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4017730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复习提纲(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局部解剖学复习笔记一、体壁1、层次: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 、深筋膜浅层、肌血管神经干层、深筋膜深层、疏松结缔组织层、浆膜层。2、背部体表标志:第 7 颈椎椎骨棘突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第 4 腰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肩胛骨下角平对第 7 肋或第 7 肋间隙、下方第 8 肋,肾区/脊肋角竖脊肌外侧缘与第 12 肋的夹角。3、背部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深筋膜深层。4、听诊三角(名词解释):又称肩胛旁三角,该三角上界为斜方肌外下缘、外侧界为肩胛骨脊柱缘、下界为背阔肌上缘,因缺少一层肌肉,故是背部听诊呼吸音最清楚地部位。5、腰上三/四角、列氏四角(名词解释):位

2、于背阔肌深面,三角的内侧界为竖脊肌外缘,外下界为腹内斜肌后缘,外上界为第 12 肋。除以上三边,下后锯肌构成四角的上界。底为腹横肌腱膜,其深面自上而下有肋下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此处是经腹膜外入路行肾脏手术必经之处,是腰部的薄弱区之一,可形成腰疝,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6、腰下三角(名词解释):围成为下界髂嵴,外上界腹外斜肌后缘,内上界背阔肌前下缘,底腹内斜肌。该三角是腰部的另一个薄弱区, 腹膜后脓肿也可自此穿破。7、胸腰筋膜(名词解释):包裹竖脊肌和腰方肌的深筋膜在腰部明显增厚,分为浅、中、深三层,这三层筋膜在腰方肌外侧缘汇合而成胸腰筋膜,并作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始部。在剧烈运

3、动中,其常被扭伤,是造成背部劳损病因之一。8、胸腰筋膜包括浅、中、深三层,分别是背阔肌和下后锯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膈肌的起点。9、脊柱区后正中线进行穿刺,经过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等层次结构进入蛛网膜下隙。10、副神经自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上 1/3 交点穿出,经枕三角行至斜方肌前缘的中、下 1/3 交点处进入该肌,并支配该肌。11、简述腰上三角的组成和临床意义。12、简述腰下三角的组成和临床意义。13、腰穿的位置、体位、层次;背部胸腔穿刺的位置、标志、层次。答:腰穿(腰麻):位置L34、L45 ;体位胸膝位(抱膝位) ;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

4、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脊髓蛛网膜。背部胸腔穿刺:位置肩胛线第 8(靠第 9 肋上缘)9(靠第 10 肋上缘)肋间隙;标志肩胛骨下角;层次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背阔肌(下后锯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内筋膜,浆膜外脂肪,胸膜壁层。14、胸壁体表标志:胸骨角 两侧平对第 2 肋、向后平对第 4 胸椎体下缘、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T2胸骨角平面,T4乳头平面,T6 剑胸结合(剑突)平面,T8肋弓,T10脐平面,T12脐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平面。15、胸壁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 骨 血管 神经干层、胸内筋膜、疏松结缔组织层、胸膜。16、简述乳房的位置、结构、动脉供血、

5、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及其临床意义。答:位置:乳头位置较恒定,多位于第 4 肋间,或第 4 及第 5 肋骨水平,常作为定位标志。结构:由乳腺、脂肪、纤维组织和皮肤等构成。乳腺与输乳管放射状排列;乳房悬韧带( Cooper 韧带) ;乳房后隙,位于乳房深部与胸肌筋膜间,隆胸收入假体植入的间隙。动脉供血:胸外侧动脉、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不重要) 。静脉回流:主要是胸廓内静脉,也是乳腺癌肺转移的主要途径之一。淋巴回流:分为浅、深两组,两组之间广泛吻合,左右间也有吻合;外侧部和中央部胸肌 LN;上部尖 LN 和 锁骨上 LN;内侧部胸骨旁 LN;内下部膈上 LN 及肝 LN;深部淋巴管进乳房后隙、穿胸

