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2977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 段玉超 新疆艺术研究所 摘 要: 在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关心下,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现代化的历史变革下,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挑战。如何在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中, 保护、传承、发展和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新时期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 新媒体平台丰富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内容、途径及形式, 数字技术能够实现跨时间、空间的信息储存、共享和互动, 这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关键词:

2、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展; 传播; 作者简介:段玉超 (1985-) , 女, 新疆哈密人, 新疆艺术研究所, 研究方向: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收稿日期:2017-10-15Received: 2017-10-15新疆历史久远, 土地广袤, 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古代四大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荟萃, 各族人民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 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让厚植于此的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星辰、流光溢彩。这里有历史积淀浓厚的民间文学, 有形态多姿、神韵独特的传统音乐、舞蹈和曲艺, 有技巧高超的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 有灵气、生动的传统美术, 有巧夺天工、精益求精的传统技艺,

3、 有神奇的传统医药以及根植于民间文化空间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绚丽、一体多元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 传承和记录着新疆各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轨迹, 是历史进程活的见证。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各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发展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和传承的需要, 也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下, 为沿线国家的交流互鉴搭建文化桥梁, 更是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在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前景下, 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有效发展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 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简称“

4、非遗”) 的传播范围, 创新发展方式, 实现自身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现状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已开展多年, 在立法、名录体系、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传承机制、理论研究等方面有所成就, 各领域学者已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也在发展传播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特色。(一)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设立新疆 4 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 将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遗产保存在其所属地区和文化空间中, 使之“活态”传承, 一方面有效保护了文化生态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为长期留存和传播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长远规

5、划。3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91 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的建立, 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本真性、完整性及核心技艺, 培养后继人才, 开展教育活动, 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做出较大贡献。同时,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传承基地所建立的品牌, 形成的社会效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二) 教育传承和专业传承相结合的传播开展教育传承和专业传承相结合的传播。文化部、教育部启动并实施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开展。通过举办研修、研习、培训, 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优秀人才。“新疆哈密传统

6、工艺工作站”作为全国首个传统工艺工作站, 在振兴传统工艺、促进地方就业、传承和发展“非遗”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疆内高、中等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专业, 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等都开设了“非遗”相关专业和研究课题, 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 定期开展传承人群培训班, 缓解传承人濒危的状况。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开设了维吾尔木卡姆表演专业、木卡姆与麦西热甫研究专业, 培养了唱、奏、舞兼能艺术人才。新疆各地 (州、市) 、县 (市、区) 等在“非遗”教育传播上也积极探索。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在柯尔克孜语中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编了玛纳斯的代表性内容。和静县将蒙古族非

7、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格尔萨吾尔登托布秀尔等列入学校教学课程, 并请传承人以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方式在学校授课。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民间文化表演活动。一些地区将“非遗”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进行推广。如和静县编排的萨吾尔登健美操, 麦盖提县编排的刀郎木卡姆健身操, 锡伯族将贝伦舞在学校进行推广。“非遗”的专业团体, 如新疆木卡姆艺术团近年来精心编排的木卡姆主题晚会新疆十二木卡姆交响音乐会木卡姆的春天、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等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些传承基地不仅是“非遗”传承人开展教学传承的场所, 也是一个城市文化的标志, 文化的品牌, 民族文化的精神在活态中予以继承和发展。(

8、三) 宣传展示“非遗”的活动主要是从事“非遗”工作的政府机构、研究机构、高校等通过重大节庆活动, 进行“非遗”的政策法规宣传, 展示展演, 如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活动, 进行“非遗”专题展览表演。此外, 应邀参加疆外省市举办的“非遗”活动, 如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济南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通过对外展示交流, 展示新疆各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增强全国各地群众对新疆历史文化的了解、扩大新疆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促进新疆与其他省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 把新疆“非遗”的魅力传播出去, 对新疆建设“一带一路”核心区和新疆文化艺术事业的可持续

9、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 理论传播“非遗”的国际活动主要有国际间的交流展示, 学术会议, 履约报告等, 现已成功在新疆举办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阿依特斯”“玛纳斯”等世界级、国家级学术会议, 标志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提高到一个水平。如2014 年 5 月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玛纳斯保护研究) 中心带领玛纳斯专家学者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塔拉斯大学举办的“当代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国际学术会议, 对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以及玛纳斯的保护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理论传播方面主要是研究机构申报的“非遗”课题, 出版相关的理论书籍, 进行的学术研讨, 并形成的论文集等等。

