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47685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9 图书馆学 武亚静 01 国内外信息化的度量指标一、国外对信息化的度量指标准1.波拉特法最早开始信息产业测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 他于 1962 年设计了一套测评信息产业的指标体系与方法。1977 年, 波拉特在他的 9 卷巨著 信息经济: 定义和测量中,提出了第四次产业的论点, 并在马克卢普开创的有关知识产业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该模型,又叫信息经济法。波拉特法从经济学角度, 对信息产业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考察信息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 GNP 中所占的比例。其基本理论是: 首先, 将信息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 称为第四产业。其次,根据信息活动的情况将国民经济信息部门划

2、分为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是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 其产值的测度可采用测度国民生产总值的一般方法, 比如: 最终需求法和增值法, 数据来源是美国商业部分析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二级信息部门主要指为内部消费而创造信息服务的政府或非信息企业, 其产值由该部门中信息劳动者的收入和信息资本的折扣构成, 他用了美国劳动统计局的“ 产业 职业结构矩阵”和美国经济分析局的“ 产业 资本流通矩阵”两个数据库 。2. 信息化指数法1965 年 ,日本经济学家小松崎清介提出了信息化指数法。 信息化指数法主要是从邮电 、广播 、电视新闻等行业中选取信息量 、信息装备率、 通信主体水

3、、平 、信息系数四个要素来体现社会的信息化程度 ,四个要素具体又细分为 11 个变量 ,将这些指标与某一基准年相比得到的就是社会信息化指数,这种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发展趋势, 也可从截面上考察不同国家信息化发展的程度差别。测算方法是 :先将基年各项指标的指数值定为 100, 然后分别测算某年度的同类指标值的指数,再采用一步算术平均法或分步算术平均法求得信息化指数 。其中前者是直接将末级指标的指数相加之和除以项数 ;后者是先计算出二级指数值再求最终的信息化指数 。两种算法的权重基础不同, 其结果也不一样 ,但由于信息化指数值只具有相对意义 ,所以并不影响人们运用该模型来测算一个国家或地区

4、的信息化纵向历史进程 ,以及横向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信息化程度差异。3. 厄斯的经济-信息活动相关分析方法厄斯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 49 个变量作相关分析, 衡量每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信息活动水平的相关性, 然后确定以三个主要因子来衡量每个国家的信息活动水平。这三个因子是文字传播总量 (Written communication )、技术 ( technology )、图书馆 ( 1ibraries) 。每个因子下面又分多个参数,这样就构成三因子多参数模型。然后根据每个因子的分析结果对 87 个欠发达国家进行排序、分类。同时,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则按 GNP 值排序, 以反映经济实力对

5、信息活动的影响。4. 国际电信联盟法20 世纪 90 年代初, 国际电信联盟严格界定了信息产业的范畴: 电信服务与设备、计算机服务与设备、声音与图像传播及其设备、音像娱乐业。该联盟使用的评价各国信息化水平的方法是: 首先计算出每一部分的产值 (增加值) , 然后与 GDP 相比较, 算出信息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以及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对于 GDP 发展速度的贡献率 。5. 加拿大 “ 信息技术和电信 ( I TT) 分类”的测度指标体系加拿大工业部、统计局和文化部提出了本国新的信息技术和电信 (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lecommunication, 简

6、称 I TT) 分类法。它将通讯、广播、计算机设备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和计算机硬件结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分类体系, 被认为有助于解以前各种分类法在技术和法规方面的滞后问题, 并使该分类拥有国际可比性( 尤其在北美地区) , 所以它可以作为测度和比较社会信息化水平的基础。6. RI TE 模型该模型是日本电讯与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小松崎清介于 1965 年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测评方法,又称信息指数法。其指标体系由社会信息化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 4 大类 11 项活动指标构成。如图 1 所示: 这些分指标因为不同质而无法直接运算, 所以应先根据统计数据求出各自的绝对值, 再将此绝对值转

7、换成指数 ( 按百分比计算 ) , 最后才能求得信息化指数。7. IDC 的 “信息社会坐标法”国际数据公司 ( IDC) 是国际数据集团下属的信息研究机构 , 他们提出了用 “ 信息社会指标”( Information Society Index, 简称 ISI) 方法, 并以此作为测度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基础。I SI 坐标变量分 3 大类 20 个指标, 具体内容如下: (1)社会基础结构: 在校小学生人数; 校中学生人数; 阅读报刊人数; 新闻自由程度; 公民自由程度。 (2)信息基础结构: 家庭话普及率; 电话故障发生率; 人均收音机拥有量; 人均电视机拥有量;人均传真机拥有量; 人均移

8、动电话拥有量; 有线电视和卫星电视覆盖率。 (3)计算机基础结构: 人均计算拥有量; 家庭计算机普及率; 每 1 千从业人员商用机数量; 每 1 千师生教育用计算机拥量; 联网计算机比重; 软件支出与硬件支出之比; 互联网服务提供者数量; 每万人 平均互联网主机数。8. IUP (信息利用潜力指数) 模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图书情报研究院 H. Borko 教授和该组织顾问、法国学者 M I Menou 主持提出的一种测度方法。1980 年 11 月完成第一阶段工作, 1982 年 11 月发表最终报告。IUP 模型是多变量、多层次的信息环境评估模型, 包括反映一个信息基础