6、大肌胸肌间 LN;乳腺癌发生淋巴转移时,可累及腋 LN 和胸骨旁 LN,如果回流受阻,也可转移到对侧乳房和肝脏。17、乳房悬韧带(名词解释):乳腺周围的纤维组织发出许多小的纤维束,分别向深面连于胸筋膜,向浅面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对乳房起支持和固定作用,称为乳房悬韧带,或 Cooper 韧带。当乳腺癌侵及此韧带时,皮肤表面出现许多小凹陷。18、锁胸筋膜(名词解释):胸前区深筋膜深层张于胸小肌、喙突和锁骨下肌之间的部分称锁胸筋膜,有胸外侧神经、胸肩峰动脉穿出该筋膜,头静脉和淋巴管穿入该筋膜。19、腋窝前壁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和锁胸筋膜。腋窝的顶由锁骨中三分之一、第 1 肋和

7、肩胛骨围成,腋窝的前壁为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锁胸筋膜;后壁为肩胛下肌、背阔肌、大圆肌及肩胛骨;外侧壁为肱二头肌长、短头、喙肱肌和肱骨结节间沟;内侧壁为前锯肌上的数个肌齿和它覆盖的上 4 位肋骨及肋间隙。腋窝的淋巴结包括有外侧 Ln.、胸肌 Ln.、肩胛下 Ln.、中央 Ln.和尖 Ln.。20、腋鞘(名词解释):椎前筋膜延续而成,包裹腋动、静脉和臂丛进入腋窝,所形成的筋膜鞘叫腋鞘。21、三边孔(名词解释):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小圆肌之间,形成两个间隙,内侧的是三边间隙,有旋肩胛 A.通过。22、四边孔(名词解释):由于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下肌、小

8、圆肌之间,形成两个间隙,外侧的是四边间隙,有腋 N.和旋肱后 A.V.通过。23、肋间隙从上到下为 V 。胸膜腔穿刺宜在肋角外侧和腋中线之间,并于下位肋骨上缘进针;在腋中线和胸骨之间穿刺宜在肋间隙中部,以免损伤到肋间神经血管。心腔穿刺进行心内注射,可在左侧胸骨线第 45 肋间隙进行;临床常在左剑肋角处进行心包穿刺,可较安全地进入心包前下窦。24、胸骨角(名词解释):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摸到,两侧平对第 2 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向后平对第 4 胸椎体下缘。平主动脉弓的起止端,气管分叉处,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以及胸导管由右转向左的部位。25、损伤胸长神经“ 翼状

9、肩” ;损伤尺神经 “爪形手” ;损伤腋神经“方肩 ”;损伤桡神经“垂腕” ;损伤正中神经“猿手” ;损伤胫神经 “钩状足” ;损伤腓总神经“马蹄内翻足” 。26、剑肋角(名词解释):剑突与肋弓之间的夹角为剑肋角,左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部位。27、腹前外侧壁层次结构:皮肤、浅筋膜、固有筋膜浅层、肌肉血管神经干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28、腹前外侧壁下腹部的浅筋膜可分为两层,即浅层的 Camper 筋膜和深层的 Scarpa 筋膜。29、简述腹直肌鞘组成和内容。答: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构成。在脐下 45cm 以下

10、,3 层阔肌腱膜都转至腹直肌前面,故缺后层。后层的游离下缘称弓状线。在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后层之间有纵行的腹壁上动、静脉和腹壁下动、静脉,并在脐水平吻合。30、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腹股沟管浅环、腹股沟韧带、腔隙韧带、耻骨梳韧带、反转韧带、精索外筋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共同形成腹股沟镰、提睾肌,两者之间有肋间血管和神经、旋髂深血管、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三者共同组成腹白线和腹直肌鞘。腹横筋膜形成腹股沟管深环和精索内筋膜。31、腹股沟镰(名词解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呈弓状,跨过精索上方,行向内侧,延为腱膜,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 ,止于耻骨梳。在腹壁肌收缩时,弓状下缘向腹股沟韧带靠近,有封闭腹股沟

11、管的作用。32、试述腹股沟管的四壁、两口和内容,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答:四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三分之一有腹内斜肌起始部;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三分之一有腹股沟韧带。两口:内口为腹股沟深环(腹环) ,外口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 。内容: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临床意义:该区是腹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斜疝。33、 腹股沟三角(名词解释):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浅层为腹外斜肌腱膜,深层为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缺乏肌层,是腹

