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文化特色简介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97057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节文化特色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毕节文化特色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毕节文化特色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毕节文化特色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毕节文化特色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节文化特色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节文化特色简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特色文化文化带地方戏曲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 来源: 点击数: 144 作者: 【字体:小 大】黔剧黔剧是贵州省唯一的地方剧种,黔西文琴戏是黔剧的前身,故黔西有“文琴戏的故乡、黔剧发源地”的誉称。1960年黔剧代表贵州进京演出,得到了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观看了黔剧演出后,曾题词勉励演员们要“为创造新黔剧而非都” 。 、黔西文琴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被贵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代表作有黔西是个好地方等。花灯花灯,也是黔西文化的一大特色。黔西花灯是贵州各路花灯中黔西北花灯的代表,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也被贵

2、州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名录。文化风情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9日 来源: 点击数: 142 作者: 【字体:小 大】一、观音洞文化遗址及考古价值:该遗址位于沙井乡境内,距县城南30公里。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专家学者多次考察,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张森水等教授主持了发掘,共获各类石器4000余件,哺乳化石23种。所获石器均为人工打制,加工工艺和复杂程度与北方周口店“北京人”的石器相似。其考古价值:(一)它是我国长江以南旧石器时代初期材料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二)其文化面貌(如加工技术、类型特殊等)在同期文化遗址中独

3、具一格。(三)堆积物完整,厚达米,可供直接和间接地与其他早期或稍晚期文化遗址作对比。观音洞文化的特殊性,被认为是我国旧石器早期三个重要类型之一,他与北京周口店文化、陕西西候度文化三足鼎立。白寿彝编的中国通史称,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南方“首推贵州黔西观音洞。 ”故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称。二、凤凰穿洞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该遗址位于城关镇新民村,距县城约公里,东经北纬附近,因其北西穿通,故名穿洞。发现后,省政府于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高约米,堆积多存于较宽大的西洞口,原迹由南向北略斜低,上覆盖约米厚的堆积受人为破坏。年月日贵州省博物馆、黔西文管所对遗址进行挖掘,现存堆积厚约厘米

4、,可分个文化层,其中含两个灰烬层,上灰烬层分布较广,下灰烬层仅限于局部,呈复层且胶结。在米三个探方的地层中共出土石制品近千件,骨制品几件、陶片几件,以及单个动物牙和大量碎骨片。另外扰乱层中和地表采集到数百件遗物。石制品均为打制,多以燧石为原料,其特点多是在厘米以下,骨制品多用骨片制成,有骨铲、骨锥等。层位中出土的陶片有绳纹、篮纹等。动物种类有螺、蚌、鱼、竹鼠、猕猴、鹿和牛等,骨骼已有不同程度的石化。初步认定该遗址堆积的时代可能为新石器时代,底部层位或许可抵旧石器时代晚期。三、古象祠遗址。位于县素朴镇九龙山主峰上,距县城公里、距素朴街公里。九龙山即古灵博山,当地尚有麟角山、银角山称谓。象祠,即尊

5、奉象的祠庙。象,又称傲象,是虞舜的同父母兄弟,初时不仁,多次谋害舜,舜则对其宽容,封他为“有鼻” (湖南道县北)君主。象在舜的感化下痛改前非, “故能任贤使能,而安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 ,建祠庙以尊奉。在水西地区彝族很尊奉象而建祠供奉,民间曾称象祠为“夷王庙”或安氏“祠堂” 、 “宗庙” 、 “神房” 、“神阁” 。明代正德时任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水西彝族土司)说:“斯祠之肇也,盖莫知期原,然吾诸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礼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水西安氏属彝族闽支卢鹿部,其始祖慕齐齐三国时居罗邑(云南境) ,南北朝梁时,其世勿阿纳据水西地区,安贵荣是部族世,其所说“

6、曾高而上” ,可理解上到其始祖时,也可理解上到勿阿纳据水西时。明代正德初年水西彝民翻新象祠,安贵荣请王阳明作了象祠记 。后多次被毁。四、古生物化石群。年在城关牌庄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群,经省专家鉴别,这批化石距今至少一万多年,为南方特有已灭绝的哺乳动物东方剑齿象化石群。五、大海子汉墓群。位于绿化乡大海子村,距县城公里。墓葬群从西到东横穿海子南边水域,为一字开的八座土堆状,当地人称“八仙包包” ,每座占地约平方米,高约米左右。因年久无人管理,有的已被平为耕地,封土仅米多厚,有的被铲平修提水房和村级公路。年,县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对该墓群进行清理性发掘,因是黔西发掘的第座汉代墓葬,故编号。该墓为

