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34085996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148 大小:129.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8页
[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课件(1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引言1、中国 现 代文学及中国 现代文学史 :是指五四文学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的文学。 这一历史时期内的文学及文学现象的历史称为 。2、分期:第一时期,五四时 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的文学, 19171927;第二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 期的文学, 19271937;第三时期,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时 期的文学, 19371949;3、性 质: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学的范畴。4、特点:(1、中国 现代文学的 发展过程是一个 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 它在反动 派残酷压迫的艰难环境中,在和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的反复斗争中,在不断克服自身

2、的错误 和缺点的过程中发展壮大。(2、中国 现代文学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 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 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广泛吸取和借鉴外国文学的有益成分,开辟了现代民族化的文学发展的新道路。(3、中国 现代文学 成就显著。 出现 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和经得起考 验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各种体裁的作品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思想深刻。发扬五四以来的文学的革命战斗传统,对今天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编 五四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19171927)第一章 本时期文学史概况一、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开端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文学运动时期,但以鸦片战争后的近代进步文

3、学为先导。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反映 这些变化,出 现了以反抗列强侵略,要求挣脱封建束缚为主要内容的进步文学。太平天国时, “文以 纪实”、 “不需古典之言 ”、“毋庸半字虚浮”的改革主张,谭嗣同、夏曾佑, “诗界革命”,梁启超, “新文体” ,诗歌改革方面成就较大的是黄遵宪19 世纪末,晚清思想界开展的启蒙运 动,将小 说推上了传播中国现 代思想文化的前台。梁启超, “往往每一 书出,而全国之议论为之一变”;“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 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 说;乃至欲新人

4、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 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梁启超,林纾。据统计,晚清小说 刊行的在 1500 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又占全部的 23.话剧也已“文明新戏”之名传入我国。二、 “五四”新文化运 动和“五四”文学革命1、五四新文化运 动在 1919 年“五四”政治运动前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界曾 发生过一场意义深刻、影响深 远的文化2革命运动,这就是一般所 说的“五四 ”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就其大端而言,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思想启蒙和文学革命两大方面。思想启蒙又被称为思想革命或道德革命。新青年,1915 年 5 月创刊于上

5、海,主编陈独秀,以向青年进行思想启蒙为己任。“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以新青年为核心,实际上形成了包括具有初步共 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的新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许多知识 分子共同向封建文化作斗争。2、五四文学革命任何思想领域的大变革必然引起文学领域的大变革。1917 年初, 新青年 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同 时, 还提倡了以反 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内容的文学革命运动。五四文学革命实际上担当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任务。这场文学革命是以冲破封建文学的陈腐的文言形式为突破口的。1918,4,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以“国语的文

6、学,文学的国语”为文学革命的宗旨。三、人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价值 定位1918、12,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 表了人的文学。 “人的文学”遂成为五四新文学的价值命题。“人的文学”,阐明了五四新文学之“新”的根本所在以人道主义为本,真 实表现人生的文学。周作人的人道主义取得是其广义,即包括了个性主 义和人道主义的人文主义。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帜,而在文学领域, 则就具体化 为人文主义精神。它包括两个方面: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前者着眼于人作 为个体生命的存在价 值,后者着眼于作 为群体的人的存在,主张人人平等。这 两者缺一不可。第二节 新文学社团和流派的涌现一、新文学思潮概况影响比较

7、大的主要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在众多社团中,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也最有代表性。(一)文学研究会(1921.11932.2)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于 1921 年 1 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等 12 人。主要刊物有。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坚持现实主 义道路。另外 译介外国文学。(二)创造社(1921.71929.2)1921 年 7 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其代表人物。刊物有。重“直觉”,崇 “灵感”,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明显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三)新月社(19231933)新月社于 1923 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其成员基本上是

8、欧美留学生。刊物。提倡新格律诗。以闻一多、徐志摩的诗成就最大,最能体现新格律诗的形式。(四)语丝社(1924、111930、 3)人物。以“任意而 谈,无所 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斥”为宗旨,多载针时砭的杂文和随笔散文,注重文明批 评和社会批评。 “语丝文体” 。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五)其它社团:民众戏剧社湖畔诗社浅草沉钟社 3第三节 新旧文学思潮的较量一、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1、与 “国粹派 ”林 纾等人的斗争2、与 “学衡派” 的斗争“学衡派”, 学衡,代表人物,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为宗旨。 3、与 “甲寅派 ”的斗争( 1925 至 19

9、26 年间)甲寅派, 甲寅 杂志,代表人物二、与“现 代评论 派”的论争1924 年,胡适支持 陈源、徐志摩创办现代评论,并出现了“现代评论派”。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学流派。成 员也复 杂。三、批判鸳鸯蝴蝶派“嬉笑成文, 莲开舌底”(徐枕亚 )“画蝴蝶于罗裙,认鸳鸯于坠瓦”(李定夷)第二章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第一节 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发展一、鲁 迅早期的生平概况(1881 1918):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家、出生及家境1881 年 9 月 25 日,浙江省 绍兴最初取名为樟寿,字豫山。1898 年在南京上学时改名树人。 1918 年, 发表狂人日记,署名“鲁迅”。祖父周介