9、结构和信息利用潜在能力的各种变量共达 230 个。其中, 27%反映国家的基本条件,20% 反映信息的需求和使用 , 53%反映信息资源和活动。这 230 个变量按结构和功能两大方面进行分组, 产生出 21 个结构组和 l7 个功能组, 分别属于 3 个结构子集和 6 个功能子集 。9. 三维度的信息化指数王明和杨书源根据信息化的概念和特点, 认为信息化体现在三个不同的但又互作用的层上, 这三个层次的信息化指数与信息化水平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在一个维度上的相加关系, 而别映射在三个维度上, 共同构成社会信息化水平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 物质基础水平( Mat terFoundation Quoti

10、ent, MFQ) , 主要指信息硬件、信息设施等物质基础和装备的普及度、人均占有水平; 信息服务水平 ( Information Service Quotient,ISQ) , 主要反映与传播、简单的服务, 信息量的增加和有效流通使信息资源成为与物质、能源并列的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知识创新水平 (Kno wledgeInnovation Quot ient, KIQ) , 主要指对信息资源的深加工, 从而生新的知识和创新的水平。表现为知识、专利的增加, 以及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 创新 )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对经济的倍增作用。二、国内对信息化的度量指标准1.信息化综合指数模型方法我国学者

11、钟义信、舒华杰和吕廷杰等在美国波拉特和日本小松信息化指数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 信息化的综合指数 & ( CIIC) 方法, 该测度方法主要由信息产业的能力, 包括第一信息部门的产值、第二信息部门的产值等; 信息基础设施的装备能力, 包括电话普及率、电视普及率、联网计算机普及率、联网数据库人均容量和人均网络容量公里数等; 信息基础设施的使用水平, 包括年人均电话次数、年人均电视收看数、计算机平均利用率、年人均信函数、年人均书报量和年人均拥有的音像制品量等; 信主体水平, 包括信息业就业人数比率、每百人的大学生数、九年制业务教育普及率、信息技术研究开发费用比率等; 信息消费水平,包括个人平均信

12、息消费指数。2.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1993 年吉林大学靖继鹏教授等设计了一套信息产业测度方法 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综合信息产业力主要由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的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通力、信息资源利用力及信息产业平衡力等组成。而每个力又有不同的具体指标组成, 信息产业发展潜在力包括社会结构、人员素质、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综合均值、劳动待业人数等; 信息产业开发力包括科技人员所占比重、科技成果项目数、专利批准量、技术情报和文献机构经费收入所占比重等; 信息产业生产包括信息产业固定资产、人均信息产业增加值、信息劳动者人员数等; 信息流通力包括广播率电视人口覆盖

13、率、电视机普及率、计算机普及率、通信技术水平等; 信息资源利用力包括信息商品消费量、专利转化率、信息服务量、科技成果转让率、文献数据库利用率等; 信息产业平衡力包括信息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第一二三四产业增加值比例协调率、第一二三四产业劳动力比例协调率等 20 。随着社会和统计数据的发展, 上述指标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对综合信息产业力进行信息产业发展潜在力包括社会结构、每百人在校大学生数、社会劳动强度、社会劳动力结构等; 信息产业开发力包括科技人员所占比重、科技成果项目数、专利批准量、信息产业研发经费投入量等; 信息产业生产力包括信息产业固定资产、信息产业人均增加值、信息劳动者人员数、信

14、息产业劳动生产率等; 信息流通力包括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电视机普及率、通信技术水平等; 信息资源利用力包括信息商品和服务销售利润、无形资产转化率、文献数据库利用率等; 信息产业平衡力包括信息产业总资产贡献率、第一二三四产业增加值比例协调率、第一二三四产业劳动力比例协调率等 22 。他们将前面四个力作为信息产业的% 硬& 变量, 将信息资源利用力作为% 软& 变量, 将信息产业平衡力作为% 协同&变量, 并参照牛顿第二定律将三个变量相乘, 来反映一个实体的信息产业综合力 22 。3.国家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1999 年 2 月, 信息产业部初步确定了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

15、, 2001 年 7 月 29 日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该指标体系设置了 6 个一级要素, 即信息资源、国家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等。在一级指标下又设立 20 个二级指标 23 。4.信息产业综合水平测度模型与方法1997 年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刘铁兵提出了信息产业综合水平测度模型和方法, 该模型设立了 5 个一级指标、7 个二级指标、20 个三级指标, 并对湖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25 。5.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浙江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胡芒谷从两个视角对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 一是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评价信息经济的发展规模,

16、 二是从社会信息化角度评价信息化的发展水平26 。信息经济发展规模的评价采用的是波拉特方法, 社会信息化水平评价采用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他从信息生产力和信息生产资料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信息生产资料分为信息资源和信息生产设备两个子集, 并对京津信息化进行了测度。6.中国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郑建明等人在日本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的基础上, 吸取有关案例的积极成果, 参照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的! 国家信息化% 九五& 规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确定的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要素, 构建社会信息化指数模型, 将其中的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产业、信息人才作为测度的四个要素在四要素下面又分为 21 个指标, 他们利用社会信息化指数法对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进行了实际的测度。.7 区域信息化指标体系三东三联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修文群博士认为现有的信息化测度方法只重视指标的水平结构, 而忽视空间的布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