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122277 上传时间:2018-02-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宋金以前歇山建筑技术研究综述 张毅捷 何洋 韩效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摘 要: 歇山是我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屋顶形式之一, 等级高、应用广、技术有代表性, 因此歇山是我国建筑史, 特别是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宋金以前歇山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本文以宋金以前歇山技术的研究史为研究对象, 从技术要点的角度梳理了其自 1931 年以来的研究, 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古代建筑; 传统木结构建筑技术; 歇山 (厦两头、九脊殿) ; 宋金以前; 作者简介:张毅捷,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副教授作者简介:何洋,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

2、作者简介:韩效,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讲师, 收稿日期:2017-09-20基金:2013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1308395) Review of Research on Technology of Framework of Hsien-shan Roof Before Chinese Song and Jin DynastyZHANG Yijie HE Yang HAN Xiao Abstract: Hsien-shan roof (gable-and-hip roof)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of forms of

3、traditional Chinese building for its high grade, versatility and typical technology, and thus the hsien-shan roof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in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imber structure. The period before t

4、he Song amd Jin Dynasty (before AD 1279) is a critical period that the technology of hsien-shan roof went through a process from embryo to maturity, and thus it is an unavoidable important stage to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f hsien-shan roof. The study reviews the researches from 1931 o

5、n the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f the buildings with hsien-shan roof before the Chinese Dynasty of Song and J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ical essentials, and provides an outlook for future relative researches.Keyword: Ancient Building; Technology of Traditional Timber Structure; Hsien-Shan Roof (G

6、able-and-Hip Roof, Shaliangtou, Jiujidian) ; Period Before Chinese Song Received: 2017-09-200 引言歇山是我国古代建筑五种基本的屋顶形式之一 (图 1) , 等级仅次于庑殿;从现存早期遗构来看, 它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屋顶形式 (唐至宋金歇山遗存占唐至宋金木构建筑总遗存的 50%以上) ;同时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都在歇山建筑上有所体现, 因此歇山的研究是中国建筑史, 特别是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唐至明清的木构建筑技术史分为唐宋和元之后两大时期。唐宋时期歇山技术从萌芽到成熟, 这一阶段是了

7、解歇山技术的重要阶段, 对这一时期歇山技术的研究也有助于了解元以后的歇山技术。我国有关歇山的研究肇始自 20 世纪 30 年代初1, 至今已有 85 年的研究史, 期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 研究的重点是结合营造法式、清式营造则例、营造算例的记载考察遗构, 目的是注释上述建筑技术史籍;第二,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 世纪末, 主要学术贡献是提出了歇山建筑“南方起源说”2-4;第三, 新世纪有关歇山技术的研究全面展开。李灿从法式记载出发结合实例探讨法式中的相关技术5-6;赵春晓以唐宋歇山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研究7;张十庆、林世超和张雅楠分别深入研究了江南、闽台、

8、广府的歇山技术8-11。梁思成曾指出“由结构上看来, 歇山可以说是庑殿和悬山联合而成”, 表明了歇山技术的四个主要方面:与庑殿相关的转角造技术和厦架技术;与悬山相关的出际技术;歇山特有的山架及其支撑技术 (图 2-3) 。1 有关转角造技术的研究转角造是庑殿、歇山、攒尖顶共有的技术 (图 4) 。最早涉及转角造技术研究的是梁思成。他指出“屋角曲起的结构, 全在檐椽与角梁间关系所使然”12。后来萧默梳理了角翘的流变过程, 指出角翘形成的三个诱因为大角梁断面变高、子角梁上翘和大角梁平置, 并认为角翘始自东汉, 唐代渐多, 五代之后得到普及, 而铺作逐渐变小是角翘愈来愈大的主要原因, 同时角翘的变大

9、直接导致角椽布置方式的改进和由昂的出现13。潘谷西也注意到山西宋金建筑大角梁平置现象, 指出这种做法“与法式不符, 当属地方手法”14。张十庆在论述山西地区角翘做法时指出“角梁平置”使“角梁转过一椽”成为可能, 是“解决翼角受力平衡问题的最佳方案”, 而山西地方子角梁并不上翘15。李会智也认为角翘大小主要由角梁结构形制决定, 并指出南方的嫩戗发戗、山西的角梁平置、法式的角梁斜置和山西的角梁斜置的角翘是依次变小的16。李灿论证了法式所载角梁结构为角梁平置 (与李会智观点不同) , 并诠释了法式中的多条相关记载5。岳青等也探讨了角翘技术的流变, 他们认为角翘起自北方, 角翘形象传入江南后 (约在南

