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97596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建设研究 于江丽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摘 要: “美丽中国”是反思工业化和现代化而提出的目标愿景。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 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微观向度。“美丽中国”在价值维度、根本目标、主体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社区担当着新的任务和时代使命。生态社区建设应从社区理念设计、社区环境建设、社区体制创新、社区观念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 在微观层面实践“美丽中国”的“自然之美”和“社会之美”。关键词: 美丽中国; 生态社区; 政府主导体制创新; 社区自治; 作者简介:于江丽 (1980-) , 女, 黑龙江

2、海伦人,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6 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MYZX201634阶段性成果“美丽”是一个通俗化、大众化词语, 用以代指一切美好的事物。“美丽中国”代表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 顺应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

3、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美丽中国”是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资源趋紧的背景下, 反思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二重性而提出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 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 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社区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 实现社区的生态化, 建设“生态社区”, 是回应和关照“美丽中国”必须重视并要积极思考和实践的时代命题。一、“美丽中国”对生态社区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一) 价值维度要求建设“美丽中国”要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 “美丽中国”的实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

4、目标所在。“美丽中国”建设, 不仅是一个生态问题, 而且是蕴含着深刻价值维度, 即人与自然和谐和人与人和谐的二重维度。“美丽中国”建设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前提。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是人类的无机身体。没有自然, 人类生产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 建设美丽中国, 要求人类在遵循自然规律, 考虑自然承载力的前提下改造自然, 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内在的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 而且也互相影响。为了进行生产, 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 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

5、, 才会有生产。”2可见, 正是在人与人的实践联系和社会关系中, 实现了人与自然间的互动。所以, 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 建设“美丽中国”的微观维度, 必须以此为价值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之美”及人与人和谐的“社会之美”。(二) 根本目标要求建设美丽中国,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而且对建设“美丽中国”作了具体部署。强调:“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控制开发强度, 调整空间结构,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

6、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这是要求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既维持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而且为子孙留下“绿色银行”, 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以满足人的“生态权”在内的各项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生态社区建设是这一根本目标的具体落实, 必须致力于社区自然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当代人及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三) 参与主体要求“美丽中国”建设是合目的性与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是在自然演化的过程中自发地生发出来的, 也不是通过一般的建

7、设性的主体性展示出来的, 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自觉地创造出来的。”3“美丽中国”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世世代代为之努力奋斗的建设和创新过程。涉及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 需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精神。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 而其中每一个意志, 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 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 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 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 即历史结果, 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4可见, 社会的

8、发展是由客观的、整体的合力推动的。社会合力程度不同, 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便不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要构建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战线, 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社区建设也必须发动广大社区居民, 整合社会资源, 让主体的创造智慧充分涌流。二、生态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一) 生态社区建设的价值维度片面化生态社区建设既是对自然的尊重, 也是对人类自我生活方式的尊重。生态社区建设既要加强物质性的自然生态建设, 也要加强包括精神与文化因素在内的人文生态建设。目前的社区建设已经有了较大进步, 建造了一些亭台楼阁、建设了一些基本的文体设施等。但只是部分地采用了节能技术, 建筑寿命不长

9、, 居住空间不够环保。社区自然环境要么缺少绿化, 要么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绿化和美化层面。在人文生态方面, 则大多数社区“无所作为”。对城市化造成的人际疏远缺少充分重视。城市化进程下,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城市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至 2014 年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达 80 多个, 成为世界上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口构成多元。在一个社区内, 是来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生活习惯的群体。传统乡村的信任关系被打破, 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减少, “契约式”交往占据主导。而社区建设没有为居民搭建交往平台。导致人们在陌生的人际关系里,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里, 人际关系越发

10、冷漠, 缺少信任和友好沟通。(二) 生态社区建设根本目标不明确我国的社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解体、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下, 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化的一个核心问题。由于城市化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发挥着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 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空间, 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虽然人民对生态社区充满了期待和高要求, 但生态社区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根本目标存在价值偏差。目前的情况是, 城市化的推进导致社区规模的扩张。社区建筑密度高, 环境美化表面化。社区配套相关的商业产业, 这些商业产业的运作是首要的, 生态环境在商业面前退居第二位。规模型社区不仅在