7、刀型券顶砖墓,单室,有墓道,墓向,通长米?熏墓室宽米,高米,墓道米,宽米。墓顶起券所用青砖为楔形。较小一侧模印纹饰,有菱形、方锤形。墓道及墓室底室均以素面砖铺砌,出土陶釜、陶罐、铜、五铢钱、铁三角残件。五铢钱从钱文书体辩认,属洛阳煤光汉墓 III 型五铢。结合墓葬形制和随葬物品分析,墓葬时代为东汉中晚期。铜釜内有鸡腿骨若干的现象很特殊,在贵州兴仁发掘的中也有鸡骨残骸,这与贵州境内彝、布依、侗、仡佬、苗族等土著民族至今仍保留的婚丧嫁取以鸡骨占卜的风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六、甘棠汉墓群。甘棠汉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黔西火电厂施工建设,年月日月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汉墓十

8、余冢,出土计有银手镯、银指环、银耳环、麒麟挂件、虎形带钩、青铜釜、摇钱树、龙形带钩、描金铜三角饰片、铜泡钉、五铢钱(几百枚) ,铁釜、环柄铁刀、铁锯、铁簪、铁钉、铁钎,陶釜、陶罐、陶豆、陶俑、镇墓兽、石研、琉璃耳铛、琥珀和串珠等。其中黔西中出土的麒麟挂件在贵州属首次发现。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墓,带甬道刀型券顶石室墓。其中石室墓内结构各有不同,有带甬道左刀型,带甬道右刀型和长方型三种,刀型墓中黔西中有二层台,黔西中有二层台及右耳室,黔西中有二层台、边箱、前室及后室。这三座墓葬形制在贵州也属首次发现。石室墓多为券顶,墓石为一面打制规整的青石。此次发掘的石室墓早年均被盗,大多留有盗洞,墓葬遭严重扰乱。

9、从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分析,这批墓葬属典型的两汉墓葬。七 、烈姬冢(奢节墓)的修复。奢节墓在今水西公园内观音阁左侧梅亭后。奢节生前摄亦溪不薛(水西)总管府政事,因反抗元军肆虐,于元大德年(年)在墨特川(赫章)战败后壮烈就义。水西兵民将她尸体火化,骨灰撒于附近松山,搜其衣冠遗物葬于郭张(黔西)东山之麓(水西公园内) ,誉名“烈姬冢” ,在周围广植梅花,以表她高洁的品格。数百年间,该冢发挥了教化、激励后人的作用。八、象祠遗址九龙山(灵博山) 。九龙山位于素朴镇灵博村,距县城公里,距素朴镇公里,其地理位置为东经,北纬。灵博山,又称麟角山,清初改为九龙山,由一组山脉组成;主峰昂首耸立,海拔米,登峰远眺,

10、大有一山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之势。主峰下有一峭壁,峭壁前有一平地,平地两端各有一根独立挺拔的石笋,高约米,周围约米,两石笋间相距米,古人称之为麟角,麟角山因此而得名。每根石笋下有井,水清澈,终年不竭,称“龙眼” 。峭壁正中有一洞穴,气候变化时,洞内吞云吐雾,世人称“龙嘴” ,对此现象有不少迷信传说。过去满山生长八角、红豆、松柏等树,遍野都是奇花异草,四季常绿,风景优美,且有古祠古庙。灵博山曾以其山形奇特,树古林幽,楼阁重叠远近闻名,被誉为“黔邑锦秀佳景,水西拔萃奇观” 。早在明代前,主峰建有象祠,每年有许多人上山朝拜,香火不断。正德三年(年)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对象祠进行维修翻新后,请被贬

11、到贵州龙场(今修文)的王阳明为之作记, 象祠记作为名人佳作,清代收集于古文观上一书中。清康熙四年()吴三桂剿水西,象祠被毁,牛场街和个寨子被夷为平地,战死和被大量屠杀的彝民,埋成座万人坟,吴的武将傅文彪因此看破红尘,隐居此山中。黔西置府(后降为州)后,各地倡导修建寺庙。牛场地方的人士集资在象祠遗址新修庙宇,名“玉皇阁” ,并将麟角山改为九龙山。康熙三十三年时任黔西吏目的钱霦有这样的记述:“九龙山,在州东南里,山势若龙,角目宛然。一龙昂首,状甚峥嵘,上有古庙,传为明初建;八龙下伏,如伏首听命。松折苍翠,秀丽宛然。水西之山,实甲于此” 。自清乾隆时起,当地人在山上先后增建观音寺,大佛殿、下殿、钟鼓