12、前壁的薄弱区之一,可发生腹股沟直疝。34、腹壁下动脉常作为区别斜疝和直疝的标志之一。35、简述腹部常用手术切口的位置及层次。答:正中切口,沿前正中线作的纵行切口,可分为上、下腹部正中切口。经过层次为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旁正中切口,为据正中线旁 12cm 处作的纵行切口。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直肌(向外侧牵开) 、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腹直肌切口,经腹直肌中线所作切口,经过皮肤、浅筋膜、腹直肌(直接切开) 、腹直肌鞘后层、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肋弓下斜切口,沿肋弓下缘 23cm 作斜行切口,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

13、膜、腹膜外脂肪和壁腹膜。麦氏切口、右下腹斜切口,阑尾手术常用切口,即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 1/3 交点处,作与此线垂直的切口。经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按肌纤维方向分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继续切开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2、头颈部1、颅顶软组织共分几层?各层有何结构特点?答:颅顶软组织的由浅入深的层次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额枕肌、腱膜下脂肪、颅骨外膜。皮肤 厚而致密,血供好;浅筋膜内有纵向行走的纤维束,连接皮肤和深层的帽状腱膜;帽状腱膜和额枕肌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腱膜下疏松组织范围大,出血易广泛蔓延,头皮亦极易从此层分离,

14、炎症可经此层的静脉交通扩散到颅骨内或颅腔内,故称此层为“危险区” ;颅骨外膜薄而致密。2、头皮(名词解释):帽状腱膜通过浅筋膜的纤维束与皮肤相连,常将皮肤、浅筋膜和帽状腱膜称为头皮。3、帽状腱膜(名词解释):帽状腱膜前连额枕肌的额腹,后连该肌的枕腹,两侧渐变薄,续于颞筋膜。颅顶外伤如伤及帽状腱膜,可导致大面积头皮撕裂。缝合头皮时要将此层妥善缝好,以减少张力,并有利于止血和愈合。4、危险三角(名词解释):面静脉可通过两条途径与颅内海绵窦交通,即通过眼静脉至海绵窦;借面深静脉、翼静脉丛至海绵窦。同时口角以上的面静脉无瓣膜,鼻根至两侧口角的三角区域内的感染,若处理不当(如挤压) ,细菌可随血液经上述

15、途径逆流入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故临床上将此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 。5、支配面肌的神经是面神经,自茎乳孔出颅后,转向前穿腮腺并在其内吻合成丛,分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5 组分支。7、面部皮肤感觉由三叉神经分布,眶上神经、眶下神经和颏神经分别为眼 N、上颌 N、和下颌 N 的终支。8、穿过腮腺的血管神经,横行的有面神经及其腮腺丛、面横动脉,纵行的有颈外动脉及其终支、下颌后静脉及其属支、耳颞神经。9、试述面部浅层的局部解剖特点。答:皮肤薄而柔软,血液供应丰富,含较多皮脂腺、汗腺和毛囊,面部小血管有丰富的血管运动神经支配,皮肤纹理丰富。浅筋膜内有表情肌,丰富的血管(面动、静脉及其分

16、支;颞浅动静脉及其分支) ,还有感觉性的三叉神经终支和运动性的面神经终支分布。腮腺表面有浅淋巴结。深筋膜薄而不发达。10、颈外 V.、大隐 V.是静脉插管的常用静脉;肱动脉用于量血压;肘正中V 用于采血;手背静脉网用于输液;股动脉用于动脉穿刺。11、斜角肌间隙(名词解释):前、中斜角肌与第 1 肋之间的空隙称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12、胸骨上间隙(名词解释):位于颈前中部、胸骨柄上方,由颈筋膜浅层在胸骨柄上方 3-4cm 处分出的两层,分别附于胸骨柄的前后缘构成。内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及脂肪组织。13、气管前间隙(名词解释):介于气管前筋膜和气管颈部之间,下通上纵隔,内有气管前淋巴结、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及左头臂静脉;小儿有胸腺上部。14、颈动脉鞘(名词解释):又称颈血管鞘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