存在形式, 是有某种相似特性、对某种文化认同、能满足自身情感需要的网络用户, 通过相对封闭的社交媒介进行

4、的聚合, 形成当前网络中大大小小、成千上万的网络聚合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数据显示, “即时通信、网络新闻、搜索引擎”是中国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网络应用3。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主力军, 网络生活形式大多以社交、搜索、娱乐为主, 这种网络生活形式的特点可以恰当地描述为网络“圈层化”, 即只有在自己的特定圈层中进行交互通讯、信息共享的现象和趋势。按照信息获取平台的不同, 大学生网络圈层可分为网络信息圈层和网络社交圈层, 两者相辅相成。网络社交圈层的行成, 是网络信息圈层的回归和强化4。网络是一个超大信息组合体, 大学生网络圈层具有选择自主性强、信息获取趋向封闭性、圈层稳定性、圈层成

5、员的易变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会使大学生在获取信息上相对固定, 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其他信息则被拦截在圈层之外。网络本身是开放的, 但由于圈层化的形成, 导致其从原本的自由开放发展到“自我封闭”, 造成网络“圈层化”困境。大学生安全教育涵盖大学生的方方面面, 已不再局限消防、治安、交通、学生犯罪预防的安全方面, 而是拓展到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方面, 逐渐侧重大学生安全意识形态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单靠传统的说教方式很难使客体达到主体的教育要求, 很难让大学生“入脑入心”。网络是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 它把各个点、面、体的信息联

6、系到一起, 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的发展, 颠覆了传统的互通交流模式, 借助网络, 大学生可以从传统的“你说我听”向“你说我说”的方式转变, 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可以吸引、提高大学生对于安全教育的关注和认识, 加之正确引导, 大大弥补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新形势下, 通过网络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在一项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时间分配的调查中发现, 近九成大学生受访者都表示除正常的上课和休息外, 其余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耗在网络上, 这给大学生安全教育借助网络空间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二、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网络“圈层化”现象网络是一个信息交互共享体, 通过网络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信息共

7、享, 以达到互利共赢。然而, 交互渠道是否畅通是信息单元能否成功构建主客体关系的关键, 对于大学生安全教育而言, 如果交互渠道不畅、沟通存在障碍, 就会使得教育成效甚微。当前大学生网络的“圈层化”现象, 使得主客体关系出现淡化, 圈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客体关系维持的顺畅, 影响主客体信息交互的顺利进行。如何在当前网络革新的潮流中, 借用网络的力量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 这需要对当前网络“圈层化”进行全面的认识。根据大学生网络生活的特点, 应主动调整和适应技术革新的变化, 及时引导和积极干预, 消除圈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一) 信息交互通道散而不畅网络圈层化给信息的有效传播, 即“一对一”

8、“一对多”目的性传播带来困难, 造成官方安全教育主流的声音无法精准传达。网络革新的新形势下, 高校虽有较强的网络意识和形态阵地意识, 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宣传平台, 但是网络平台信息显得滞后, 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 造成主客体“脱轨”, 致使安全教育主流声音无法实现其教育价值。当前高校主要以官方主页、校园论坛、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其他网络平台来宣传安全教育主流思想, 除此之外, 院系两级还构建了各自的网络信息平台, 大大地分散了大学生的关注力。平台的分散, 大大分散主流声音的穿透力, 加上这些平台页面单调、安全教育内容时效性不强、信息吸引力弱, 使得大学生不会频繁关注和长时间驻留, 更有甚

9、者直接屏蔽, 造成主客体关系的断裂。笔者在一项在校大学生对于自己学校主页、官方媒体关注度的调查中发现, 关于“您是否会经常关注学校主页、学校官方媒体”这一问题, 近八成的受访者都表示不经常关注或者极少关注过。(二) 舆情引导力量不足网络圈层化的形成, 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这个和当代大学生与当前网络信息的“志同道合”是相符合的。所谓“道不同, 不相为谋”, 圈子的形成必然是由于圈成员对某人的崇拜, 或者对某种观点的高度认可, 由此圈主就孕育而生,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大 V”或“意见领袖”。圈层化下, 大学生安全教育主流声音能否进入圈子, 能否在圈子中有效传播, 以致达到主流声音的最大教育效

