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4089708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惠州市:规划指引 加速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 潘慧 “十三五”开局,惠州市迎来了“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关键阶段,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工作将进一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而“十三五”广东省科技创新规划惠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成为惠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并以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科技航标。“十二五”:破与立成效彰显在科技创新发展、迈向珠三角第二梯队过程中,摆在惠州市的主要问题有:科技投入不能满足创新需求,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依然不够,R&D 投入占 GDP 比重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仍需加强,产业核心技术掌握不

2、够,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发明专利占比偏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与佛山、东莞相比差距较大;制造业层次大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和利税率偏低,创新型科技企业占比偏低;科技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仍不适应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仍十分短缺,人才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创新创业支撑环境亟待优化,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为此,惠州市对症下药,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专利申请量增质升;加强创新型科技企业主体地位;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引进一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出台“1+6+N”等系列创新驱

3、动政策文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建设。2016 年 10 月,惠州市召开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会议。苦练内功,硕果盈枝。“十二五”期间,惠州市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十项主要科技指标呈跨越式增长,连续五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发展速度位居全省前列。九大突破彰显成效:科技投入明显增长。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投入空前加大,科技支出占比不断提升,全市在“十二五”期间财政一般预算科技支出累计达 55.8 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逐年递增,由 2010 年的 19.26 亿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75.3 亿元,

4、全市 R&D 投入占 GDP 比重从 2010 年的 1.1%上升到2015 年的 2.4%,年均增幅居珠三角第一位,连续五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多元化科技融资渠道逐步形成,科技金融服务进一步强化,创立了一批由政府、知名创投机构和民间资本共同参与的创投企业,设立了“红土”“恺创”“恺萌”等 11 家创投基金,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成立首家科技银行,建立市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一定金融支持。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斐然。两大平台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环大亚湾新区建设工作方案获省政府批准,环大亚湾新区建设上升为省的发展战略,潼湖生态智慧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起步区建

5、设顺利开工,引领“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升级发展。中科院与广东省共建的“加速器驱动的嬗变研究装置”与“强流重离子加速器”两套重大科学装置落户惠州并建立相关的研究院。截至 2015 年底,全市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 12 家,其中国家级 3 家,孵化面积达 39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有 504 家。恺萌、恺炬、惠南智慧谷、纳微创谷、盛思创客空间、大亚湾云创工场等一批众创空间发展迅速。惠州市拥有“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惠州数码视听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激光头特色产业基地”“惠州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惠州 LED 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6、”等国家级的特色基地。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从 2010 年的 72 家增加到 2015 年的 203 家,其中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或研究院达 78 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24 家;省重点实验室 19 家;建立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4 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和创新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落实经费资助和所得税减免政策,2015 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 255 家,超额完成“十二五”任务。共有 35 家企业被列为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呈现出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研发成果、

7、专利申请等“五个 90%以上”在企业的态势。科技创新成果持续增长。通过政策引导和大幅度提高投入等措施,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成功创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专利创造成绩显著,专利申请与专利授权量大幅增多,2015 年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达到 21408 件和4600 件,分别是 2010 年的 7.4 倍和 5.6 倍,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 174 件,专利申请量增幅连续五年位居珠三角第一。专利授权量从 2010 年的 985 件增长到2015 年的 9797 件,增长 8.9 倍,有效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从 2011 年的 338 件增长到 2015 年的 2500 件,每百万人

8、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 529 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2 项、优秀奖 6 项。2015 年惠州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上升至全省第六位。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北斗导航运用、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动力电池和石油化工等一批具有惠州产业特色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累计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17 项,中海油炼化惠州公司的“高酸重质原油全额高效加工的技术”获得 2014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6 年 8 月,惠州市科技局召开惠州市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专家评审会。2016 年惠州市“双创活动周”启动。产学研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截至 2