10、这类理论传播多从“非遗”的现状、发展规律及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 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次的保护和研究提供借鉴和依据, 出版物的发行正是让这些研究成果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有效传播。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分析“新媒体, 是指信息的具体传递渠道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 (报刊、广播、电视) 而言, 在其后新发展起来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等服务。”1新时期,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运用上还在探索阶段, 网站、微博和微信平台的有效运用、推广成

11、为新的研究方向。(一) 网站当前专门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为数不多, 各有侧重, 有的综合性网站开辟“非遗”频道、栏目或专题, “大多站点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信息发布, 个别站点只有主页及栏目框架, 没有具体内容, 还有多数站点只有简单的查询功能”, “网站缺乏专业人员的操作和筹划, 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推广与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潜力”。2“网站的数字化元素不够多样, 大多数网站的数据库建设仍以文本资料和静态图像为主, 视觉效果单一, 音频、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的储备及共享非常缺乏。”3具体网站见表 1。表 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非遗板块 下载原表 政府和文化机构主导的非遗网站多发布有关“

12、非遗”活动的会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传承人信息、抢救性记录、民俗展等, 文化教育机构发布研究成果、专家论文、田野调查、民俗摄影、访谈记录等内容。这些网站以文字和图片为主, 形式简单, 内容侧重“非遗”某方面, 视频、语音和互动缺乏, 网页信息更新周期较长, 有些网站只有单一的语言, 传播效果不理想。“网站数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网络化传播的效果。”4(二) 微博在新浪微博中输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 可以看见两个大“V”认证的微博账号 (见表 2) , 还有一些从事新疆“非遗”工作的个人或传承人的微博账号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新疆非遗”命名, 在

13、微博中主要以图文形式转发或者发表一些关于新疆非遗方面的文章或信息。表 2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浪微博统计 下载原表 微博多以图文的形式出现, 信息内容多以会议、培训、“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为主, 在系统化、专题化传播非遗信息、设置传播议程上有所欠缺, 微博更新周期较长, 粉丝关注度和转发量不高。(三) 微信在微信里输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字样, 可以看见很多关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第一类是政府主办的微信平台, 发布有关本地的非遗信息, 如:“最后一公里”“阿克苏零距离”“博州零距离”, 等。第二类是院校和专业机构, 发布有关新疆“非遗”的活动、科研成果、培训等方面的信息, 如新疆艺术研究

14、所的“新疆艺术研究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 石河子大学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第三类是有传统媒体背景的微信公众号, 发布一些关于新疆“非遗”方面的活动消息, 一般为时时新闻, 如新疆经济报社的“西域周末”, 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的“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新疆”。第四类是演艺公司或旅游公司等, 发布有关非遗的演出、展览、旅游、产品方面的信息, 如“丝路发现”、“新疆兵团旅游咨询”, 等。还有一些传承人或从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个人微信号, 发布有关新疆“非遗”的相关信息。缺乏“非遗”特色的微信公众号, 多为综合类, 在内容上发布信

15、息多与节庆活动、工作内容、会议培训有关, 缺少系统性、连续性的内容, 在形式上多采用图文结合的传统方式。由于微信传播的秘密性、碎片化和即时性, 这种零散的“非遗”信息很容易被淹没和遗忘。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播方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 3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 2016 年 12 月, 新疆网民突破千万规模, 达到 1296 万人, 普及率达 54.9%, 在全国各省区排名第 10 位, 进入全国先进地区行列。5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传播范围和地域性影响较为明显, 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难以体现, 很难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无论是传统媒

16、体还是网络媒体, 在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上都不够深入, 新媒体传播尚处在探索阶段, 导致“非遗”信息不能吸引受众, 引起广泛关注。“新媒体凭借储存、搜索、传播的低成本优势, ”“通过广泛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 整合各种文化资源, 不断创新文化内容, 提高新业态的原创能力, 增强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牌影响力。”6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的兴起, 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 促使“非遗”的传播打破瓶颈, 实现跨时间、空间的信息储存、共享和互动。(一) 建设非遗特色新媒体传播体系1. 建立“非遗”特色网站在政府主导的非遗专业网站上建立一个涉及新疆“非遗”各类别的数字资源库, 一方面为长久有效保护传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平台, 另一方面便于研究者、传承人、“非遗”爱好者等不同的人群进行查阅和学习。构建互动交流平台, 有效收集受众反馈信息, 不断完善平台建设。设置“非遗”服务窗口, 有关“非遗”的申报流程、传承人的评定办法、培训班的举办、大型活动的通知等等, 为新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