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用电评估体系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4017044 上传时间:2018-02-20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3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序用电评估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有序用电评估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有序用电评估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有序用电评估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有序用电评估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序用电评估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序用电评估体系(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建设社会主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序用电更加注重谋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基本方法是建立有序用电效益评估体系国内外实践证明,有序用电通过行政指令及社会宣传、舆论,使得供、用电双方共同提高供电能力与用电效率,调整电网运行方式,改变用户用电方式,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从而以最低电力需求实现最高用电能效。据有关资料显示,降低5%有尖端负荷,全国每的可节约至少40000T发电用煤,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以最低的电力需求实现最高用电能效更应成我们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条件下开展有序用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如何实现有序用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个人认为基本方法是建

2、立起有序用电的效益评估体系,通过定期开展有序用电效益评估,分析有序用电工作成效并为不断改善有序用电工作明淅目标和方向。具体来说包括:建立有序用电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效益评价和通过开展效益评价发现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有序用电措施。在有序用电效益评估指标体系中,社会效益指标主要反映在“保民生、保稳定、保发展”这一总体要求上,具体评定标准则可以归纳为“三个是否 ”,即城乡居民生活及农业生产用电是否得到保障;社会重要部门、涉及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客户的电力供应是否得到保障;是否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停电事件。评价经济效益的有序用电指标主要是指通过削峰填谷合理安排用电负荷等措施对电网负荷率,线损率

3、、平均用电负荷、售电量等经济技术指标的影响变化情况。仍以上高县电网为例,在本轮有序用电中,由于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与支持,上高县供电公司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积极应对,虽然面对特别紧张的用电形势,从效益评估结果来看,仍然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下为上高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4 月份实施有序用电经济效益效果示意图完成情况 增减情况指 标名 称2010 年 4月(正常用电)2011 年 4 月(有序用电)增减值增减幅度+、一%月平均负荷率(%)73.51 83.06 9.55 +13月平均负 56.88 80.52 23.64 +41.5荷(MW)月售电量(万度)4532.4 6661

4、.4 +2133.7 +47月综合线损率(%)5.69 3.6 -2.09 -36.7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呼声不断加大,需求侧管理受到高度重视。作为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内容的有序用电在电力供需紧张时通过移峰消减负荷,有效降低了缺点影响程度,同时节约了资源并保护了环境,但是,目前以行政命令为主的有序用电方式无法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因此需要研究电价补偿机制来保证用户的利益和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伴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需方响应将成为需求侧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加强需方响应理论及实施模式研究,为需方响应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本课题对有序用电电价补偿及需方响应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

5、有序用电是需方响应的一种形式,是需方响应在现阶段的表现”。立足于当前我国有序用电开展、需求侧管理以及未来需方响应潜力几个方面,结合需方响应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研究了有序用电补偿电价机制、构建了需方响应资源价值评价模型和有序用电方案评价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市场发展阶段的需方响应实施模式和政策建议,可以对我国现阶段有序用电工作的科学开展,以及逐步实现以价格杠杆为导向的需方响应、保证电力供需平衡等提供有效理论支撑。最后,从需方响应机制、费率计算与分摊、效益评估、配套的制度、法规与政策提出我国实施需(一) 、实施峰谷电价,促进调峰错荷利用价格杆杠,实施峰谷电价,是开展需求侧

6、管理,实现削峰填谷的有效手段。通过价格杠杆作用,引导客户自觉调整生产,移峰填谷,这不仅有利于减轻电网压力,促进电网安全运行,同时可以降低企业用电成本,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目前,峰谷电价在我省县级供电区域并未执行,个人认为如果当初制订电价政策时期因县级电网工业不够发达而不具体实施条件的话,那么近几年来县域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县工业园区的突起,为推行峰谷电价提供了实施的空间。特别是面对我省持续紧张的用电形势,在县级供电区域推行峰谷电价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必要性。需要指出的,由于过去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行为,一些县级工业园区目前还存在优惠电价,大宗工业未执行两部制电价等价格政策未执行到位的情况。因