9、015 年,惠州市 230 多家企业与 80 多个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施了产学研项目 523 项,其中166 项获省部院产学研专项资金支持,组织实施市级产学研项目 300 多项。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作用增强,中科院惠州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中心、惠州广东工业大学物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等启动运营,北京化工大学惠州研究院、暨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惠州研究院的筹备工作有序推进。创新联盟平台建设稳步推进,2015 年底,建成产学研联盟 9 个(其中牵头组建 5 个,参与 4 个),院士工作站 3 个,产学研示范基地 7 个,创新平台 3 个,企业特派员工作站 14 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 3

10、家,企业科技特派员 386 名。2015 年,惠州市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吹响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号角。出台“1+6+N”系列文件,包括 1 个意见,“6 大行动”实施方案,以及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扶持、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管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资助等 9 个配套文件;先后出台平台建设、企业培育、专利工作、产学研合作、改善创新环境和人才双高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如关于贯彻落实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依靠科技创新推进专业镇转型升级的实施

11、意见惠州市改善创新环境行动计划等,为惠州市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 28 条”和“惠 42 条”等惠企政策落到实处,助推了企业创新发展。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双高”计划、“天鹅计划”等政策的实施,广泛吸纳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引进了一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截至 2015 年底,惠州市累计成功引进创新团队 16 个、领军人才 36 名,全市人才总量达 98.3 万人。创新培育人才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逐步推进,在惠州学院设立国内首个专利代理人方向双学士专业,在市技师学院设立了 LED、SM T 等职业教育专业,培育产业紧缺

12、人才,基本形成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智慧惠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智慧城市建设进度加快,惠州市荣获全国首批 20家“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出台智慧惠州建设总体规划(2014-2020 年),“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为科技部首批 10 家试点之一。2015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从规划启动阶段转入试点建设阶段,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础信息平台开始启动,智慧应用服务平台已基本形成。智慧政务、智慧公共安全、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已启动建设,部分项目已进入推广使用阶段,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表 1 惠州市“十二五”规划科技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3、 下载原表 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惠州市率先规划布局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 4008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 55%,位列全省第三,对惠州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在 LED、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实施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专项 87 项,突破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2015 年,全市 LED 总产值近 600 亿元,产业规模仅次于深圳,位列全省第二,云计算智能终端创新型产业集群总产值达 2285 亿元。通过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主导产业向高端龙头行业集聚,价值链

14、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作用明显。科技创新:夯实基础创造条件“十二五”以来,惠州市突出抓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惠州市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6+N”创新政策红利加快释放。创新投入持续增长:全市财政一般预算科技支出累计达55.8 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 1.1%提高至 2.4%。设立创投基金 11 家,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成立首家科技银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科技创新基础和条件。一是经济总量稳步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2000 亿元、3000 亿元,年均增长 12%,2015 年达

15、3140 亿元,增长 9%,增速居全省第 2 位。人均 GDP 突破 1 万美元,年均增长 10.7%,2015 年达 6.62 万元,增长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继突破 200 亿元、300 亿元,年均增长 21%,2015年达 339.99 亿元,增长 13.1%。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跃居全省第 5 位,实现了争先进位。二是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全市形成“2+8”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格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4.8:55.0:40.2。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 59.2%和 43.6%,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三是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增强。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培育

16、计划,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和百亿元企业分别达 2 家和 7 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 1588 亿元,增长 10%,增幅居全省第 2 位、珠三角首位。新增 72 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30 多家企业与 80 多个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项目 523项,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四是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市初步建立起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支撑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2015 年全社会研发经费(R&D)75.3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2.4%。推进 310 家企业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技改投资 332.2 亿元,增长 106.6%。五是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惠州市已建成 12 家孵化器,其中 3 家国家级孵化器;孵化面积达 39 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有 504 家,2015 年新增毕业企业 71 家,累计毕业企业达 200 家。成功孵化出上市企业 1 家,新三板挂牌企业 3 家,天交所挂牌企业 5 家。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双高”计划,引进创新团队 16 个、领军人才 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