10、孚父亲周伯宜母亲, 鲁 瑞给幼年鲁迅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是他拜一位和尚为师,二是保姆 长妈妈、南京求学开始读一些西欧的近代科学、哲学和文学方面的译著,尤其是 严复翻 译的天演论,、留学日本1902 年 4 月 4 日,鲁迅到日本留学,进入弘文学院学日语斯巴达之魂说鈤、 说镭、 中国地 质略论、 物理新铨、 北极探险记 、造纸术。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的 认同。筹办新生刊物文化偏至论,主张“立人”,摩罗诗力说,热 情介绍英国的拜 伦、雪莱,俄国的普希金,莱蒙托夫,波兰的巴兹维支,匈牙利的裴多菲等人,赞扬这些人 “立志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战争精神和“不克厥 敌,战则不止”的顽强意志。是鲁迅站在被

11、压迫人民的立场上, 为中国介 绍欧洲积极浪漫主义文艺思想,文艺作品的第一篇论文。同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印出两集)、回国读佛经,抄古 书,搜集金石抄本, 辑录和校勘古书,采取种种办法,使自己“沉入国民中”, “回到古代中”。二、鲁 迅前期( 19181927):一位新民主主 义革命者4、在北京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 创办青年 杂志。1916 年底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1917 年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 新青年 迁来北京出版。相继聘来北大任教的有周作人、胡适、刘半农、李大 钊、鲁迅,使老气横秋的北大变而为新人物的阵地,新思想的摇篮。鲁迅在一次与钱玄同谈话,开始决定加入新青年阵地。 1918 年

12、 5 月,在 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外孔乙已、 药 、明天等,后汇成呐喊。在写小说的同时,也发表对时局、封建制度的看法与批评。在这一时期,鲁迅同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潮作过坚决、毫不妥 协的斗争。、在厦 门1926 年 8 月 8 日离开北京,来到厦 门大学任教,在厦大担任 “中国文学史 ”和“中国小说史”两门课程,还兼任国学院的研究教授。他在这 里编辑、校 订好几本书,如汉文学史纲要、 朝花夕拾(后到广州才编成集子)等。、在广州鲁迅于 1927 年 1 月 18 日到达广州,前往国立中山大学任教。鲁迅对广州却有独到见地,他认为 :“这里可以做革命的策源地,也可以做反革命的策源地”。

13、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指出革命的人们可要警惕,并提出忠告。 “革命无止境”的思想。编野草、 朝花夕拾 旧稿。进化论遭到轰毁。三、鲁迅晚期( 19271936):一位“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与创造社的 论争鲁迅“醉眼”中的朦胧、 文 艺与革命、 我的态度气量和看望 、文学的阶级性,批评左的错误在文艺工作中的影响。“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促使他自学学习马克思主义、与新月社的论争1929 年梁实秋, “人性论”。“饥区的灾民,大 约总不去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 年 3 月 2 日)1930 年 3 月 2 日左

14、翼联盟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 对于左翼作家 联盟的意见。、鲁迅的逝世:193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 5 时 25沈钧儒:民族魂;十多青年作家扶柩,葬于万国公墓。治丧委员会:蔡元培、 马相伯、宋庆龄、毛泽东、内山完造、史沫特莱、沈均儒、茅盾、萧三等九人组成。第二节 呐喊、 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和成熟的标志问题: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评中的偏激?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一、 呐 喊 彷徨 的基本情况5收入 19181922 年共 14 篇作品。 (1930 年第 13 次印刷第 15 篇不周山抽走。 )彷徨19241925年共 11

15、 篇。呐喊,整个小 说集的基调是昂 扬奋进的。 狂人日记、 孔乙已、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风波、 故乡、 阿 Q 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与猫、 鸭的喜剧、 社戏。彷徨有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离婚 。他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 战场。两 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艺术上, 彷徨较 之呐喊更臻圆熟。 彷徨虽然反映了鲁迅在二十年代中期的思想苦 闷,但更表现了他继续探求真理的精神。二 阿 Q 正传:国人魂灵的真实写照(一)阿正传的内容 简介(为什么写):、内容:它是鲁迅解剖“国民性”,塑造不朽的人物典型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鲁迅对辛亥革命作批判性历史总结的最杰出的作品。 反映中国社会现实和表现国民性问题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内容。作者写出了阿 Q 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其最后的结局是有很大用意的。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 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所谓“ 国民性”:“国民性”是从日语转入的,其意 为 “一国或一民族全体共同具有的性质、感情。 ”英语中“nationlism”可译为“民族性”。国民性与民族性含 义大致相同,但 严格区分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