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28789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析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 刘鹏 袁丽君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若羌县中学 摘 要: “以农立国”是杰斐逊在美国建国之初所提出的立国政策构想。以农立国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但也有着促进商品性农业经济发展、推动大农场经济出现等积极作用, 本文分别从局限性与积极性两方面对杰斐逊的立国思想进行细致的分析, 深入探讨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 从而进一步认识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关键词: 美国; 杰斐逊; 以农立国; 双重性质; 作者简介:刘鹏 (1979) , 男, 陕西汉中人, 陕西理工大学历史系主任,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美国农业经济史;作者简介:

2、袁丽君 (1993) , 女, 甘肃张掖人, 本科, 教师, 研究方向:历史。基金:2014 年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粮食储备制度改革与陕西省粮食储备安全研究” (2014D24) “以农立国”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在美国建国之初所提出的立国政策构想, 在杰斐逊当选为第三任美国总统后也曾试图按照自己的以农立国思想构建美国的农业经济社会, 但以农立国思想的局限性却最终推动了他的施政纲领转变为“工业立国”。尽管如此, 以农立国思想中所蕴含的积极性因素对美国自建国后至今 200 多年农业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分析以农立国思想的双重性质, 对于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借鉴

3、作用和现实意义。1“以农立国”在制定联邦宪法和成立联邦政府之后, 美国开始进入民主共和时代。但在建国之初, 美国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财政困境。无论是国务卿杰斐逊还是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治国之策, 始终都是围绕着解决财政问题为中心点。只有这个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 政府才能正常运转。但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 解决的政策如何?杰斐逊与汉密尔顿的解决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国家是否能够尽快走出困境。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工业, 尽快将美国建成工业发达国家, 而杰斐逊主张发展农业, 极力排斥工业经济在美国的发展。杰斐逊的主张一方面与其从小的生活经历有关, 他成长于一个种植园家庭, 有着非常

4、深厚的农业背景, 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因此着力提倡以农立国思想, 排斥工商业立国。另一方面, 杰斐逊受到法国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 尤其是亚当斯密激烈反对重商主义政策, 其重农主义观点认为农业的发展会自然而然地带动工业和商业的整体发展, 推动了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产生。总结来说, 杰斐逊的以农立国思想主要有 3 点:“其一, 美国的所有公民都从事农业, 躬耕垅亩, 不事工商, 用剩余农产品换取欧洲生产的工业品;其二,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技术,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 构建和谐安详、富有人情味的农业社会;其三, 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小土地所有制,

5、反对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1。”1801 年 3 月 4 日, 杰斐逊当选美国第三任总统。在就职演说中杰斐逊宣称要“促进农业发展, 并鼓励以商业辅助农业”, 体现了他“农业为主、商业为辅、拒绝工业”的经济思想。当选总统初期, 杰斐逊曾大力推行以农立国思想, 提倡农业生产、加快西部垦荒、革新农业技术, 力图将美国建设成为农业共和国。但在第二届任期时, 杰斐逊开始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推动工业经济的发展, 其施政纲领由“以农立国”变为了“工业立国”。这一转变的产生说明, 杰斐逊意识到以农立国思想有其局限性, 必须加以改变。但自杰斐逊开始至今美国农业经济的不间断持续发展也说明, 以农立国思想有其积极性,

6、 局限性与积极性并存的双重性质成为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最大特征。2“以农立国”的局限性与积极性2.1 局限性2.1.1 在工业革命和机械化大生产时代, 提倡以农业发展为主具有较明显的滞后性无论杰斐逊的以农立国思想对美国的影响有多深远, 有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那就是美国建国初期正处于工业革命和机械化大生产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无论杰斐逊再怎样提倡以农立国思想, 最终都会被工商业快速发展所取代。杰斐逊以农立国思想的提出,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的农业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 但在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下, 当时美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转型, 由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

7、这是大势所趋。关于这一点可以从杰斐逊执政时期的国家经济增长比例中看出, 在 17991809 年, 美国国民生产总收入从 10.87 亿美元提高到 14.18 亿美元, 其中农业收入比重较大, 但后期有明显下降的趋势。相反, 在同一时期内, 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收入的比例由 4.8%上升为 6.1%, 交通运输业由 24%上升为 26%, 建筑业由 7.9%增至 8%, 采矿业由 0.1%增至 0.2%, 服务业由 9.6%猛增至 12.2%2。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 杰斐逊执政时期农业收入虽然在国民生产总收入的比例仍占优势, 但工业、商业、服务业的比例不断提高, 顺应了工业文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

8、潮流。而且, 在美国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其农业都是以粗放型生产为主的, 生产投入大但产出少, 且缺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营模式, 这种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势必会被机械化大生产时代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超越。2.1.2 在国际重商主义和商业文明时代的背景下, 农产品在商业活动中不占主要地位, 尤其是国际贸易份额自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 英国由农业国转向工业国, 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由重农主义转向重商主义, 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带动整个世界经济体系走入工商业文明时代。从 19 世纪 20 年代起, 英国的工业产值就开始慢慢超过农业产值, 到了 60 年代末, 工业部门的收入