10、宋) 改用新的技术 (嫩戗发戗) 实现这一形象, 这种技术后来随着人口流动向周边地区蔓延, 而北方地区一直沿着自身逻辑发展角翘技术 (大角梁平置、子角梁不上折) , 并随着人口流动在一些边远地区形成了新的技术17。2014 年张十庆再次撰文探讨角翘问题, 认为角翘由瓦作推进至木作, 而木作角翘有大角梁法 (即大角梁平置, 北方) 和子角梁法 (即子角梁上折, 南方) , 南北方发展的分野在唐宋时期。该文还指出南北朝之前平行椽和扇椽分行于北、南, 而角翘的发展促成了平行椽的蜕化和消失18。这些研究基本理出了我国角翘自东汉至明清的流变趋势及其背后的动因, 但对北方地区的流变细节缺乏考证。图 1 我

11、国古代建筑物中基本的屋顶形式 Fig.1 basic types of roof in Chinese ancient building 下载原图图 1:底图引自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史编委会,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版) , 1984.图 2 歇山关键技术厦架、出际、山架 Fig.2 key technologies of hsien-shan roof:technology of shajia, chuji and shanjia 下载原图图 2:底图引自莫宗江,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 1979.图 3 歇山关键技术转角造 Fig.3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12、 hsien-shan roof:technology of corner of framework 下载原图图 3-6:底图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宁波, 2012.图 4 转角造技术细节 Fig.4 technological details of corner of framework 下载原图图 3-6:底图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宁波, 2012.图 5 厦架技术细节 (厦两架厦一间) Fig.5 technological detail of side framework named shajia 下载原图图 3-6:底图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宁波, 2012.2 有关厦架

13、技术的研究厦架是指庑殿和歇山梢间披厦的构架, 因中、下平槫需要在披厦交圈, 遂产生了厦架 (图 5) 。首先涉及研究这个问题的是刘致平, 他指出歇山是人字顶 (悬山) 加上周围廊形成, 并提及东北地区歇山厦一间现象, 但没有深入探讨披厦技术19。之后也有学者注意到我国其他地区的歇山厦一间现象10-11,20-21, 潘谷西根据法式的记载指出厦两头 (厅堂歇山) 和九脊殿 (殿阁歇山) 厦架架深不同14, 而比较深入探讨厦架问题的是张十庆团队。该团队根据对宁波保国寺大殿大木构架的现状分析研究认为, 该殿最初为厦两架的形式, 江南直至元季均为这种形式, 后渐进至厦一架;北方也曾呈现同样的趋势, 但

14、发生变化的时间 (北宋末期) 比南方早。该研究还指出厦架架深与转角造技术 (包括角梁形制和转过椽数) 是一个技术问题的两个方面9。之后团队成员姜铮继续撰文讨论厦架的问题:她认为厦一间为唐前后之早期歇山形式, 其出现与立面造型相关, 无涉房屋规模大小;角梁转过两椽的概念, 与早期厦一间形似却不同;北方五代开始出现角梁转过一椽的做法, 并成为后来歇山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姜铮认为这是为了避免设计过程的矛盾而形成的设计方法的简化和进步使然22。孟超、刘妍曾探讨晋东南宋金歇山遗存的厦架做法分类, 并推演了晋东南歇山典型做法的构造规律, 是有关晋东南宋金歇山建筑构造不可回避的文献23。这些研究基本理清了歇

15、山厦架从厦一间到厦两架, 再到厦一架的发展演变过程, 但同样有关中原、华北地区演变过程的细节有待继续深入, 而张十庆提出的厦架与转角造的一体两面观点值得重视。例如团队成员唐聪指出歇山至角补间铺作与厦架平槫支撑节点之间存在矛盾, 为解决这个矛盾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槫架侧移和补间铺作侧移24。图 6 出际技术细节 (保国寺大殿:a.纵剖面, b.横剖面) Fig.6 technological details of chuji (Main Hall in Baoguosi Temple:a.the longitudinal section;b.the cross section) 下载原图图

16、 3-6:底图引自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 宁波, 2012.图 7 学界对头栿的不同理解 (a.潘谷西案;b.梁思成案) Fig.7 different opinions on beam of qitoufu (a.the Opinion of Pan Guxi;b.the Opinion of Liang Sicheng) 下载原图图 7:a 图底图引自潘谷西, 营造法式初探 (三) , 1985;b 图底图引自河北省正定县文, 中国古代建筑正定隆兴寺, 2000.3 有关出际技术的研究出际是悬山和歇山共有的技术 (图 6) 。相关的技术细节记录在营造法式卷五阳马25, 陈明达从材分制的角度对相关记述进行解读, 认为无论是厅堂歇山还是殿堂歇山出际均为 0.5 m (150 分) 26。肖旻指出悬山出际“暗示了以椽架平长 2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