7、此,在出台并实施峰谷电价的同时,应对县工业电价进行一步全面理清理和理顺,真正实现工业用电同网同价。(二) 、实施早晚峰负荷指标差异策略长期以来,在用电紧张形势下市公司对县网错避峰指标安排一贯实行的日指标制度。这种方法在各县用电结构和用电比例趋于相同的情况下可行的。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各县之间工业用电比例并不均衡,导致各县之间早、晚两个峰段峰差不一。在工业发达的县,一般来说早峰负荷常常大于晚峰负荷,工业不发达的县,早峰负荷并不明显,主要是夜晚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形成的用电高峰 。所以,在执行错避峰日指标制度下,工业发达的县,其早峰时段用电压力必然大于工业相对滞后的县。基于这种现象,个人认为在总体错

8、避峰指标不变的前提下,市公司对县网推行早、晚峰分段错避峰指标制度非常必要。在早峰时段,工业用电比例偏低的县腾出一定的指标安排到工业用电比例高的县,用于缓解工业发达县的用电压力,晚峰时段恢复其合理的用电指标。所以,对县网实行早、晚峰段负荷指标差异策略实际也体现了有序用电谋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客观要求。方响应的建议。 完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检验发展绩效的需要,只有在完善的评价机制下,才能合理地评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并正确地把握发展的方向。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一)发展观的演变发展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

9、个实践问题,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发展随着历史进程而变化。在发展问题研究的初期,发展观表现为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最终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这种以早期工业化发展为摹本、以物质资本积累为核心的发展观,由于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和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人类逐步丧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产生很多经济社会问题,也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发展的真正意义。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上世纪70 年代发表了新发展观一书,他强调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所谓“整体的”,就是不仅要考虑人类整体的各个方面、而且要承认和兼顾各个方面的不一致性

10、。所谓“综合的”,就是要把发展的各种方面和各种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相互联系紧密依存的结构。所谓“内生的”,就是强调一个国家的内部力量和资源及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为了纠正传统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偏向,佩鲁综合了“人的发展第一”和“基本需求战略”等观点;提出了发展应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每位成员的全面发展;1987 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并在 1992

11、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与会者的普遍共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也从1990 年开始,每年发表一份不同主题的人类发展报告。人类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人创造一个能享受长寿、健康和有尊严生活的充满活力的环境。人类发展是扩大人的选择范围的过程,因此,必须把人置于所关心的一切问题的中心地位。发展的目的是扩大人类的选择范围,而不仅仅是增加收入;它所着重关注的是整个社会,而不仅仅是经济。总体来看,国际上关于发展问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次世界大战末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把发展理解为走向工业化社会或技术社会的过程,强调经济增长,并几乎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把发展单纯归结为物质财

12、富的积累。第二阶段到上世纪 70 年代初,随着工业化进程,人们将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统一,即伴随着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和文化法律变革的经济增长过程。第三阶段始于1972 年联合国斯德哥尔摩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认识上更加注重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提出并逐步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第四阶段从上世纪 80 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将发展看作人的基本需求逐步得到满足、人的能力发展和人性自我实现的过程,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全球取得共识。同时,从传统发展观到新发展观的演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l)在发展的方法论上,从一元化的简单的线性思维模式,转向多元化的复杂的非线性思维模式。(2)在发展

13、道路上,从单纯强调工业化的经济增长,转向强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3)在发展的目标上,从单纯强调物质财富的积累,转向以人为中心,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在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上,从一味地向自然索取的反自然倾向,转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亲自然倾向。(5)在要素评价上,从单纯强调有形资源和物质资本的作用,转向重视无形资源、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源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基础的落后,为了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需要,我国主要奉行的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创造了持续 20 多年高增长的世界奇迹,以“十五”期间的情况来看,我国 GDP 年均增长达 9.5,但这种经济高增长

14、是以资源高消耗、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和谐程度增加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发展中的一些不够协调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等等。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 21 世纪,我国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必须站在时代高度,顺应世界潮流,创新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

15、的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实现一种崭新的制度设计和实践选择,要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对策。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所指出的,“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

16、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传统发展观下,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以 GDP 作为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主要标准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反映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缺乏反映全要素生产率、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也缺乏反映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背后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成本,不容易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结构,不容易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准确地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更为严重的是,GDP 崇拜的评价指向衍生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恶性循环。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公正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设计一整套评价包括经济、社会、生态和人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从改进评价体系和方法着手,通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选择。(三)构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是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