10、果至关重要。高校的教育者, 除了个别大咖外, 普遍被边缘化。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信息辨析能力, 但在网络空间中, 由于大学生自身的局限性, 很容易因出于好奇、追求刺激、盲目跟风而分享和转发违背主流价值观、恶意造谣挑衅等的负面消息。在网络“蝴蝶效应”的作用下, 一石激起千层浪, 负面消息的影响不断扩大而难以控制, 严重危害到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 破坏高校的和谐安定。(三) 圈层化信息屏障, 无法及时有效过滤圈层化形成过程中, 会形成不同的层级, 层级带来信息屏障, 会使层与层、圈与圈之间的信息交互显得“力不从心”, 有时候两个圈子如两个集合一般永远不会有交集。圈层化带来的活动圈子的“封闭性”,

11、给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使得大学生在自己“活动”的圈子里能更好地释放个性和展现真实自我。由于圈层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大学生在网络信息交互的过程中, 根据其连续且不同时段的信息片段综合分析, 可以大体反映出大学生在近期思想状况的发展变化。然而, 恰是由于圈层化其封闭性, 教育者无法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 不能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形成信息监控盲点, 造成主客体关系“貌合神离”, 无法及时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进行准确研判, 错失危机管理的重要节点, 造成安全隐患。三、破除网络“圈层化”困境的新思路如何破除圈层化困境, 消除圈层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通畅主客体关系, 使得

12、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起到显著的成效, 这就需要高校运用新媒体、新平台、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安全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一) 加大力量投入, 打造高校信息丰富和吸引力强的校园共享平台习总书记曾强调:“很多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 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 必须正视这个事实, 加大力量投入, 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不能被边缘化了。”5(P83)高校应加大经费和技术投入, 整合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资源, 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为工作出发点, 再造圈层。打造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共享平台, 丰富平台安全教育信息内容, 创新平台管理模式, 提高平台“一条龙”

13、服务学生的能力, 吸引大学生主动关注, 以致“常驻”。平台必须扩大辐射范围, 要想把网络空间作为一个宣传安全教育阵地、意识形态的战场, 就必须先让其成为学生喜欢、爱逛的市场, 让其热闹起来, 所以平台不仅“产品”要丰富、吸引人, 而且服务要周到。如 2016 和 2017 连续两年支付宝开展集齐“五福”平分现金的活动就是扩大圈层的一个典型成功例子。同时, 要提高安全教育信息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针对大学生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及时实现安全教育信息的精准推送。譬如, 近期网络中出现的“蓝鲸”游戏, 给大学生安全意识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即时监控、早期预警、辨析危害、教育引导, 强化了

14、大学生生命安全观念, 提升了大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效果甚好。(二) 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发挥意见领袖的辐射和积极带动作用网络技术的革新, 使信息的交互方式带来巨大的变化, 从原来的单向传播逐渐转化为互动式的传播, 众人皆媒体, 每个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接收体。网络“圈层化”背景下, 为防止被边缘化, 必须加强安全意识引导的专门力量的建设, 掌握网络话语权和意见主导权, 尤其是大学生圈层中的话语权和意见主导权, 成为他们圈子的“圈内人”。“意见领袖”是网络话语权和意见主导权的载体, 具有一定的事务洞察分析能力、信息敏感度和号召力。在网络生活中, 意见领袖往往是作为议题设置的主要群体, 其作用不

15、容小觑,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社交圈内群体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所以, 培养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显得尤为重要。然而, 大学生意见领袖不仅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教育者教育的重要对象。应加强大学生意见领袖的培养, 把他们培养成懂法律、会管理、善表达的安全教育帮手, 加强意见领袖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感, 发挥他们“听诊器、聚合器、扬声器、推进器”的作用,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及时正确引导, 传播社会正能量。除此之外, 培养和使用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 并不意味着高校教育者就可以当“甩手掌柜”。高校教育者应因时而化、因势而新, 主动适应大学生安全教育新常态, 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

16、高地;积极在社交平台上打造自己个人空间, 实现与学生互访互动, 实现师生在社交媒体的互联互通, 融入大学生社交圈中, 成为名副其实的“圈内人”, 最终让自己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意见领袖”。(三) 主动融入, 破除圈层化信息屏障在网络圈层化新形势下, 高校教育者应紧跟发展变化的脚步, 创新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法和内容形式, 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要尽可能地和大学生在网络通道上建立联系, 主动融入, 实现互联互通;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力量, 深入到大学生社群圈层中;改变传统教育对话方式, 与大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主客体关系;创新新形势下的平等对话机制,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事务管理, 共商校园大事, 真正做到“用心、知心、交心”, 避免成为圈子里的局外人。对于当前一些敏感、热议的话题, 如传销组织、网络诈骗、国际安全形势等, 高校教育者要注意把握先机,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及时抛出议题, 把大学生思想舆论转移到可控的话题圈中。同时在关键节点要发力造势, 扩大话题影响, 进一步扩大安全教育效能。(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