11、生态环境上对居民造成一定影响, 甚至给社区居民带来持久的噪声污染。社区相关的管理和服务不到位, 生态社区建设追求的首要目标仍然是经济利益, 并没有从人的需求、人的全面发展, 以及当代人与子孙后代的发展来长远规划和考虑。生态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需要在经济与人的发展之间再理顺, 并在实践中得到高度重视和落实。(三) 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广大居民是社区建设的主体, 居民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源动力。虽然广大居民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也渴望人际信任。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 而且基本是政府主导下的执行角色。往往是政府“找亮点”, 成熟的社区自治组织没有形成, 社区活动不是自

12、下而上的民众诉求。从而, 居民的需求不能得到及时表达和充分实现。快节奏的生活、对政府主导的依赖、非政府组织发育不良等都导致居民参与度不高, 自觉性和主动性欠缺。在有些方面, 如环境保护、环境监督等问题上, 民众有参与的热情, 但缺乏参与的渠道。由于缺少集体参与的空间和机会, 导致居民生活的“个体性”在增强。人际沟通机会少, 难以形成社区共识, 从而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强。在鼓励非政府组织成长、创建合理的参与机制等方面是生态社区建设需要长期思考和不断尝试的实践课题。三、“生态社区”建设的路径探析(一) 生态社区建设理念设计兼顾整体, 突出特色。生态社区是微观层面的社会, 内在地包含了经济系统

13、、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社区建设, 必须树立系统思维,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平衡。同时要因地制宜, 遵循自身规律, 挖掘历史, 传承特色。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的社会背景、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人文特点不同。改革开放以来, 城市化在速度和规模上都实现了大跨越。但城市建设由于缺少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 造成资源和人力的浪费;陷入了“千城一面”, 过于追求市容市貌的“单向度”发展。资源环境破坏严重, 自身特色不突出。究其原因, 是对自身有利条件和发展劣势缺少认知, 自身定位不准确, 片面模仿急于突出成绩造成的一刀切后果。近几年, 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辩证否定, “生态城市”概念产生, 生态城

14、市实践开启。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内在运行逻辑在生产力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性回归。生态城市建设应将社区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当中, 生态社区建设要以生态城市为依托, 找准自身定位。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 突出环境治理的前提性和首要性, 保持自身文化特色。每一生态城市和生态社区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 才能汇聚成具有文化多样性, 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美丽中国。(二) 生态社区环境建设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态化工程。目的是满足人民利益诉求, 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在社区物质环境建设上, 应探索“体验式”空间。在非物质环境建设上, 应探索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目前社区物质环

15、境依然是“博物馆式”的即观赏性的环境。某种程度上说, 城市生活造成人与自然的隔离。实际上, 人们对大自然的依恋并没有因城市化的推进而消减。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为人们提供高科技和就业机会的同时, 应为人们创造体验自然的空间。所谓“体验式”的物质环境即在社区规划中, 针对社区人口构成和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 为各群体构建活动场所, 给居民以体验大自然, 增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互动的空间。尤其是要给儿童以体验自然的空间和权利, 使其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 认同人与自然之间的一体关系。从而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同时, 通过社区图书馆、社区影视、社区志愿活动、社区睦

16、邻日等活动, 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个社区成员对自己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高低取决于其基本需求是否能够在该社区得到满足, 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 以及与别人比这种满足是否公平。”5关注广大居民的精神需求, 使其在公平的生活空间里得到关爱, 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理解, 创建和谐、友善、互助的“社区共同体”。(三) 生态社区体制创新生态社区是一个建设过程, 也是一个体制创新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 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维护国家安全,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6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是当前中国制度创新中最耀眼的亮点之一。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主要是明确各主体之间的地位和职权, 形成政府、社区、公众之间的有效协同的科学体系。目前“政社分开”已成为公认的社区管理理念。但我国的社区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化建设的推进而快速发展的, 可以说是政府主导的产物。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