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瘫痪患者的药物治疗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87835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损伤瘫痪患者的药物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脊髓损伤瘫痪患者的药物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脊髓损伤瘫痪患者的药物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脊髓损伤瘫痪患者的药物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损伤瘫痪患者的药物治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髓损伤瘫痪患者的药物治疗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创伤,是指脊髓由于创伤、肿瘤、感染等因素造成脊髓内出血、水肿、炎症反应,导致脊髓细胞坏死、轴突崩解,临床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痪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尿潴留、大小便失禁等。同时,脊髓损伤大多病情突然,伤情严重,护理难度大,为患者的身心都带来极大的伤害。早期的药物治疗可防止病情加重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早期,除手术治疗外,及时使用激素、脱水药,有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脊髓损伤的进一步加重。其中,在脊髓损伤 8 小时以能,积极使用神经节苷酯是有肯定效果的,这一点,已经得到国内外骨科医生及神经外科医生的共识;在急性期使用神经节苷酯、维

2、生素 B12(甲钴胺、腺苷钴胺)、神经妥乐平、神经生长因子等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有一定效果。术后药物治疗应对症进行脊髓损伤病人通过脊髓减压手术后,部分病人的神经功能可以恢复到一定的水平。在此期间,继续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由于使用长期使用激素有很多并发症,所以在脊髓损伤的慢性期一般是不主张使用激素的;前述的神经营养药物,在脊髓功能恢复期还可以有一定作用,也可以继续使用一段时间。对脊髓损伤的药物治疗,其效果取决于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减压手术是否彻底,对于完全性脊髓损伤是没有效果的。康复是脊髓损伤治疗的重要环节康复是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康复训练的目的在于使病

3、人在脊髓损伤后,脊髓神经功能能够尽快地、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剩余的肢体功能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对他人的生活依赖。但临床效果证明:药物治疗对脊髓损伤本身作用微弱,康复功能锻炼只在损伤后的半年内效果最好,超过半年几乎没有作用。临床采用神经修复技术进行脊髓损伤的治疗主要是通过利用神经元因子是神经系统形成和发育的源泉,将生物基因蛋白介入体内,改善脊柱内循环,营养神经细胞,修复脊髓神经的递质功能,唤醒脊柱脊髓神经的传递和感知能力,增强对信息的反馈功能,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最终达到康复的程度。可见,脊髓损伤是可治之症,关键在于方法的选择上,神经修复技术在治疗脊髓损伤等疾病的领域上

4、,日趋成熟,以其特有的优点得到了患者的好评,同时也为脊髓损伤等疾病患者开辟了新的治疗路径。早期的功能干预康复应在患者入院后尽早介入,以预防并发症。预防 关节挛缩和褥疮的发生非常重要,让患者进行一些主动活动以防止废用性萎缩,同时给患者一种参与训练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治疗,应早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教育,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做好基础护理大多数脊髓损伤病人是四肢瘫或截瘫,长期卧床易发生三大并发症。因此做好基础护理,预防三大并发症是早期康复训练的基础。防止关节挛缩躯干和肢体的正确体位,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和褥疮。肩关节应处于外展位,以减少后期发生挛缩和疼痛;腕关节通常用夹板固定于功能位 ;手指应处于微

5、屈位,每日进行髋膝关节被动伸屈外展内旋活动 56 次,每次 5min。给病人双足穿防旋鞋或使踝关节处于背屈 90,防止踝关节屈曲挛缩。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具有不同程度躯干和上肢障碍的四肢瘫患者,训练日常生活活动尤为重要,自理活动如吃饭梳洗上肢穿衣,病人在床上进行移动,并逐渐过渡到从床上移动到轮椅上,大多数截瘫病人可独立完成。手功能训练四肢瘫病人大部分时间应训练手功能。运用指屈肌缩短来发展功能性的肌键固定术抓握,提供给病人健身球或让病人主动抓握笔来训练病人抓握和手指屈曲灵活性,对于不能主动伸腕的病人可用夹板来保持该关节活动度,或被动帮助病人伸腕关节。预防肌肉萎缩的训练脊髓损伤的病人可运用工作肌群完成平时不能做的活动代偿丧失功能的肌群,如颈 5损伤的患者可用肩外展和外旋通过重力来使肘伸展。选择性牵拉特定肌群,对脊髓损伤病人完成功能性作业是重要的,如牵拉绳肌,使仰卧位直腿抬高接近 120,有利于进行转移性活动和穿袜裤鞋及膝踝足支具。牵拉胸前肌使肩关节充分后伸,有利于床上运动转移和轮椅上的作业。牵拉髋和踝屈肌对行走摆动和站立稳定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