12、房、厢房等,招留和尚住持,晨钟暮鼓,香火兴旺。咸同年间寺庙毁于战乱。民国年() ,川人邓洪安看中九龙山,倾其所有,再加劝募,重修庙宇,雕塑神像百余尊,购置庙地,收留弟子,恢复香火,他自己也出家当了住持和尚。新中国成立前夕,九龙山庙宇占地余平方米,共有殿堂间,有供奉抗日烈士灵位的八角亭,整个庙貌金碧辉煌,极为壮观。解放后严重受损,现正在积极修复中。九、群众文化活动。黔西群众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活动场地不受限制,活动范围遍及城乡。群众最喜欢的文化活动有花灯、山歌、耍龙、舞狮、秧歌、腰鼓、金钱棍、莲花落、摇花船,以及8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扇舞、剑舞、绸舞、交谊舞、太极拳等。在城镇,花灯跳进了茶

13、馆及休闲广场,在农村,则多是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玩跳。林泉镇还有业余灯班,除平时玩跳外,还应邀到婚丧嫁娶、迁居做寿人家表演,素朴、太来一带,节假日期间花灯、龙灯并举,气氛热烈。花灯也是文化馆每年必有的选排节目,除参加县的春节联欢晚会外,还到省地参加文艺演出。2006年,黔西个花灯节目赴安顺普定县参加全省首届花灯大赛,其中:彩礼获“彩灯奖” , 听课路上获“灯王奖” , 杜鹃飘香获“优秀奖” ,县获“组织奖” 。春节期间,城关和各乡镇开展耍龙灯、舞狮子活动,每年正月初八,各乡镇龙灯队都要进城“亮龙抢宝” ,除在街道上表演外,还到机关单位拜年贺喜。县城和乡镇还分别开展音乐、舞蹈、书画、灯谜、球类等庆

14、祝活动,让人民群众度过欢乐、祥和的春节。县城规模化建设的发展,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舒适的环境,水西广场、东山广场、激情广场、安居小区等都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特别是水西广场,每到夜晚,左侧跳交谊舞,右侧是儿童活动场地,中间是中老年人跳花灯、打金钱棍、数莲花落,人们各行其好,自得其乐,参加者和围观者上千余人,成为县城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黔西民族文化活动有苗族跳花坡、跳年场、米花节,布依族的对歌节,彝族的火把节等。化屋苗族歌舞别具一格,苗族多声部民歌多次在省内外演唱,受到专家学者好评。打鼓芦笙舞曲调欢快起伏,节奏感强,舞姿刚健有力,粗犷豪放,男女合舞,刚柔相济,朴实大方。1995年月,化屋苗族乡被省

15、文化厅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 。2007年,化屋原生态舞蹈苗族祭祖打鼓芦笙拳舞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黔西赛区预、决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十、文琴戏传承。黔西县是文琴戏发源地,1960年文琴戏改为黔剧后,成为贵州省地方剧种。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黔剧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濒临失传的边缘。2005年初,文琴老艺人及爱好者为弘扬地方文化,自筹资金购买乐器,组建“黔西县文琴复兴社” ,定期开展活动,自娱自乐。2006年,响应“黔西县文琴复兴社”更名为“黔西县水西文琴社” 。2007年,黔西文琴戏与黔西花灯、化屋苗族文化歌舞、素朴金钱棍个项目列入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姿多彩的黔西民族风情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8日 来源: 点击数: 1705 作者: 【字体:小 大】一、彝族1、 “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在金坡、红林、铁石、城关等地开展活动,代表节目有铃铛舞 、 赶圩归来阿里里 、 狮子舞等。2、 “彝年节”: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至初三,彝族同胞在聚居地方过年。二、苗族1、 “跳花坡” (或“跳花场” ):每年正月至四月,分别在化屋、沙井、黄泥、五里、羊场、林泉高井、红林、铁石等地开展跳花坡或跳花场活动,主题是走亲会友,年轻人谈情说爱,中年人交流思想、畅谈生活锁事,老年人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