9、是农业部门的 2 倍, 达到 24 360 万英镑 (1 英镑约合 8.94 元人民币, 2017) ;商业和交通运输业也超过了农业, 达到 1.3 亿英镑, 而农业只收入了 11 880 英镑。从拿破仑时代开始, 法国的工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 其棉纺织机在 17601812 年, 由 13 000台增加到 25 000 台, 电力企业、汽车企业、钢铁企业等部门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在 18401870 年, 德国石油煤炭产量从 318 万吨增加到 2 640 万吨, 增加了 7 倍多;1863 年德国由机器进口国变成了机器出口国3。也就是说在当时,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工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快

10、速发展, 国际重商主义和国际贸易的地位也日渐突出。在这样一个工商业文明时代, 面对大量的工商业产品生产, 杰斐逊却极力提倡农业立国思想, 认为“对于制造业的一般运行来讲, 让我们的工厂留在欧洲吧4!”然这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 是与时代前进的步伐相背离的。从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上来看, 工业产品的生产数量是远远大于农业产品的, 美国虽在不断地为其他国家提供原料, 但美国当时是粗放型的农业经济, 农业发展规模虽大但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 要跟上各个工业国家对原材料的巨大需求是有一定难度的。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的工业产品输入逐渐超过美国对外的农业原

11、材料输出, 据统计, 1814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美国的进口总额仅为 1 300 万美元。而到了 1816 年, 随着美国工业品的大量出口, 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47 亿美元, 增加了 10 倍多。也就是说, 美国的农产品越来越不占主要地位, 相反, 工业产品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2.1.3 以农立国的初衷是为了美国人民的生活不受到外来限制的影响, 保证人民的自由思想, 但最终反而促使小农经济思想出现, 甚至于客观推动了闭关锁国政策作为一个后起资本主义帝国, 美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掠夺竞争中是不具备优势条件的, 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英国、法国等老牌帝国相抗衡, 因此, 在当时向西部拓疆是美国的

12、最优选择。英国虽然在 1783 年巴黎和约中承认美国独立, 且在政治上放弃了英国本身在美国的利益, 但实际上英国还控制着美国的经济命脉。尤其是在美国建国之初, 面对着迫切需要解决的财政问题, 美国相对来说更加依赖对外贸易。而杰斐逊极力倡导的以农立国思想, 实际上是在另一个角度承认或赞同趋向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中, 他始终期望农业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农业国家是他理想中的幸福社会。但杰斐逊的农业立国思想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 同时以改善农业技术为手段、以盈利为目的的商品农业经济, 所以说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 应该说是一种创新式的农业经济形态。“这已不是传统的旧农业观

13、, 而是一种新的农业观”5。但在实际操作中, 随着西进运动垦荒而导致的自耕农阶级的兴起又推动了小农经济势力的增长, 这种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很容易导致闭关锁国的情形出现。2.1.4 过分推崇以农立国思想, 会导致农民面临如农产品生产过剩、成本和价格压力、国外商税压力等种种问题杰斐逊极力推崇以农立国思想, 认为农耕者是“上帝的选民”6, 使得整个国家的目标转向发展农业, 再加上美国西进运动中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 农民人均获得的种植土地面积相对增加, 在美国大农场经济的影响下, 在国内外市场利益的驱动下, 农民的生产热情必然高涨, 所导致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农产品生产过剩。一方面, 农产品生产过剩会

14、造成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失衡, 供大于求会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 使得农民要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面对成本与价格的压力, 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包括经营农场、收割庄稼、运输农产品等) 比他们卖出农产品后赚来的钱还要多, 收入不足以支付经营农场的开销。另一方面, 在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同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 经营农场所需的各种物品的价格不断上升。无论是信贷利息还是机器价格, 每样成本的开支都在涨, 所以农民在生产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始终被困于成本与价格的压力。此外, 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奴隶制度, 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中叶, 奴隶的价格不断上涨, 平均价格上涨了约 4 倍, 也就是说从

15、原来的 300 美元涨到 1 500 美元, 这样一来就导致种植园经济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 所带给种植园农场主的同样是巨大的成本与价格的压力。可以看出, 以农立国所导致的价格下跌、成本过高问题, 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2.2 积极性2.2.1 以农立国思想稳定了美国的农业经济, 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史的角度看, 工业的发展尤其是轻工业的发展, 必须是以农业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而美国建国之初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且资金匮乏, 更适合走用农业来巩固国家经济基础、进而发展工业的道路。杰斐逊在 1801 年 3 月 4 日的第一次就职演说中强调要“鼓励农业并扶助商业为农业服务”7, 这说明杰斐

16、逊实际上还是想以农业来巩固工商业发展。如果美国想像其他国家一样融入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发展工业, 就必须以农业发展为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 农业发展为轻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 而轻工业发展又为重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资金支持。例如, 杰斐逊的以农立国政策促使美国南部“棉花王国”的兴起, 美国身处的美洲本身就是一个棉产量高的地区, 尤其是美国的爱迪斯图岛所生产的“海岛棉”最为有名。以农立国思想刺激了南部种植园主的生产热情, 当时 1 英亩好地可产皮棉 435 磅, 而土质不好的土地也能产 140 磅, 这样的产量在当时还是相当高的。据 1808 年的报告称, “在好的年份, 爱迪斯图岛产原棉 7.5 万磅, 按平均价格每磅 2 先令计算, 年总收入 32.13 万美元, 每英亩产值 11 美元, 每个居民 110 美元, 但每个白人为 1 350 美元8。”从这组数据上可以说明, 一方面以农立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空前数量的原材料, 突出表现在棉花的大量生产为美国的棉纺织工业提供了价格极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